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命建大学,紧急刹车!

米宅 2024-08-30 09:50:12

1

一大批学校传来缓建、停止建分校的消息:

1月,青岛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解除青岛校区的建设协议。

3月,广西民族职业学院由于资金筹措等原因,新校区不具备开工条件

4月,有网友询问四川师范大学青白江建设进度,给出的答案是因政策原因,校方暂未获得省上批复。

还有吉林艺术学院新校区新校区建设暂缓的消息。

6月,在青岛,北京的211对外贸易大学的国际学院被叫停了。

然而,不止这些,还有这张流传比较广的暂无实质性进展的学校:

图片来源网络,大家仅供参考。

除此外,热度比较高的大学也停建。

就在河南和山东为了黄河大学争的面红耳赤的时候,却传来了它不建的消息,留下一脸懵的两个省份。以及有些大学新建校区直接拍卖。就像银川大学教育集团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滨河校区,2015年开建,依旧未竣工,今年8月直接拍卖价5亿进行拍卖。分分钟告诉我们,大学分校的窘境已经到来!要知道过去的几年,疯狂的大学可是哗哗的建:河南去年,两月狂揽北京理工大学郑州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郑州研究院,两所985研究院。新增商丘幼儿师专、郑州美术学院等12所新高校,河南高校数量达到168所,超越山东、广东,和江苏并列第一。还有广东,特别是深圳拼命建大学,为了扭转高校荒漠,几乎每年新增1所新大学。从1983年的1所,到现在的10余所,可见力度之大,而到2025年,更是要达到20所左右。而此刻,疯狂建大学,已经不疯狂!

2

为什么?

1、最主要是钱的问题,没钱即使有好大学也养不起!

高校办学并不是一次性的,是像高铁站和地铁一样,建起来是一回事,维护很难,达不到就会闲置、浪费。而这些维持是靠“中央拨款+地方补贴+社会捐赠”源源不断的支撑,否则很难留住人和保持现有的口碑。再来看这些学校的经费,清华大学去年413.59亿,超过200亿投入的有4个,每年的总经费,大部分都是上涨的多,减少的比较少。每年投入这么多,钱从哪里来?就比如各个城市最依赖的土地出让金:

6月份出让金同比负数占比比较多,同比下滑52%。

1-6月出让金10387亿元,同比下滑35%,在2021-2024年这段时间连续4年同比下滑。

最简单直白的就是收入减少。浙江大学的投入经费要花掉浙江整个6月份的出让金收入,就这还不够。更别说其他城市了,养一个浙大需要湖南半年的收入。关键的是,因为没钱,这两年不少学校研究生全日制专硕不再提供宿舍,要自己解决这个问题。高校得到的资金不多,肯定优先于人才引进,学科建设等方面,基本设施改造基本要靠自筹资金。这点在2021年福建中医药大学旗山校区时比较明显,招标的4000多万基本来源于此。

2、造成人才的虹吸效应加速!

东南飞现在已经成为趋势,直接去看毕业生的流向,就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例来说:

比亚迪,华为,阿里巴巴等基本上都为广东,杭州培养人才。这点高校比较多的武汉颇有感触,坐拥130万大学生,在 2021 年,有 56.6% 的毕业生留下,这是抢人之后的成果。更细节化,武大和华科,2017年的留下人数只有20%上下。本身都是为长三角和珠三角做嫁衣,如果再建到这里,虹吸效应更强。或许这也是为什么武汉大学与深圳签分校没有成功的原因。

3

3、高校和地方合作办校,会削弱高校的办学实力。

对于中西部来说,一些高校由于资金投入和资源投入不充足,排名下滑,所以马太效应也呈现。2020年深圳哈工大校区分数超过本校,从此打开了新局面。你想想,像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等分数直接超过双一流,211甚至985。如果放开异地办学,这些地方上演高校奇迹,中西部本部会更艰难。

4、人口转变,大学过剩。

这张毕业生和新生儿的数量图,直接给我们答案。

2001年,新生儿是毕业生的14.8倍,接下来,两者的差值一直减少,慢慢新生儿与大学毕业生数量逐渐趋同。到2022年和2023年迎来大的转折,直接低于1倍。这也就意味着,即使不建设大学,10来年后的孩子基本上都可以上大学,甚至还多了2百多万的学位。从历年的数据看,新生儿是下降的状态,如果依旧维持在900万人,那么,相对比1179万人的2024年毕业生来说,过剩率在23.6%。保持现在的大学数量,未来还有20%以上的大学要关门或者合并。

4

那么,对哪些城市影响最大?从《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扩张模式与区域走向研究——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中找到答案。到底是谁?

深圳,苏州,青岛,高校的挖掘机就是这三个城市。他们有共同的特征:教育贫乏,钱多。为了扭转教育局面,挖来底蕴深厚的名校成为一种方式,吸引不少学校纷纷落地在这里:青岛,山东大学(青岛)正式开学,西安交通大学青岛研究院等也取得成就。深圳就更不用说了,在建大学的闭眼狂奔:

苏州在2020年-2021年之间与10余所异地高校签合同等等,路径非常相似。那么,哪些城市的高校异地办学比较多?双一流高校扩张的流向,东部是比较多的,直接有145所,中西部以及东北比较少。东部区域不仅有内部流入的,还有中西部以及东北的流向,其中西部流向比较多20个。很少有东部高校区去中西部。

具体到城市是哪些?北京,南京,杭州,广州,成都,郑州,武汉这几个异地办学的比较多。特别是北京,就以北大来说,在2001年就开始筹划,2001年与深圳合作创办北大深圳研究生院,在校研究生3590人,成为北大的重要培养基地外,也为大湾区输出人才。城市和大学是相互挑选的过程,异地办学是东部沿海对教育的渴望,也是中西部高校对沿海资源的期盼。

5

但,当下对疯狂建大学来说,好消息并不多:不仅大学的分校面临停滞,还有高校在批量裁撤专业:

2019年367个专业布点没了;

2022年925个专业布点没了;

2023年,裁撤直接增长到1670个;

截止到今年7月,已经有19所学发布撤销或停招专业公告;专业大洗牌正在上演,土木,外贸,金融都成为当下尴尬的存在,即使名校也很难拯救。

以及一批高校撤销建制:

来看这个数据,从2014年至今,经教育部同意、备案,共有429所普通高校的原建制被撤销,原因是更名、升格、合并、转设、终止办学等。其中因合并,终止办学等被撤销的大概有40所,独立学院转为民办本科的又124所等。一大批人的母校,正走在消失的路上。好在,留下一个口子给教育贫乏的省份。建大学分校虽严控,但并不是全面制止,还有两个方向:首先是省内建分校。典型的是河南,对河南大学和郑州大学加大扶持力度,引导资金分别投入25亿和50亿。郑州大学新校区在航空港区的用地规划已经获批,未来规划还会有河南电子科技大学(筹)、郑州航空航天大学(筹)、郑州财经学院、郑州财税金融学院、郑州工程技术学院等高校。河南自建的第五座大学城呼之欲出了。其次是都市圈内建分校。这点在大湾区比较典型甚至是鼓励的,像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以及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都会有开建分校的身影,有利于大湾区融合发展。未来学校的分校大概率在这两个范围内实施。但,随着人口的减少,大学的难才刚刚开始,未来高校和人才越来越集中。毕竟学校多和留住人不是一回事,且未来大学的过剩,对好大学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不少人的母校将会成为历史!你认为如何?来评论区唠唠!

1 阅读:484
米宅

米宅

专注全球视野,财经视角下的不动产资产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