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癌症康复“治愈”的——关键一步!

霸览聊健康 2024-01-10 15:42:15

长期以来,在人们认识中,“癌症”二字已与死亡画上了等号,甚至比死亡更可怕。因为在确诊癌症后,每一寸光阴都像是生命的倒计时。

这段时光充斥着恐惧绝望,再加上手术放化疗的肉体痛苦,各种治疗的高昂费用等。恐癌心理,已成为社会公共心理中最严重的一种。

其实,肿瘤的发生,远比人们想象得普遍、常见。

而且,人们熟知的“癌症”这一名词,并非代表单一的一种疾病,它实际上是200多种疾病的统称。

并不是所有癌症都会危及生命,它们当中有些相对严重,但有些(或者说大多数)并不立即构成对生命的威胁。

亡于恐惧和错误治疗

因此,在与癌症抗争过程中,应从“你死我活”的博弈中走出,而是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与癌共存未必不可。

人民日报资深记者作家凌志军,在亲历癌症后著书《重生手记》,他前言里的第一句话是“癌症患者中有很多人并不是死于自己的疾病,而是死于自己的恐惧和错误的治疗。”

仅有3分钟的门诊

2007年,医生在凌志军的颅内发现两处疑为肿瘤的病灶,两天后又在左肺发现肿瘤,由此诊断“肺癌、脑转移”的概率为98%。“医生诊断,认为活不过3个月。”

像所有类似的家庭一样,凌志云在妻子的陪伴下,走上了慕名投医的求生之路,但随后的遭遇,令他困惑、愤怒。

他在书中描述了一次诊疗过程,在花了300元的挂号费,并等待了几个小时后,他终于见到了一位著名专家,在观看了几张胶片后,专家认定凌先生的头部病灶为“转移瘤”,必须立即手术。“如果不做手术,那就等着呗!”

总诊断过程不过3分钟。

“过度治疗”致死亡率上升

2008年上海抗癌协会学术年会上公布的调查数据:目前我国有80%的癌症晚期患者,在有意或被迫接受着超过疾病治疗需要的“过度治疗”。

全球肿瘤患者有1/3死于不合理的治疗;因为“过度治疗”盛行,癌症患者的病死率上升了17个百分点。

"

当时,凌先生在比利时从医的妹妹,找了一群外国专家会诊。老外的会诊结论是:脑部病灶有50%的可能性不是肿瘤,或者只是良性肿瘤;脑部与肺部病变没有关系的可能性更大。

这给了凌先生一家人以希望。而时间证明,外国专家们的判断,更接近事实。

在立刻手术割开脑袋和等待之间,凌先生选择了后者;在化疗和观察之间,他同样选择了后者。

他认为“健康的免疫系统是预防癌症最重要的部分。而过度治疗会破坏患者的正常器官、组织和功能…结果是,患者迅速衰竭或者出现其它并发症,加快了死亡的进程。”

癌症非绝症,科学面对

在被确诊活不过3个月之后的第6个年头,健康的凌先生在微博中说:“清晨起床打开窗帘,一个冬天的雾霾一扫而空。”

在病倒之初,他写下了最想做的10件事,其中包括:再吃一次清蒸鲥鱼、再为儿子做一顿饭、再到大海里游一次泳。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这些事情他都一一做到了。

同时改变的,还有对癌症的态度。

1 阅读:445

霸览聊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