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人无信不立,诚信一直是中华文明传承千年以来的传统美德,也是古代君子的立身之本,丧失信用基本就等同于失去了一切,尤其是对于官员或者将领来说,一旦丧失了信用,就等同于失去了公信力和权威,这意味着所有的措施都难以奏效。
足见诚信对于我国古人而言的重要,先有商鞅立木取信于民,后有三国时期的刘备不负重托,坚持返回徐州。
总而言之,承诺与誓言都十分重要,为了表达自己践行誓言永恒不变,甚至可以为此献出生命,以死明志,当然也有人反其道而行之。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司马懿,作为我国古代时期最典型的阴谋家与政治家,为了获得自己想要的权势和地位,连自己发过的赌誓也敢违背,为了一统天下,司马懿违反了自己曾经发过的“洛水之誓”,但最终报应到来,他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成功的洛水之誓
在司马懿出现之前,誓言对于古人来说,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能够做到对天发誓,也等同于下定了某种决心,人们在发誓的时候,往往会加入某种严重性后果,甚至会赌上很多具有价值的东西,主要是通过这些行为来增加誓言的可行性。
如果将来办不到自己所发的毒誓,那么严重的后果将会应验,对于活在当下的我们而言或许不值一提,但古人十分崇尚神灵,对这些怪力乱神的崇拜远远超乎想象,所以一旦指天为誓,就必须信守承诺,否则就会受到最严酷的惩罚。
这已经成为那一时期的人们必须遵守的自身行为底线,甚至是为人处事的最后防线,早从先秦时期的奴隶制社会开始,人们对上天无比崇拜,所以指天为誓,也就备受看重,从某种程度上讲,经过多年的发展,发誓已经变成了一种政治行为。

一般来说,在封建君主专制时期,一个普通人所正常进行的某次事件或某个行为,一旦角色转化为皇帝,那么将会被赋予不同的意义,例如普通人称之为吃饭,对于皇帝而言就是用膳,普通人的发誓在当时并没有什么特殊。
但如果是作为天命之子的皇帝前来发誓,那么就会产生特殊的影响,甚至演变成一种不可逾越的规矩,作为光武帝的刘秀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时的刘秀刚登上皇位,率领大军进攻洛阳,因为对方的坚守而多次进攻未遂。
所以刘秀就采用招降的政策,但让人没想到的是,洛阳城的守将和刘秀有杀兄之仇,对于这种不共戴天的仇恨,刘秀很明显难以取信对方,试问一个人怎么会相信死对头的承诺,而此时的刘秀只想实现朝廷的中兴大业。
为了让对方相信自己,刘秀并没有选择一般的誓言,只见他手指洛水,诚心诚意地呼喊道“河水在此,吾不食言”,最终洛阳城的守将被刘秀的诚意所打动,选择出城投降,而刘秀在接下来也没有违背自己的誓言,并没有杀他。

这就是东汉时期的洛水之誓,因为有皇帝开创先例,所以一直被看作十分神圣的存在。况且当时的洛水也并不是一条简单的河流,传说其中有“洛神”存在,言下之意,洛水之誓是有神灵见证和监督的,一旦违背,就会有十分残酷的报应。
也就是说,东汉时期洛水之誓有着双重加持,首先就是帝王的威信。
除了众人所不了解的神灵之外,还有皇帝这个最高权威,作为天子,对应天神的结合,已经成为人们心中不可逾越的存在,再加上洛神的不容侵犯性,这个誓言为当时之最高。
以至于后来发展为,无论发誓的双方关系如何,一方都必须无条件相信对方的誓言,而另一方则必须兑现誓言,这似乎已经变成了约定俗成的规矩,但有一人却在这一方面出尔反尔,他就是司马懿。
公然违背诺言的司马懿
司马懿是东汉时期的名臣,最初跟随曹操,但因为对方的打压,司马懿并没有崭露头角,只因为曹操曾经说过,司马一族不可赋予兵权,否则必将成为朝廷的大患。
这就导致在曹操和曹丕时期,司马懿并没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到了第三任皇帝曹睿接管魏王爵位的时候,情况发生了改变,蜀汉诸葛亮率领军马伐魏,曹睿无可用之人,最终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任用司马懿,成功抵御了蜀国的入侵。
但兵权放下去容易,想收回来却很难,平定蜀国之后,司马懿被封为太傅,曹爽为大将军,十分有力地制衡了司马懿。
此时的司马懿野心蓬勃,并不甘心,慎重考虑之后,决定通过高平陵兵变夺取政权,曹睿对此毫不知情,一心去祭祖。

