直面天命,事关国运的大洗牌正在进行!

米宅 2024-09-04 09:55:41

1

一场事关国运的大洗牌正在进行。

最近全国各大高校本科专业迎来密集大调整。

著名的四川大学拟撤销31个专业,兰州大学拟撤销3个专业,宁波大学拟撤销3个专业,湘潭大学拟撤销7个专业……

最新一个是西北大学,拟申请撤销本科专业7个。

仅仅在今年,就已经有20多所高校停撤部分本科专业,涉及专业数超过100个。

这还只是冰山一角,如果把时间线拉长,你会看到我国大学专业的剧烈变革趋势愈演愈烈。

从2019年开始到2023年间,不过5年的时间,全国范围内共有超过4000个本科专业被撤销,并且裁撤的势头没有任何减弱。

就像2019年被撤销本科专业布点仅有367个,但是到2023年撤销的专业布点数已经激增到惊人的1670个,撤销专业数为历年之最。

于是就出现了一个非常戏剧的景象。

很多同学在学海书山中摸爬滚打十几年,然后起早贪黑选了一个钟意专业,结果一个暑假回来发现专业忽然就成了濒危专业,自己忽然就成了绝版毕业生。

被波及的还有相关专业的授课老师。

比如我一个同学在某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做讲师,在学生就业率预警多年后,今年专业终于被撤销了,连带着整个专业教研室跟随撤销,他本人只能转到学院其他教研所去教公选课。

像他这种还有教学单位接收的境况还算好的,至于那些年龄大,常年没有科研产出的老师辗转多处,最终只能被踢到类似图书馆的行政岗。

大规模高校扎堆宣布撤销大量专业背后,是我国关于高校专业设置的颠覆改革。

去年,教育部就开始对广大高校的学科专业动刀,根据当时的颁发的学科调整方案,到2025年,将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的专业布点。

调整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2

我国正在迎来建国以来的第三次专业调整潮。

高校的专业设置向来以服务国民经济为导向,立足于彼时彼刻的国情现实,是一次基于产业结构的教育资源重新分配。

第一次专业调整潮,始于1952年的院系大调整。

当时变革的背景是国家正值百废待兴的建设初期,发展模式上以苏联为师走重工业优先路线,各行各业技术人才缺口严重。

于是,院系调整和专业设置主打一个配合工业化发展需要,突出理工医农教,同时压制实用性不强的人文社科专业,像民国时期的大而全的综合性大学被悉数拆散。

此举以最快速度建设了一大批应用型强的专门院校,彻底扭转了民国以来形成的重文轻理的局面,为国家实现工业化快速复制了大量理工科人才梯队。

并且这一时期成长的人才迅速融入到全国各地的建设浪潮,支撑起整个社会系统中的关键部门,成为后世工程师治国的主力。

第二次专业调整潮,始于世纪交替时期的高校扩招,目的在于缓解就业压力。

当时扩招的主要背景在于为产业发展服务。彼时我国正在积极融入全球产业分工,试图坐稳全球制造工厂地位,当时面临的主要矛盾就是生产效率不高,缺少高级蓝领和管理人才。

因此教育配套上先行一步,面向新世纪经济发展特色的管理学、会计、计算机等专业遍地开花,培养出一批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高等人才。

扩招还有一个重要背景是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

当时我国经济受到强烈冲击,每年300多万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对就业造成巨大压力,于是高校扩招成了缓解就业压力的蓄水池。

于是大批同质化很高的专业被疯狂开设,很多专业的设置与社会实际发展需求脱节严重,为日后的专业淘汰埋下伏笔。

第三次专业调整潮就是现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影响下国际竞争格局日趋紧张,尤其是中美之间加剧的战略博弈,迫切需要新一轮的产业升级。

这就促使国内高等教育要尽快适应国际形势和产业发展巨变,不能再继续按着过往经验继续培养人才,否则只会造成国家战略竞争力的逐渐丧失。

变革用意在去年教育部发布的改革方案中就有体现。

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

措辞已经非常委婉了,直白点说就是,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专业会被扶持,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过时专业会被淘汰。

3

具体到最近几年的专业调整浪潮中,时代变革的痕迹十分明显。

根据近5年数据统计,撤销数量最多的学科类型是工学,其次是管理学,在之后是理学和艺术学。

如果继续细分,被撤销最多的专业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被上百所高校主动淘汰;其次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第三是服装与服饰设计。

除此之外,像是产品设计、信息与计算科学、教育技术学、市场营销、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广告学和工业设计全都榜上了淘汰榜单,位居前列。

这不是对某个特定学科种类的打压,而是关于整体专业设置的系统性重构优化,最先出局的是一些华而不实的过气网红专业。

本身高校对本科专业的调整一直有非常严格的规范。

当一个专业被撤销,往往意味着该专业在该院校既招不到人也培养不了人,也就是生源不佳、就业率过低,等于无法适应社会变化需求。

比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二十年前我国提出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口号,公管专业应运而生并被大量复制。

然而现实反差比较大,没有哪家单位需要一个公共管理专业的新人去做公共管理,就像没有哪家企业会要一个工商管理的新员工去做企业管理。

因此,与其花费四年时间培养就业前景渺茫的毕业生,不如趁早裁撤,这对于高校和学生以及国家三方而言都是及时止损。

这些被砍掉的高校专业,很多都是高校扩招时代盲目跟风的产物。

它们大多有着高大上的名称,但专业内容空洞,很难学到什么学以致用的技能,随着就业端的压力不断累计,终究逃不了被撤销的命运。

在本轮高校专业大调整中,还有一批新专业被新增。

这些专业数量不多,设置门槛更高,以新工科为主,几乎全都是响应国家战略而生。

设立最多的是“智能型工科专业”,如智能制造工程、智能医学、智慧能源等,以及代表国家战略前沿方向的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等。

当然最火爆的还得是人工智能,以每年新增100所的速度在全国开枝散叶。

新工科的加速发展背后同样离不开国家意志的扶持。

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国的发展主基调就是抓住数字技术革命的封口,从制造业强国升级为智造业强国,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激发新质生产力成为砸碎产业升级天花板的重中之重。

因此,当前的工科专业设置全是为了适应产业巨变,直面有关国家命运的卡脖子技术难题,为的是在战略新兴领域培养安身立命的国家战略资源。

变革的趋势已经体现在高考录取分数里。

近几年的高考录取中,大批科技、工业、国防高校的分数线已经开始上涨,反倒是金融类、管理类分数线下降明显,高校们用实打实的分数线变化强化了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性。

更深层的逻辑是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方向的变化。

回望历史,几乎所有学科专业热度的高低都是基于经济发展走势的特定时代产物,没有哪个专业可以永久长虹。

普通人唯有抓住时代的潮汐,乘势而上,直面天命。

0 阅读:1
米宅

米宅

专注全球视野,财经视角下的不动产资产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