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衔对一名军人来讲,意味着党和国家对自己曾经为国家、为人民奋斗的认可和肯定,也正是基于此,我国在1955年进行了首次大授衔。
在这次授衔中,很多为新中国建立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将士们,都被授予了与之功勋相符的军衔。
然而,有很多为新中国的建立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将士们,却无缘于新中国这首次隆重的大授衔,比如说刘志丹、叶挺等为新中国的成立献出宝贵生命的革命烈士。
那让我们假设一下,如果刘志丹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他能被授予什么军衔?地位又能否超越高呢?
陕北红军创始人
刘志丹于1903年10月4日出生于陕西保安(现在的志丹县)一户书香门第之家,殷实的家境让他从小就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在他十九岁那年,成绩优异的他考上了陕北唯一的中学,在那里他初次接触到身为教师的共产党人,进而接触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很快接受了这个先进的革命理念。
1925年,刘志丹由一名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转为正式的共产党员,并听从党组织的安排进入到了黄埔军校学习,在那里,他幸运的遇到了恽代英、陈赓等人,更幸运的是他学习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著名共产党人的革命理念,坚定了他的革命信心,从此正式踏上了坚定的革命道路。

刘志丹从黄埔军校毕业时正值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他先是被组织委派到冯玉祥部队负责政治思想工作,后又被派到马鸿逵部仍旧负责政治思想工作。
不得不说,他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得很到位,部队的军容军纪、战斗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他的影响带动下,还有不少国民党将士投入到了共产党的阵营,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不小的贡献,“隐形将军”韩练成就是其中一员。
1927年,阴险的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他所在的军阀部队也加入到了国民党反共、清党的阵营,一时间,到处弥漫着白色恐怖,共产党人到处被围追捕杀几乎遭到灭顶之灾。
在国民党部队中工作的刘志丹也险些遇难,但他并没有气馁,也没有对革命失望,这次惨痛的经历反而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中国共产党必须拥有并掌握自己的武装力量。

1928年5月,在刘志丹的带领下,西北的共产党人们勇敢的站了起来,成立了西北工农革命军,准备用武装暴动来对抗国民党,来壮大自己的武装力量,这就是渭华起义。
但过于乐观的共产党人错误的估计了革命形势,仅仅三个月时间,起义就宣告了失败,这让不少人有了挫败感,甚至有一些人丧失了革命的斗志,有了退缩的想法。
此情此景下,信仰坚定的刘志丹没有被失败吓退,反而是更加明确了革命前进的方向,在一次会议上,他提出了著名的“红、白、灰三色”革命理论。

“红色”,就是发动组织工、农群众,建立由共产党独立领导和指挥的人民武装力量,把一些小的、分散的革命力量经过集中、整编,变成我党的武装力量,这和毛泽东上井冈山后的建军思想路线不谋而合。
“白色”,就是共产党人到国民党部队中,去说服国民党将士接受我党的革命理念,投入到我党阵营,成为我党的武装力量,也就是所谓的兵运。
“灰色”,就是争取那些落草为寇的绿林武装走上正确的革命道路,成为我党的武装力量。

根据当时的斗争形势,党组织认为目前最合适的斗争方式是“白色”,于是,刘志丹等人接受组织委派,回到家乡从事兵运工作。
可是,兵运工作进行的并不顺利,虽然有一些民团被改造成功,但多数兵运工作还是以失败告终,刘志丹还曾被军阀部队抓捕关押,这让他清醒的认识到要想兵运工作顺利进行,必须要与农运结合起来,必须要有自己的根据地。
毛泽东同志领导创建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给了刘志丹很大的启示,于是,在1931年,连续兵运失利的他,在反动统治薄弱的陕甘两省边界,集合三支分散的武装力量,组建了南梁游击队-西北第一支革命武装,这就是西北红军的前身,他也由此成为了这支红军的创始人之一。
开辟陕甘边革命根据地
1932年年底,陕西省委根据中共临时中央的决定,正式把陕甘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第二团,成为了陕甘地区组建的首支正规红军部队。
在总指挥刘志丹的带领下,这支红军部队历经半年的艰苦努力,创建了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
但好景不长,就在革命工作进行的如火如荼时,党内执行的王明“左”倾冒险路线,让二十六军和照金根据地几乎遭到了灭顶之灾,所剩无几的红军失去了立足之地。