其实曹爽早就怀疑司马懿有不臣之心,随曹睿出发去祭祖之前对司马懿进行了试探,但后者心机很深,轻易就瞒过了曹爽,随着一行人外出,司马懿已经具有了天然的优势,并且开始实施自己的大计划,先从“名头”开始,强迫郭太后下诏。
在外的曹爽,甚至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情况,自己就变成了逆贼,司马懿理所当然地派兵征讨,原本这件事情尚且存在缓和的余地,但曹爽完全采用了错误的对策,按照其按照其他人的建议,当然此时的曹爽也并不是没有优势,身边的皇帝就是最大的底牌。

皇帝的权威是要远远超过太后的,此时如果让曹睿下诏否定司马懿,并且名正言顺去讨伐,定会引来天下之人的群体响应,从而获得巨大的优势,但曹爽并没有如此做,他不仅优柔寡断,而且十分畏惧司马懿,面对当前无法解决的形势,根本束手无策。
司马懿正是看中曹爽这一点,他转变了刀兵相见的想法,想通过诱导兵不血刃拿下曹爽,所以坚持采用怀柔政策,劝曹爽投降,因为自身的懦弱,曹爽很快就产生了动摇,但手下之人全部都在劝谏,表示司马懿并不可信。
见曹爽摇摆不定,司马懿进行了一个“骚操作”,他效仿当年的光武帝刘秀,指洛水为誓,发誓只要曹爽交出兵权,就留他一条命。
迫于当时誓言的权威性,曹爽信以为真,当即决定交出兵权举手投降,但让人没想到的是,司马懿最终并没有兑现诺言。
曹爽交出兵权之后,很快就被软禁起来,不仅如此,没过多久,司马懿就罗织了各种罪名将其族人全部处死,遭殃的不仅是曹爽,还有他家族的男女老少。
极端严重的后果
司马懿如此做法无疑是突破了当时的人伦道德底线,洛水之誓的不可逾越性瞬间不复存在,对于人们来说,这样的誓言是十分严肃的,并且带有天子和神灵的公信力,公然违反无疑是对皇帝的最大蔑视,如此酿成的后果非常严重。
首先就是洛水历史地位的巨大变动,原本有光武帝刘秀在此发誓,再加上曹植洛神赋的观赏性,这里原本可以位于黄河长江之上,成为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河流,但因为司马懿对盟约的背弃,导致这条河流的地位一落千丈。
到了今天依然受到影响,除了迫于洛神赋的文学魅力才提到它之外,其余情况根本没有人会想起。
也正是从司马懿违背誓言开始,有心无力的老将不能在功成名就之后回家养老,毕竟当时司马懿装病赚曹爽也是违背誓言的一个表现,作为君王,有了司马懿这个前车之鉴,他们开始不相信老臣无能为力,君臣之间的猜忌和对立更加严重。

唐朝的李靖,明朝的李善长,受到司马懿的影响,依然在年过半百之后不得安宁,最重要的是,这次违背誓约,对司马懿本家族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遗臭万年。
因为在司马懿违反誓约之后,儿子司马昭更是无所不用其极,不仅把大魏皇帝玩弄于股掌之间,甚至还在后来当街弑君,完全破坏了约定俗成的君臣关系和制度,从此司马一家被千夫所指,后来甚至引发了灭族之祸。
虽然后来的司马家族一统天下,但仅仅在第一任皇帝之后,天下就进入混乱局面,后续更是迎来了南北朝时期,在这一时期内,司马家族遭到了内迁少数民族的残忍屠杀。

因为当年司马懿违背了誓言,他的儿子又乱了朝纲,导致八王之乱和后来的南北朝时期,司马皇族丝毫没有地位,皇帝可以被随意杀死,许下的承诺也可以轻易废除,草菅人命十分常见,尽管如此,司马一族依然没有得到世人的同情。
以至于之后被刘裕赶尽杀绝,众人也哪有觉得有丝毫不妥之处,有了司马懿的僭越行为,导致司马这一大家族臭名昭著,甚至在历史长河上销声匿迹。
有了这一报应之后,古人对誓言产生了全新的认识,有人认为誓言是可以随意违背的,也有人觉得司马一族有这样惨痛的下场,充分证明了誓言不可以违背。
参考文献
[1]李家人.是可忍乎——《三国演义》中那些严重突破底线的行为[J].现代中学生(初中版),2024,(07):12-14.
[2]谭良啸.解析唐太宗评说曹操、司马懿[J].看历史,2024,(03):92-97.
[3]章早晨.《三国志》《晋书》《资治通鉴》晚年司马懿形象比较[J].文化学刊,2023,(11):239-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