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再掀“工具论”:犬儒、凡尔赛还是其他?

夸克点评 2022-01-12 22:10:35

王如晨/文

去年底腾讯员工大会上,马化腾说,腾讯只是国家社会大发展期间的一家普通公司,是发展浪潮的受益者,不是什么基础服务,随时都可被替换。

他强调,未来服务国家和社会时,要做到不缺位、做到位、不越位,做好助手、连接器角色。

有人就提问了,这是真心话、犬儒主义还是凡尔赛啊?

我个人认为,更近兼而有之且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生存策略,略显保守,但以退为进。

“退”的因素。一重压力大家都能想到,反垄断、政策监管下,别那么招摇啦。这跟前段几乎清仓京东持股异曲同工。

不过只“退”不行。这很容易被视为简单的藏锋、收缩战线、不想帮忙,不再做积极分子了。不讲政治,不懂事。

所以必须得展现出积极性来。要“不缺位”、“做到位”。“位”也值得琢磨。“做到位”就是帮忙帮到位,但不能越位,没有边界。

得懂得“进退”。

当然也得进。不越什么“位”?其实就是“助手、连接器”的角色。

说他“凡尔赛”,合理的一面在于,腾讯确实一直标榜“连接器”、“助手”。“连接器”说法已延续多年。所谓“助手”,2019年云南那场数字大会,则相当明显。

不要以为只是腾讯如此。百度、阿里、美团们都一样。

前几天,百度Creat2021大会后,我写了一篇《Creat2021舞台观察:百度AI的“小”与“大”》,特意分析过其中一个词,就是李彦宏、王海峰的演讲中强调的“AI工具箱”。

固然是一套完整的方案,但话术强调了AI的“工具”属性。努力往小里说,一种低姿态。文章里,我说,这体现了百度的生存智慧与发展节奏。

阿里谈基础设施多,但自诞生起,它就一直强调客户与用户立场,开放特质决定了它的边界。从数字化能力说,2018年底阿里云升级为阿里云智能时,它已重申开放立场,强调“被集成”、“不做SaaS”。后来还说“帮忙不添乱”。去年云栖上也强调了“工具”立场。

而美团,据说已绝少提王兴前几年强调的“无边界”一词。

这都是知进退、懂政治。

不过,实在也不用将动因都归于所谓反垄断、政策监管吧。它使得外界对本地互联网业乃至整个数字经济的未来充满一种忧虑,几成隐晦的世界。

其实,所谓“工具”属性,于互联网业,实在一直是相当明显的生存模式。

早期更是。因为,那时由于基础设施尚不完善,互联网业缺乏场景支撑,产品与服务要么侧重媒体形态,要么就是工具、软件。

后来,随着设施完善、生态效应扩大,场景增多了。尤其到移动互联网周期,有的场景甚至成了中国互联网业相比全球的核心优势。电商、社交、移动支付以及紧密相关的线上线下。

当然优势往往意味着危机转换:人口红利弱化、流量见顶。行业增长动能到了一个转换节点。行业互联网或行业数字化、智能化开启。如此,过往侧重有限优势场景的服务,就要开始对外赋能、输出。

本质上,这是一种能力溢出。任何产业壮大后都会经历这一幕。只是方式有别。20多年的互联网似乎还没经历过真正的考验。行业增长转换周期,它确实呈现出一种积极甚至激进的风格。

我是较早用“互联网沙文主义”一词概括少数激进表达的媒体人之一。

譬如几年前,“互联网+”政策出来后,就立刻掀起一轮密集的讨论。“互联网+”与“+互联网”争个不停。还有一些企业家的打赌。这里面隐藏着“第一驱动力”还是“工具属性”的问题。

这时,互联网公司强调“互联网+”也不是没道理。除了能力外溢,移动化、在线化、云化、初级数字化确实是很多行业不可逆转的趋势。链接,协同,重构,可以让传统各种要素之间产生新的生产关系,除了可以强化触达与覆盖,还可以降本增效。

“效率”是前一个阶段的光辉指标。

所以,互联网阵营一度给人一种“第一生产力”甚至“救星”的印象了。

今日重申“工具”属性,当然有往小里说的味道,但也是产业演进到此刻的集体困境。

因为,单纯的互联网、移动化、连接、在线、云化、初级数字化,并不能真正化解供给侧面临的挑战。

它并不能真正改变组织的流程与创新的范式。而必须是实体经济与数字化、智能化的深度结合。

而这个周期,传统阵营、数字阵营都没有什么模板。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双方如果不能互相加深融合,数字化与智能化只能是空话。效率机制在局部仍会奏效,但整体很难。就互联网企业来说,它并不具有更深的行业Knowhow,过去它更近空军风格。

如此,就到了重新审视定位或者重新定位的周期。

疫情也给这一群体上了一课:先是一波在线化、数字化、云化需求,整个世界的齿轮高速运转。然后疫情稍有缓和,突然就遭遇重大考验。

因为,数字化、智能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前端的齿轮跟后端的转速并不一致。很多成效,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才能真正感觉到。

加上宏观、政策、监管以及企业自身的增长转换,压力集中在一个窗口期了。

如此,“工具论”再度兴起,一点都不偶然。

事实上,最近一年多来,BAT们都经历了近似的变化,结构调整,升级理念,重新定位,确立与世界相处的新方式,探索新的增长机制。

如此,整个行业的发展速度就会降下来。

企业当然会遭遇巨大压力。因为,你必须在前沿探索更多,强化原始创新。你的成本会大增。你的利润会下降。过去吸引资本市场的增长指标反而会弱化,你的市值、股价、估值会大幅受抑。

但整个群体会走向更高质量、更具包容、更可持续的发展路径。ESG理念、新的价值取向大致都在一个大的节奏里。

这种背景下,“工具论”就不是自我矮化或一种犬儒主义,反而是价值回归。

“工具”本来就是一种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无论早期“两要素”(劳动力+生产工具),还是后来占据主流的“三要素论”(劳动力+生产资料+对象),工具都是无法切割的关键能力,它也是人类能力的延伸。

工具立场的互联网与数字经济平台定位,不但不会自我矮化,反而还会具有更大的渗透机会。

因为,你面对的机遇与场景,远比过去更大,更丰富。你过去的优势场景反而会是一种包袱。你需要抽身、解耦,将自身变轻,走向灵活与敏捷协同的组织、能力模式。

如此,你反而会有更多的机会渗透更多行业。

这是一种全新的“大”与“规模化”视角。

当然,整个过程一定充满不确定性,曲折多变。一些牛逼的平台甚至可能掉队。而且,数字化、智能化也不是一家或一个平台所能解决定的世界。它必须建立在整个行业集体无意识的行动之上。忘记自己所在阵营反而会更好。

但也没有什么可怕的。因为,数字化、智能化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大的确定性之一。我们相信,机会一定会留给那些不忘初心、尊重趋势、立足开放/负责/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与核心立场、持续沉淀自身能力而不旁逸斜出的人们。

0 阅读:30

夸克点评

简介:TMT、财经精锐评论、上市公司内幕、各种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