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让最有哲学素养的民族发狂?季羡林、饶宗颐说到了同一个人

问道化鸣 2025-02-17 18:51:19

季羡林先生和饶宗颐先生是当代中国会通东西的文化大师,且研究领域相近,在年辈、资望、才学、成就等方面都不相上下,又互相推重,故有“北季南饶”之说。

说到中国文化的代表性人物,他们也有十分相似的观点。

季羡林说:只有他能让最有哲学素养的民族发狂

德意志民族被称为最有哲学素养的民族,他们高度自律、爱思考,追求精神智慧,所以盛产哲学家、艺术家,从莱布尼茨、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叔本华,到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等等,都是世界顶级大师。

德意志民族既冷酷又傲慢,季羡林先生说:德国人平常就有点夸大狂,在哲学音乐科学艺术方面又真的有惊人的造就,也有骄傲的资本,他们对不服气的,会表现得很“愤愤然”,若不服,就枪炮伺候。结果两次世界大战,两次被打趴。

然而也有让他们服气的,那便是老子和他的《道德经》,季先生说:“没有另外一个中国哲学家可以同他比的,连在中国同他并称的庄子也望尘莫及”,不但服气,而且很火,越来越火,能火到什么时候?季老说“谁也不敢说到什么时候”。

另外一个大思想家,“孔子虽然诲人不倦,但一提到‘死’和‘命’这些比较抽象的东西,就不高兴发表意见了……在这样的环境里居然出了一个老子”,“无怪他在几乎没有一个真正哲学家不谈形而上学的欧洲大走红运了。”

思想家的反思。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盛行强意志论,叔本华、尼采、海德格尔等都是强意志论的代表,1919年,“超人”“强意志论”支持的德国法西斯主义战败,德国人开始反思西方文明的弊端,找来找去,季老说“他们终于找到老子”。

柯拉邦德发表《听着,德国人》的演讲,号召德国人应当按照“神圣的道家精神”来生活,争做“欧洲的中国人”。于是,曾经的尼采热变成了“老子热”。

黑格尔是“欧洲中心论”的理论创造者,即便如此,他依然保持着对老子的敬畏:老子是“与哲学密切相关的生活方式的创始人”,“老子的道文化是一个可行的世界管理理念”。

黑格尔的同学谢林在批评黑格尔形式逻辑时强调:老子哲学是“真正思辨的”,他“完全地和普遍地深入到了存在的最深层”。

海德格尔折服于老子学说,聘请在德国工作的中国哲学家萧师毅联合翻译《道德经》,最终因为理解方向不同,几年里断断续续地翻译了8章,不了了之。

但这不影响他对老子的推崇:“老子的‘道’能解释为一种深刻意义上的‘道路’,即‘开出新的道路’,它的含义要比西方人讲的‘理’、‘精神’、‘意义’等更原本。”

德国明斯特大学教授赫伯特.曼纽什指出:“公正地说,这个世界的精神孕育者,应当是柏拉图和老子,亚里士多德和庄子。”

尼采的“超人哲学”被纳粹德国利用,而被扣上“战争文化”帽子,同样也不影响他对老子的评价:“老子思想,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光明日报,葛荣晋)。”

全民的狂热才叫真狂热。当一个民族都争相阅读《道德经》的时候,当一个国家,从教授到到牙医,到居家老妇,甚至当年轻人谈恋爱也要手持一本《道德经》以表示自己身份的时候,那才叫疯狂。

季先生在《老子在欧洲》里说:德国每隔一段时间总有一个新译本出现,“译者有的是汉学家,有的是在大学里念汉学的青年学生,有的是根本不懂汉文的诗人、哲学家、退职的老牧师、老公务员,有的是自命博雅的大半多少都有点神经b的老chu女,真是洋洋乎大观,我们一时数也数不清。”

后来,不服气的德意志人,又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果又被打趴,德国人再一次陷入信仰危机,沮丧、动摇、悲观情绪充斥整个社会,于是,再一次兴起老子热,“老子的译本像雨后的春笋般地出现了”。

饶宗颐:儒经不能代表中国经典之全部,《道德经》层次更高

汉代所立之“五经”,源于周王室的王官之学“六艺”。六艺是西周贵族教材,即“礼、乐、射、御、书、数”。

周王室衰微后,官学废,私学兴,教学内容因人而异,比如少正卯教授纵横学,就跟孔子传授的圣贤形象不同。

孔子尊“礼”,因此他的教材以“周礼”为主,也传授《尚书》和《春秋》。

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学博士们整理出儒家经典,借用庄子所称“五经”之名,自此,“五经”遂为后世沿用,并成为历代法定教材,一直延续到清代。

饶宗颐先生指出,光复国学,不能将其狭义化:儒家经学不代表中国经典之全部。有的人甚至“把易学无限扩大成国学的代名词”,或者“把理学放大至俨然已成国学的全部”,“这样下去很不妥。推广国学,不能偏颇,不应哗众取宠。”

“汉人以《五经》为五常,五常是很平常的道理,就是讲人与人之间互相亲爱、互相敬重、团结群众、促进文明的总原则……道家以老子为首,《道德经》所讲的道、德是高一层次。儒家也奉其书为圭臬。可见前贤兼治孔老。”

上个世纪,是中国考古和文献出土最集中的时期,除了周口店、云南元谋人等大批遗址,云冈石窟等石窟雕像,还有居延汉简、马王堆汉墓帛书、郭店楚墓竹简等等,饶先生因此强调21世纪应该是重新整理古籍的时代,他在晚年,一直充满信心地预期21世纪是中国踏上一个“文艺复兴”的时代。

马王堆汉墓是世界十大古墓之一,帛书文献虽广涉数术类、方术类、纵横家书、六艺类、兵书类等,但都渗透着浓厚的黄老思想,证实了老学及黄老之学在战国及西汉初年的主导地位,帛书《老子》甲、乙本及《黄帝四经》震撼学坛,《系辞》之全文公布也是现存最早的道家抄本。

但是,元代以后,理学的“四书”取代汉代经学而一统天下,儒家“道统”思想早已深入人心,人们有意无意之中,便以为“儒经”之外皆为“小道”,甚至“异类”。

《郭店楚墓竹简》以道家文献《老子》最为有名,是截止到目前所发现的时代最早、文字最原始的道家著作。

饶宗颐先生认为,整个20世纪,尤其是1970年来的考古新发现,特别是大批楚简的出土和研究,有可能给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带来一场“自家的文艺复兴运动以代替上一世纪由西方冲击而起的新文化运动”。

历史验证了饶宗颐先生的预判,郭店楚简的出土,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欧美国家和日本等国家学术社团,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相继成立了研究机构,频繁召开郭店楚简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认为郭店楚简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

2016年,《道德经》也超过《圣经》,成为世界文化名著总销量最高的传世经典。我想,在老先生离世前,应该见证了这一振奋人心的大事件了吧!



0 阅读:7
问道化鸣

问道化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