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年毛主席高烧不退,检查发现腹部很胀,傅连暲:估计有三种可能

椰子族部落 2024-11-07 10:15:08

34年毛主席高烧不退,检查发现腹部很胀,傅连暲:估计有三种可能

1934年的夏天,正值红军在江西革命根据地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殊死搏斗之际。这一年的毛主席,不仅要应对敌人的围剿,还要为革命事业的发展殚精竭虑。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一场突如其来的重病,让所有人都紧张起来。一向坚强的毛主席,这一次躺在了病榻之上,高烧持续不退。当时的医疗条件十分简陋,组织上派来的年轻医助钟福昌虽然尽心尽力,但情况却始终不见好转。直到一天,张闻天同志紧急打来电话,要求医生傅连暲立即前往。当傅连暲赶到后,发现毛主席已经虚弱到几乎说不出话来。经过检查,傅连暲发现毛主席腹部异常胀大。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毛主席病重?傅连暲为什么说有三种可能?这背后又有着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

一、紧急求医

那是一个闷热的下午,中央红色医院里的傅连暲正在为一位伤员换药。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值班护士小跑着进入病房,说张闻天同志打来了紧急电话。

傅连暲立即放下手中的纱布,快步走向医院的电话室。电话那头,张闻天的声音显得格外凝重:"傅医生,毛主席病了,情况很不好。"

张闻天告诉傅连暲,毛主席已经连续发烧三天,体温一直居高不下。虽然医助钟福昌一直在照料,但病情却没有丝毫好转的迹象。更令人担忧的是,毛主席的精神状态急剧下降,已经无法正常进食。

听到这个消息,傅连暲的心一下子悬了起来。此时正值第五次反围剿的关键时期,如果毛主席的病情得不到及时控制,后果不堪设想。他立即整理了一个简单的医药箱,装入了当时能找到的所有可能用得上的药品。

为了避免引起敌人注意,傅连暲决定连夜启程。当时从中央红色医院到毛主席驻地,需要翻越三座山头,路程大约四十里。天色已晚,山路崎岖,但傅连暲不敢有丝毫耽搁。

一路上,傅连暲遇到了不少困难。由于天黑视线不佳,他在一处山坡上不慎摔倒,医药箱里的玻璃瓶碎了几个。所幸装有奎宁针剂的瓶子完好无损。过了半山腰,又遇到了一队巡逻的红军战士。战士们得知傅连暲是去给毛主席看病的,立即派了两个人护送他前往。

经过整整一夜的跋涉,傅连暲终于在第二天凌晨时分到达了目的地。刚到院子门口,就看见钟福昌正焦急地等在那里。钟福昌的脸上写满了疲惫,这个年仅17岁的医助显然已经被毛主席的病情折磨得不轻。

"傅医生,您可算来了!"钟福昌快步迎上前,"主席的烧一直不退,我试着用了一些奎宁,可是效果不明显。"

傅连暲没有多说什么,简单整理了一下衣着,便跟着钟福昌走进了房间。屋内光线昏暗,只有一盏油灯在微弱地闪烁。在靠窗的木板床上,毛主席正闭着眼睛躺着,面色通红,呼吸急促。房间里还站着几位警卫员,都是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

傅连暲快步走到床前,刚要开口,就听见毛主席微弱的声音:"老傅,你来了..."这声音虽然微弱,却让在场的每个人都感到一丝安慰。

二、诊断过程

傅连暲首先拿出体温表,让毛主席含在口中测量体温。三分钟后取出体温表一看,水银柱高达105度华氏度,相当于摄氏41度。这个温度已经远远超出了正常人体能承受的范围,如果不及时控制,很可能会对大脑造成损害。

"主席,我需要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傅连暲说道。毛主席微微点了点头。傅连暲先是仔细查看了毛主席的眼睑和口腔,发现有明显的贫血症状。随后,他开始检查胸部和背部,但并未发现明显的感染迹象。

当检查到腹部时,傅连暲发现情况不太寻常。毛主席的腹部明显肿胀,按压时还伴有轻微疼痛。这种症状引起了傅连暲的高度重视。他转身询问钟福昌:"这几天主席的饮食情况如何?"

