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剑始于商代,盛行于春秋战国,沿用至秦汉。

剑各部分的名称分别为:剑身前部为“锋”,中间凸起直达剑锋的棱线为“脊”,脊两侧为“从”,“从”两侧的刃部为“锷”,脊与从合起来称“腊”;剑柄为“茎”,茎周凸起称“箍”,柄末端护茎物为“首”,茎与腊交接处的护手为“格”。剑是一种用于佩带的兵器,它本身没有设置用于佩带的构件,刃部很长,如果不包裹起来,佩带在身上就不安全,因此从剑开始作为佩饰时必带鞘,早期的剑鞘有木、铜、象牙、皮革数种材质,战国秦汉时的剑鞘多为木质,由两片木条夹合而成,呈上宽下窄的不规则长条形,截面为扁椭圆形,外裹布或缠丝麻,然后髹漆、彩绘。

青铜剑与剑鞘
青铜剑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变化,由商周的短剑到长剑,有实心剑首,有空心剑首,有与剑茎合铸的剑首,有分开铸造的剑首。

分铸剑首
还有带血槽的,如上图。
在青铜剑佩戴过程中还有玉剑视,我们称之为玉具剑。

玉具剑在汉代泛指用玉、玛瑙、琉璃、水晶之类玉石装饰剑体和剑鞘的剑,剑柄与剑鞘上镶嵌的玉石配饰,称为玉剑饰,是玉具剑的必备构件。玉具剑萌芽于西周晚期,形成于春秋、发展于战国时期,至两汉达到鼎盛。据《汉书》记载,西汉时期,除玉具剑外,还有驳犀具剑和棍具剑,驳犀具剑是指用角或玳瑁之类材料装饰的剑;棍具剑则是指用木料装饰的剑。

玉具剑正面示意图
玉具剑是指:玉剑首,玉剑格,玉剑璏(wèi),玉剑珌(bì)
玉具剑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史记·田叔列传》记载,汉武帝下诏,从大将军卫青门客中挑选郎官,卫青令富有的门客“具鞍马绛衣玉具剑,欲入奏之”。考古资料显示,西汉时期始见装饰4种玉剑饰齐全的玉具剑,河北中山靖王刘胜墓、广东广州西汉南越王墓、河南梁孝王王后李氏墓、河南南阳百里奚西汉墓、山东巨野红土山西汉墓和江西南昌刘充国墓均出土了带有完整玉剑饰的玉具剑,上述墓葬均为西汉高等级贵族墓,以刘胜墓玉具剑时代最早。
商周时期剑短,剑直接插于腰带上,后来由于剑体逐渐加长,直接插于腰间已十分不便。大约在东周初期,在剑鞘外置琨,从琨孔穿过腰带而佩于背后或身侧,但毕竟前者易于滑脱,而后者因剑紧贴腰身,不便抽取,加之剑体逐渐增长,更觉不便,于是改为另系剑带。《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有所谓“衣裳剑带”的记载,它是以丝、韦或革穿过琨孔,将剑佩挂于腰间,方便抽取。若为丝带,则将其两端系结于腹前,如秦始皇陵车马坑出土铜车马一号御手俑之剑带,带尾呈八字形分披垂于腹前,这样可使带稍稍向下拖垂,为拔剑留下活动余地。
革质剑带则用剑带钩勾括,因琨孔不大,所以剑带不会太宽,比腰带细,剑带钩自然小于衣带钩,因此,剑带钩在汉代也可视为剑不可或缺的配套物品,刘贺墓内棺腰部出土了大小二种玉带钩,大者通长13.3厘米,小者通长仅3.5厘米,大者为衣带钩,小者应该是剑带钩。

剑带钩
和衣带钩一样,只是小尺寸的是剑带钩。
知道了青铜剑各部位名称和与之装饰的玉饰(玉具剑),我们才算知道了青铜剑的皮毛,以后可以研究各个历史青铜剑的大小,材质,各部位的变化,剑鞘的材质,纹饰,玉具剑的材质,刻花纹饰等等,才算是对青铜剑的鉴赏有了一定的认识。
大家对青铜剑还有什么了解,可以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