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小说中,尽管我们总是关注着“主角”,关注着“大人物”,但小人物同样不容忽略,他们或许微不足道,但往往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比如水浒传里的郓哥,那个发现潘金莲和西门庆有一腿的孩子,最容易被大家忽视,仔细阅读原著就会发现,这个孩子实在不一般。
郓哥十五六岁年纪,生活在下层,与父亲相依为命,靠卖梨为生,挺可怜的孩子,央视水浒中:他迫于家穷,一个人养家,照顾父亲,和武大郎关系很好,后来还帮武大郎,对付王婆,为武松伸冤等。
这么看,郓哥不错啊,典型的好孩子形象,可原著不是这样。 原著说,西门庆常常给他盘缠补贴,而且卖不出去梨子时,他就主动找到西门庆,美其名曰请人家吃水果,实际是要钱,西门庆也知道,并不点破,依旧帮他。
可是当他去王婆家找西门大官人的时候,发现了西门庆和潘金莲的秘密,王婆不让他进屋,他第一反应是什么?他对王婆说:
“不要独自吃呵!也把些汁水与我呷一呷……直要我说出来,只怕卖炊饼的哥哥发作!”
什么意思?意思是他也要分一点好处,不然就揭发他们。结果他不仅没得到好处,还被打了一顿,他决定报复王婆,断她财路,怎么断?告诉武大郎!
按理说,西门庆是他恩人,他不报恩,去告诉武大郎算是“大义灭亲”,也能理解。但既然和武大郎关系好,直接说不行吗?他偏不直接说。
他拐弯抹角,煽风点火,武大郎都急眼了,他还要从武大郎身上榨点油水。吃饭、吃肉,拿了几个炊饼,酒足饭饱后才一一说出。
看到了吧,他和武大郎关系真的好吗?他真的单纯吗?就算是普通人,朋友出了这样的事,也不会还让人家请吃饭才说吧?
武大郎身材矮小,西门庆可是能踢掉武松手中刀的练家子,正常情况不该是拦着吗?起码等到武松回来啊。但武大郎要去捉奸时,郓哥不拦着,还帮忙出点子。
试想:武大郎若不知道,也就不会被毒死,等到武松回来后,什么事情都好解决。可偏偏就是郓哥这一告,害死了武大郎。更不要说他“见不是话头,撇了王婆撒开”,根本就不管不顾武大郎的死活。
就因为没捞到好处,就要报复王婆,也不考虑武大郎的安危,只为一已之私,简直是小人行径,可以说,武大郎其实是死在了这个16岁孩子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