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秋天,天高云淡,我第三次探亲来到丈夫的部队。当时我已经怀孕八个多月,按照医生的建议,这个时候最好不要长途奔波,但我实在忍不住想念。丈夫李勇是某连的一名指导员,服役多年,我们聚少离多。每次探亲我都是满心欢喜,但这一次的旅途,伴随着身体的沉重和不安,显得格外漫长。
到部队的那一天,丈夫和几个战友早早在营门口等我。看到他小跑过来的身影,我一手捂着肚子,一手努力挥着手,心里涌起一阵安心。战友们帮忙提着我的行李,还不忘调侃李勇:“指导员,嫂子来了,你可得好好伺候!”说完,大家都哈哈大笑。
住进部队家属楼的临时宿舍,战友们特意搬来了新被褥,还帮着打扫了房间。小小的房间不算宽敞,但看着窗台上的绿植和墙上的手绘画,我知道,这是战士们特意布置的。
到了晚上,李勇小心翼翼地为我铺床,絮絮叨叨叮嘱了好多。他时不时停下来,轻轻摸着我的肚子,问:“他在动吗?”我笑着点点头:“这小子可淘气呢,一路上踢个不停。”李勇听完,脸上满是期待和紧张。
没想到,几天后的一个清晨,天还没亮,我突然感到一阵剧烈的腹痛。我试图忍住,但疼痛一波接一波地袭来。李勇被惊醒后,手忙脚乱地穿上衣服,迅速联系连队医务室的军医,同时指挥几个战友借来车,准备送我去县医院。
赶到医院的时候,军医一边安慰我,一边帮忙联系产科医生。没多久,儿子就在一片忙碌中呱呱坠地。听到孩子响亮的哭声,我的眼泪也止不住地流下来。李勇站在产房门口,急得团团转。当护士抱着孩子出来说“母子平安”时,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接过孩子时竟有些手足无措。
晚上,连队的战友们听说李勇当爸爸了,兴奋得不得了。一群人挤在医院的走廊里,每个人都想看看这个刚出生的小家伙。老班长还特意买来一篮鸡蛋,说这是“添丁的喜蛋”,务必让我补一补。
儿子出生后,给孩子取名字成了最大的难题。李勇的文化水平不算高,这时候也犯了难。他私下找了战友们商量,没想到战友们一个个都踊跃起来。
有一个喜欢书法的排长,翻来覆去在一本《唐诗三百首》里挑名字;另一个战士写了一张纸条,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从电视剧里听来的男主角名字。甚至连军医都跑过来推荐了一串生物学术语改编的名字。短短几天,儿子的名字备选清单就积累了上百个。
“这哪是取名字,这分明是搞评选会!”李勇看着那些花花绿绿的名字单子,忍不住笑出了声。
最终,一个战友提议:“咱们指导员一向爱讲‘担当’和‘奉献’,这孩子就叫李志远,寓意志向远大吧!”这个名字立刻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那天晚上,李勇抱着儿子,念着“李志远”三个字,脸上满是自豪。
月子里,部队的战友们轮流帮我照顾孩子。李勇的工作忙,常常顾不上回来,但有这些大男孩围着我嘘寒问暖,内心的孤单和疲惫被冲淡了不少。
探亲结束时,我不得不带着孩子返回老家。站在营门口,战友们围着我们,一边逗孩子,一边依依不舍地道别。老班长还塞给我一只布做的小老虎,说是让孩子当玩具。一路上,我看着孩子熟睡的脸庞,心中满是感激:感谢这群战友,让我和孩子感受到这么多温暖。
多年后,李志远长大了,知道自己的名字背后藏着这么多故事。他多次问我:“妈妈,那些叔叔们现在怎么样了?”我微笑着回答:“他们一直是我们家的恩人啊,你的名字里也有他们的期望。”
有一次,全家回到李勇曾经服役的老部队参观。已经退伍的老班长专程赶来,带着家人一起迎接我们。看到李志远高高大大地站在面前,老班长笑着说:“小志远,现在可成大志远了啊!”
那一刻,我的眼眶湿润了。那些年的温暖记忆,仿佛又一幕幕浮现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