为了能让部队得到休整和壮大,创建新的根据地成为了首要任务,在刘志丹的建议下,陕甘边特委决定恢复二十六军的番号,并决定着手创建以南梁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
在刘志丹的带领下,重建的红军部队主动出击,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部队有生力量得到了有效的补充,陕北的革命形势一片大好。
刘志丹积极总结了这次照金根据地失败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三窟论”,并把这套理论有效的运用到实际的行动中,最终取得了斗争的巨大胜利,成功的开辟出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他也由此成为了陕北人民传唱的领袖人物。

然而,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壮大引起了国民党的恐慌,从1934年2月到1935年9月间,国民党分别纠集重兵对根据地进行了三次声势浩大的“围剿”行动。
国民党的前两次“围剿”行动,都被刘志丹带领的陕北红军彻底挫败,红军不但挫败了国民党的“围剿”行动,还解放了陕北六县,把陕甘边地区和陕北苏区连成了一片,形成了东临黄河、西接环江、南到淳耀、北到长城的广阔红色区域。

更值得一提的是第三次“反围剿”斗争,在刘志丹等人的指挥下,不但粉碎了蒋介石的第三次“围剿”行动,巩固了西北革命根据地,减轻了长征中红军的战斗压力,还让长征中的红军主力有了落脚点。
但就是这样一位纯粹的共产党人,却差点死在“左”倾路线推行者实行的肃反活动中。
幸运的是,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及时到来,把刘志丹等人从枪口下解救了回来,并恢复了他们的职务和工作。
1936年2月,刘志丹率部踏上了东征抗日的征程,捷报频频传回中央,可就在4月14日,党中央却接到了刘志丹在战斗中不幸牺牲的噩耗,这时的他年仅33岁。
如果刘志丹没有牺牲,能被授予什么军衔?
刘志丹的牺牲不仅是党中央的巨大的损失,更是让陕北人民悲痛欲绝。
党中央为他举办了隆重的追悼会,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还把保安县更名为志丹县,以示对他的纪念。
在刘志丹牺牲七年后,党中央为他在志丹县修建了烈士陵园,并和陕甘宁边区的人民们,一起为他举办了隆重的公葬仪式,毛主席、周总理等人为他题了词,称赞他为“群众领袖”“人民的英雄”……

1994年8月,刘志丹烈士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称号。
要知道,这个军事家的称号含金量可是很高的,其中不仅包括毛主席等五位国家领导人,还包括在1955年被授予元帅和大将的朱德、粟裕等二十人。
根据以上,如果新中国成立后刘志丹仍健在的话,依据他的革命履历和建立的战功,他能被授予什么军衔以及地位能否超越高呢?
对照1955年的评衔标准,刘志丹作为陕北红军的创始人,以及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他被评为大将是绝对够格的。
至于说刘志丹的地位是否能超越高,那就得去了解一下高岗了。

高和刘志丹同为陕北老乡,他比刘志丹小两岁,二人相识于1922年,高的入党时间比刘晚一年。
高从1929年搞兵运时就和刘志丹在一起,跟随刘创建了陕北红军、照金、南梁、陕甘革命根据地等,但职位一直低于刘,直至刘牺牲前亦是如此。
所以,如果根据刘志丹牺牲前的精彩履历,以及为党做出的重要贡献、立下的累累功勋,大概率在建国后的地位会超越高。
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假如刘志丹没有牺牲,之后是否能如我们所愿顺利发展,能否在建国后被授予满意的军衔、能走到更高的位置,这都是未知的,这也只能是我们对英雄的一个美好的祝愿吧。

说实话,刘志丹这短暂的一生并不平坦,在与敌人的斗争过程中,他遭受过无数次的失败,也遭受过自己人的误解、排挤,甚至差点死于自己人之手,但他的革命信念从来没有动摇过。
他始终坚信党中央的领导最终会走上正确的道路,并一定会取得最终的胜利,至于自己的利益得失那都是不重要的。
刘志丹烈士的一生虽然很短暂,但却非常精彩,他用短短十几年的革命履历,向党和人民展示了一个忠贞的共产党员,是怎样坚守着他坚定的革命信仰,并最终用生命证明了他信仰的纯粹。
一曲陕北民歌《刘志丹》,不但唱出了陕北人民对刘志丹永远的怀念之情,同时也成为了陕北革命根据地红军东征的见证。
党中央也没有忘怀这位英年早逝的英雄,把他的故居定为了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他被中央军委评为了三十六军事家之一,十年后,他又被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授予了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和刘志丹共过事的一些幸存的老战友们也经常会撰写一些纪念他的文章。
可见,刘志丹烈士至今还活在党、国家和人民的心中,他对党和国家的忠贞,以及对党和国家的付出,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及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