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童年所经历的事件,会在我们的细胞中留下记忆,影响我们未来人生,形成命运。
孩子的未来是可以“设计”的。
只要我们懂得规律、打破自己身上的认知枷锁,未来皆有可能。
——心智教育体系创始人包丰源老师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曾说:“孩子不会听你怎么说,但会模仿你怎么做。”
在AI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教育的本质早已超越“知识储备”,转向“认知升级”。
几年前,一个从小跟随妈妈在菜市场工作的14岁女孩,自制了菜场物理课的视频,在网上获得超过450万的播放量,并入选教育部科学教育案例库。
她的妈妈没有高学历,却深谙教育的规律:看见孩子的热爱,让孩子从生活中体验到“知识”的乐趣。
"我们给不了孩子贵族学校,但能给她自由探索的课堂。"
妈妈这句朴实的话却道破了家庭教育的核心:“父母的认知高度,决定了孩子的人生维度!”
包丰源老师在公益课上多次说过:“优秀的孩子背后,站着优秀的父母。”
父母的认知,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01
父母的言语是孩子成长的土壤
诗人玛雅·安吉洛说:“言语像种子,落在看不见的地方生根发芽。”
3月9日,广西心康达举办的第三期“为人父母”读书分享会上,一位母亲曾感慨道:“我骂孩子懒,第二天他竟用同样的话骂我。”
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90%的行为模式源自对父母的模仿。
一句“你怎么这么笨”,可能成为孩子一生的心理烙印;
一句“我相信你”,却能点燃他探索世界的勇气。
父母的方式,决定了孩子的精神底色。
1、少质问,多倾听
当孩子回家时,父母可以把“作业写完了吗”换成“今天有什么有趣的事?”。
3月3日,廊坊燕郊“如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亲子沙龙上,有家长发现:当对话从“催促”转向“好奇”时,孩子的话匣子就瞬间打开了,曾经困扰他们的“沟通问题”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
2、戒否定,给肯定
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中,芬兰教师有一句口头禅:“错误是学习的机会。”
父母的每一句鼓励,都在为孩子构建自信的基石。
真正会说话的父母,从不讲道理,而是用语言铺就一条通往未来的路。
02
父母的心态
是孩子幸福的底色
教育不是装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3月16日的湛江茶话会中围绕"幸福亲子关系"展开了温暖对话。
湛江一位妈妈分享:“过去女儿总低着头,现在敢主动争取表演机会。”
改变源于她参加读书会后的顿悟:父母的焦虑,会成为孩子的枷锁;父母的从容,才能滋养孩子的生命力。
包丰源老师就曾在“用心带孩子”公益课上,道出了教育的三重境界。
1、走出情绪的困扰
湛江的另一位妈妈在“心转病移”课程中释放了压抑多年的情绪后,过去的暴脾气改掉了,变得越来越柔软,同时,夫妻关系变得和谐了,和孩子的沟通也更加顺畅了。
2、练就幸福的能力
在3月12日,东莞团队举办的“共情,父母与孩子一起修炼的功课”茶话会上,美子老师曾说“开心不是我们的目标”,幸福才是我们的目标”。
开心是一种情绪,幸福才是生活的基调,幸福背后其实是一种能力,一种承担,一份智慧。
当父母活出从容笃定的状态时,孩子自然能够学会在风雨中起舞。
3、以身作则
央视主持人董卿坦言:“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人,自己就先去做那样的人。”
教育的本质是一场修行——父母修心,孩子修性。
03
父母的格局
决定孩子的眼界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3月29日,佛山心康达开展的“让孩子与电子产品和谐共处的家庭密码”公益讲座中,黄惠仪老师对在场父母抛出了灵魂拷问:“你还在用20年前的思维,教育AI时代的孩子吗?”
父母的认知天花板,就是孩子的人生天花板。
80后父母常陷入“做题家思维”,而AI时代需要的是创造力与跨界思维。
父母只有打破经验的局限,与时俱进,才能引领孩子的未来。
一位妈妈感慨:“读书会让我意识到,教育不是‘改造’孩子,而是与孩子共同成长。”
麻省理工的一项研究显示:高情商孩子所处的家庭,日均有效对话超过5小时。
与其逼孩子戒掉手机,不如陪他制定“家庭无屏幕日”。
与孩子重建有效的情感链接,构建温馨的家庭氛围。
清代魏源说:“身教亲于言教。”
父母若终日抱怨,孩子眼里只有苟且;
父母若追求成长,孩子自会向往星辰大海。
每个人脚下的路,都始于父母。
父母看得远,孩子的人生才有无限可能。
写 在 最 后
作家周国平说:“孩子是借父母而来,而非为父母而来。”
AI时代的教育密码,不在学区房或补习班,而是藏在三个认知跃迁中:
用言语播种希望,以心态涵养生命,凭格局打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