"主席这三天几乎没怎么进食,只喝了一些米汤。"钟福昌回答,"但是腹部却越来越胀。"

傅连暲立即让人准备了灌肠的工具。经过一番处理后,毛主席的腹胀症状有所缓解,但高烧仍然持续不退。根据多年的医疗经验,傅连暲初步判断出了三种可能性。

"第一种可能是肺炎。"傅连暲对在场的同志们解释道,"但是通过听诊,主席的肺部并无明显感染迹象,这种可能性不大。"

"第二种可能是肠伤寒。这种病在当前条件下比较常见,但主席的症状与典型的肠伤寒又有所不同。"

"第三种可能,也是我认为最有可能的,是恶性疟疾。"傅连暲说出这个判断时,房间里的人都屏住了呼吸。

为了验证这个判断,傅连暲详细询问了毛主席最近的活动轨迹。得知在发病前一周,毛主席曾经到过一个山区视察工作,那里恰好是疟疾多发地区。而且,毛主席的发烧情况也符合疟疾的特点——每隔一定时间就会发作一次高烧。

为了进一步确认,傅连暲让人找来了显微镜和采血工具。这台显微镜是红军缴获的军医装备,虽然已经有些老旧,但仍然可以使用。他给毛主席做了血检,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疟原虫的踪影。

"确实是恶性疟疾。"傅连暲放下显微镜,转向其他同志说道,"现在最重要的是要立即开始治疗。这种病如果处理不及时,后果会很严重。"

在场的同志们都露出了担忧的神色。恶性疟疾在当时是一种十分棘手的疾病,很多感染者都因为得不到及时治疗而失去生命。特别是在这样艰苦的革命环境下,医疗条件极其有限,治疗起来难度更大。

但所幸的是,傅连暲此行带来了足够的奎宁针剂。这是当时治疗疟疾最有效的药物,只是由于战争原因,这种药在根据地十分稀缺。傅连暲庆幸自己在紧急启程时带上了这些珍贵的药品。

三、救治经过与突发情况

确诊为恶性疟疾后,傅连暲立即开始了紧急治疗。第一步是注射奎宁,这是当时对付疟疾最有效的方法。傅连暲小心翼翼地配制药液,为了确保安全,他反复核对了剂量。由于毛主席的身体状况特殊,傅连暲决定先用较小剂量试探。

第一针奎宁注射后,毛主席的体温有所下降,但仍然维持在39度以上。傅连暲守在床边,每隔一小时测量一次体温,详细记录着各项体征变化。就在治疗看似顺利进行时,一个意外的发现让傅连暲警觉起来。

通过反复检查,傅连暲发现毛主席除了疟疾外,还存在严重的贫血症状。这种情况在疟疾病人中并不少见,但毛主席的贫血程度远超一般病例。这让原本的治疗方案变得更加复杂。

就在这时,当地的群众得知毛主席病重的消息,纷纷送来了他们收集的草药。其中一位姓陈的老中医带来了一味特殊的草药,说是祖传的退热良方。老中医说这种草药在当地山上生长,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而且对贫血也有帮助。

傅连暲仔细查看了这味草药,发现这是一种含铁质较高的中药材。经过谨慎考虑,他决定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使用中医治疗方案。傅连暲让人将草药煎煮成汤,同时调整了奎宁的使用剂量。

这种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二天早晨,毛主席的体温终于降到了38度以下。但是傅连暲并没有因此放松警惕,他知道疟疾的特点是容易复发,必须坚持治疗一段时间。

为了解决贫血问题,傅连暲特意让人准备了一些富含铁质的食材。他根据毛主席的情况,设计了一套特殊的营养补充方案。当地群众得知后,主动送来了自家养的乌鸡和新鲜的山野菜。

治疗期间,还发生了一件令人印象深刻的事。一天半夜,毛主席突然发起高烧,体温又冲到了40度。傅连暲立即采取了紧急措施,但常规方法效果不佳。这时,一位老乡送来了一种特殊的退热方子——用野菊花和板蓝根配制的茶剂。

傅连暲仔细研究了这个方子的成分,发现其中的配方确实有科学依据。他将这味茶剂与西药结合使用,终于控制住了这次突发的高烧。这次经历让傅连暲对中医药有了新的认识,他开始更多地思考如何将中西医结合起来治病。

就这样,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加上精心的护理,毛主席的病情逐渐得到控制。到了第五天,体温基本稳定在正常范围,贫血症状也有所改善。但是傅连暲依然不敢掉以轻心,继续细心观察,防止病情反复。

为了预防疟疾复发,傅连暲制定了一个为期两周的后续治疗计划。这个计划包括定期服用预防性药物、调理饮食和适当运动。在这期间,当地群众轮流送来各种滋补的食材,体现了军民鱼水情深的革命传统。

四、康复过程中的特殊安排

随着病情逐渐稳定,傅连暲开始着手制定康复计划。这个计划不仅包括医疗方面的安排,还需要考虑到革命工作的特殊需要。为了确保毛主席能够尽快恢复工作,傅连暲将康复计划分为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是严格的卧床休养期。这个阶段持续了一周时间,期间除了必要的医疗护理人员外,其他人员都被要求限制进出。傅连暲每天安排专人测量体温三次,记录各项身体指标。为了防止疟疾复发,他坚持让毛主席按时服用奎宁片,同时继续使用那些效果显著的中药方剂。

