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2月起,东北野战军开始休整,连续参与了辽沈平津两大战役。在总部的决定下,林彪和罗荣桓计划将他们所指挥的12个野战纵队编成4个兵团,以适应大规模作战的需要。这个计划最早是在1948年11月提出的,当时原本打算在战役结束后进行整编,但由于东野被派往平津作战,所以整编计划暂时搁置。
到了1949年4月,四野大军陆续南下(萧劲光率先遣师南下参加渡江作战)。在途中,四野总部下达命令,组建12131415四个兵团,每个兵团下辖三个军。其中,13兵团的指挥官是萧劲光,12兵团由程子华指挥,14,15兵团则分别由刘亚楼和邓华指挥。
东野的12个纵队中,有五个被公认为最强大,即1纵(38军),2纵(39军),3纵(40军),4纵(41军),以及6纵(43军)。在组建兵团时,需要考虑力量的合理配置,因此主力部队被分配到各个兵团中。38军归属于13兵团,40军归属于12兵团,43军则归属于15兵团。而14兵团则被视为"奢侈"之处,因为该兵团拥有39军和41军这两支王牌军,可见林彪对刘亚楼的高度重视。
刘亚楼在长征时期就是主力师师长,后来赴苏联的伏龙芝军校学习,并回国成为林彪的参谋长,在东野司令部中打造出适应现代化大规模作战的指挥结构。平素很少称赞他人的林彪,也充分肯定了刘亚楼,称他一个人的能力相当于三个参谋长。在东野的发展壮大过程中,刘亚楼功不可没。
经过多年在司令部的运筹帷幄,刘亚楼终于在平津战役中有了亲自指挥大规模作战的机会。他指挥着5个纵队,22个师,只用了29个小时就攻克了天津,展现出了卓越的指挥能力。随着大军南下,刘亚楼坚决要求争取到带兵作战的机会,在他一再要求下,终于成为14兵团的司令员。
14兵团的政委是莫文骅,他来自百色起义的红7军,在东北作战时担任4纵的政委。他是一位很有领导力的政治工作干部。兵团的副司令分别是黄永胜和刘震(兼任39军军长),他们都是战功显赫的将领。兵团的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吴法宪是刘震的老搭档,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政治工作干部。
除了39军和41军这两个战功赫赫的王牌军,14兵团还有42军。该军的前身是东北军区的三个独立师,成立时间较晚,仅在1948年3月才组建,可以说是我军最年轻的纵队之一。该部队没有红军血统,甚至与八路军的联系比较薄弱,但是在刘亚楼的精心培养下,42军逐渐成为14兵团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该军的军长张瑞琳之前曾担任过43军的师长,在东野作战中多次立下战功,深受部下的爱戴和尊敬。
14兵团的出色表现得到了林彪和东野总部的高度重视和肯定,刘亚楼也因此赢得了更多的信任和支持。在四野进行南下作战的过程中,东野的实力进一步壮大,14兵团的战斗力也越来越强。当然,在后续的作战中,14兵团也遭遇了不少挑战和考验,但是刘亚楼和他的部队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度,最终取得了胜利。
刘亚楼在东野司令部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成为东野事实上的第二号人物。他不仅在作战上表现出色,在组织和训练部队、分配兵力方面也做出了很多贡献。1949年5月,东野总部发布了"组建野战军兵团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了兵团的组成和任务分工,刘亚楼就是这个重要文件的主要起草人之一。
总之,刘亚楼在东野的发展壮大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东野事实上的"军师"。他一手打造出适应现代化大规模作战的指挥结构,在平津战役中表现出色,赢得了林彪和东野总部的高度评价和信任。
1100032
小编,你错误百出,还来码字?记忆力差,查查不难吧?
延时
基本事实不知道,都敢出来写,12兵团肖劲光,13兵团程子华
Shooting Quasar
[横脸笑][横脸笑]吴瑞林
稀里糊涂
多看看近代史,不要出来瞎逼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