在这一阶段,饮食安排是一个重要环节。傅连暲特别注意营养的搭配,每餐都要求有新鲜蔬菜和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当地群众得知这个情况后,经常送来山间采摘的野生菌类和新鲜的山泉水。傅连暲会亲自检查这些食材,挑选最适合的用于调理。

第二阶段开始于第二周。这时毛主席的精神状态已经明显好转,傅连暲开始安排一些适度的活动。每天清晨和傍晚,在医护人员的陪同下,毛主席可以在院子里散步十到十五分钟。考虑到当时的革命形势,傅连暲还特别安排了一个临时的办公区域,让毛主席可以处理一些不太繁重的文件工作。

这个时期,一个意外的发现引起了傅连暲的注意。他发现当毛主席在院子里活动时,身体恢复的速度似乎比单纯卧床休养更快。于是,傅连暲开始在活动方案中加入了一些传统的养生动作,如太极拳中的一些简单招式。这些动作既能增强体质,又不会过度消耗体力。

第三阶段是循序渐进的恢复期。傅连暲根据毛主席的恢复情况,逐步增加活动量。他让人在院子里专门辟出一块地方,种植了一些药用植物,既可以观赏,又能为日常保健提供药材。每天傍晚,毛主席都会在这里散步,同时了解这些中草药的特性和用途。

在这个阶段,傅连暲特别注意预防保健工作。他制定了一套完整的预防方案,包括定期服用预防性药物、保持作息规律等。同时,他还特别关注居住环境的改善。在他的建议下,住所周围的积水被清理,门窗都安装了防蚊纱网,这些措施大大降低了疟疾复发的风险。

为了巩固治疗效果,傅连暲还特意整理了一份详细的调养手册,记录了这段时间使用的各种中西医方案和心得体会。这份手册后来成为了革命队伍中治疗疟疾的重要参考资料。

在康复期间,傅连暲始终坚持每天记录毛主席的各项身体指标。他将这些记录整理成详细的病历,不仅包括体温、脉搏等基本信息,还记录了每天的饮食起居和活动情况。这些记录为以后类似病例的治疗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五、医疗经验的推广应用

这次成功的救治经验很快在革命根据地得到推广。傅连暲将治疗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整理成文,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疟疾防治方案。这个方案的特点是将西医的科学诊断方法与中医的辨证施治相结合,既保证了治疗的准确性,又充分利用了当地丰富的中药资源。

1936年冬,根据地的另一个县发生了疟疾流行。傅连暲立即带领医疗队赶赴疫区。这次他们不仅带去了西药,还携带了之前总结的中药方剂。在当地卫生员的配合下,他们设立了临时医疗站,开展疟疾防治工作。

医疗站采用了分级诊疗的方式。轻症病人主要使用中药治疗,重症病人则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案。考虑到奎宁药品紧缺的实际情况,傅连暲特别重视对当地中药资源的利用。他带领医务人员深入山区,寻找可以替代奎宁的本地药材。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了几种具有退热效果的野生植物。通过反复试验和验证,这些植物被证实对疟疾确实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傅连暲将这些发现记录下来,编写成通俗易懂的医疗手册,发放给各地的卫生员。

为了让更多人掌握防治知识,傅连暲开办了培训班。他将复杂的医学知识简化成易懂的内容,教导当地卫生员如何识别疟疾症状、如何采集药材、如何进行简单的治疗。这些培训班为根据地培养了大批基层医疗人才。

在预防工作方面,傅连暲特别强调环境治理的重要性。他提出了"三清一改"的口号:清理积水、清除杂草、清洁院落,改造厕所。这些措施虽然简单,但对控制疟疾传播起到了明显效果。

1937年春,傅连暲又开展了一项重要工作:建立药材种植基地。他选择了几处适合种植药材的地点,组织群众开展中草药种植。这些药材基地不仅为疟疾治疗提供了药源,还成为了根据地医疗保障的重要后勤基地。

在实践中,傅连暲还发现一个重要问题:营养补充对疟疾康复至关重要。他根据当地的物产特点,制定了一份可行的营养补充方案。这个方案主要使用当地常见的食材,如野生菌类、山野菜等,既经济实惠,又容易获得。

这些经验很快在各个革命根据地之间传播开来。其他根据地的医务工作者纷纷派人来学习,并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加以改进和完善。这种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做法,极大地提升了革命队伍的医疗保障能力。

到1937年底,傅连暲的这套防治方案已经在多个革命根据地推广使用。通过这种方式,革命队伍成功应对了多次疟疾的威胁,保证了革命力量的健康发展。这些宝贵的医疗经验,不仅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后来的革命卫生事业奠定了基础。

在推广过程中,许多基层卫生员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这套方案进行了补充和完善。这些来自实践的智慧被傅连暲收集整理,进一步丰富了革命根据地的医疗经验。这些经验的积累和推广,为革命战争时期的医疗卫生工作开创了新局面。

1 阅读:8

椰子族部落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