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泥清韵——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那些紫砂壶(五)

文气紫砂 2021-02-22 16:50:52

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品宝库,在近百万件藏品中,陶瓷器占约三十五万件,其中我们有幸能看到的紫砂器物也不过寥寥几十件。

今天就由我带领各位爱壶的朋友们一起去领略一下几百年前紫砂壶的魅力,欣赏下那时紫砂壶的泥料特点和制作工艺。

注:本篇所用部分图片和文字来自故宫博物院!

荷莲纹寿字执壶

荷莲纹寿字紫砂执壶、清乾隆

荷莲纹寿字紫砂执壶,高10.5厘米,口径7.3厘米,足径7.5厘米。

壶圆鼓腹、耳形柄、短直流、浅圈足。附圆盖微隆,盖顶置圆珠钮。通体凸雕装饰,盖面饰梅花,肩部饰一周如意云头纹。

腹中部环绕细竹纹,将纹饰分为上、下两部分:

上半部凸雕20个篆书“寿”字,其字体各异;

下半部凸雕池塘荷莲纹。

外底署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

此壶是特为乾隆皇帝庆寿而向宜兴定制的紫砂茗壶,吉祥喜庆的纹饰设计不落俗套,娴熟精练的浅浮雕技法如行云流水般自然顺畅,造型大气端庄,款识的书写更具有官窑瓷器的特点。

乾隆时期的宫廷壶较多,比如清代邵玉亭所做的荷塘三足壶,我们可以在这把壶上看到许多相似之处。

荷塘三足壶、清邵玉亭

壶嘴以荷叶入型,壶钮以含苞待放的荷花入型,壶把以莲藕入型,壶身泥绘乾隆御诗,壶韵一言以蔽之:雅!

但是壶的总体设计是有问题的,矛盾点在于这把壶采用商周时期圆鼎的造型,鼎在商周的作用为炊器和祭祀礼器,后期被视为中华文明权力的象征。而荷花是经典的田园风格象征,这种田园闲趣的风格与鼎雄浑大气的风格可谓是南辕北辙,完全不搭。

于是顾老在此基础上做了改进,我们来看看顾老的云肩如意壶。

荷花钮改成了宝珠式三面钮,装饰如意云头,云端向上,精雕细琢。壶盖是压盖,去掉了盖面的荷叶装饰,把盖面放低,直径放大。这样做壶盖饱满大气,并且壶盖与直颈严丝合缝。

盖线和直颈保留了回型纹饰,回纹民间称“富贵不断头”,属于吉祥纹样,在这里则被赋予了连绵不断、富贵永昌的寓意。

壶体沿用了圆鼎的造型,在原有基础之上,变得更扁,圆弧线更为饱满、雄浑,去掉了壶体下腹的装饰线条和云纹。

云肩线将原来的麻绳线改成了简洁的圆线,连接处理泾渭分明。古代器物装饰数量繁复,大多通常取八的倍数,乾隆自称十全老人,故此壶云纹左右两侧各十朵,应该与此有关,当然也有其它论述解读为十全十美之意。

壶嘴原型为荷叶三弯嘴,顾老改成了如意三弯嘴,并采用了明接工艺。如意纹边在造型上,让壶嘴和壶体有了明显的区隔,更能衬托出壶体和壶嘴优美的线条。在文化属性上则是和壶体联系得更为紧密。

壶把的处理同样如此,把原有的莲藕把改成了如意耳把。明接工艺,整体转折流畅,线韵美妙,与壶嘴形成了前后呼应,尽显壶型整体的精气神。

壶身下有外撇状三足,呈鼎式。这三足是成鼎造型的关键,其实朱可心大师和顾老也曾做过圈足的云肩如意,但整体气度与三足云肩如意相比,还是差了一筹。

陈殷尚款紫砂菱花式执壶

陈殷尚款紫砂菱花式执壶、清乾隆

陈殷尚款紫砂菱花式执壶,高10厘米,口径7厘米,足径6.8厘米。壶体呈菱花筋囊式,长弯流,曲柄。附菱花式盖,盖顶置宝珠钮。外底钤隶书“陈殷尚制”四字二行印章款。深栗色砂泥,砂质极细,色调纯正。

所谓“筋囊”就是将自然界中的瓜棱、花瓣分成若干等分的出筋纹纳入精确规范的壶体设计当中。自康熙中期开始,紫砂壶的造型多取自植物、动物的自然形态,给人以优雅亲切之美感。款识中的“陈殷尚”是清初紫砂名匠,善于制作筋囊形茶壶和形制多样的文玩清供。

此菱花式壶筋纹饱满挺直,由顶至底毫厘不差,非一般匠人所能为之。

筋纹器的造型虽然略晚于花塑器(供春),却也在万历年间便出现了。据清季吴骞的《阳羡名陶录》所载:“董翰,号后溪,始造菱花式,已殚工巧。”

六方高颈壶复原图、北宋

菱花式壶是以自然植物的花卉图案辅以筋纹而成,照推断,在筋纹器“已殚工巧”之前,想必会有一段蕴育期。而且很有可能是受到唐代铜镜纹饰或前朝陶瓷碗盘口沿样式的影响。比如1976年,在丁蜀镇羊角山的北宋中期古龙窑复原的六方高颈壶。

之后的历代名家大家,都制作过菱花形砂壶,此中最经典的当属顾景舟与王石耕的作品。

宝菱壶 顾景舟

菱花壶式,壶身横向切面同菱花镜的外形轮廓相同。每一个筋纹中间高、两边低,两筋纹相接处形成凹槽,阴阳轮廓分明,切面为菱花式水仙花式,由六瓣十二条筋纹组成。壶身被饱满而挺秀的棱线均分,从顶到底毫厘不差,刚柔相济,雷同的款式顾景舟就只制作过线圆菱花壶,再无其他筋纹砂壶。

合菱壶 王石耕

王石耕的合菱壶是众多筋纹器中的一款,也是筋纹器中经典款式。

壶的腹中部菱花阴阳相交,从上端看似覆菱花,下端似一盛开菱花,两菱花相合,故名为合菱。

菱瓣阴阳相交,凹凸变化,改变了传统筋纹纵向到底的表现方法,制作难度上要大于以往的筋纹形。

纽形与壶身筒形相同,整个造型饱满,无论是平视,还是侧视,都富于变化。

壶盖同样是六瓣花瓣造型,筋纹造型沟壑深深,可以表现出筋纹特有的凝重感,从而凸显出花瓣的肥硕。整个壶身是由六瓣花瓣上下镶接而成,分布均匀,其中两瓣分别引出壶流和壶柄。

整个壶形比例精确,纹理清晰,深浅自如,明暗分明,壶盖与壶身上下贯通,浑然一体,展现了点线面的最佳组合。

太湖石钮提梁壶

太湖石钮提梁壶、清

太湖石钮提梁壶,通高14.5厘米,口径8.2厘米,足径7.3厘米。壶体呈圆形、鼓腹、平底。高架三叉提梁相交于壶体上方,曲中有直,直中有弯,勾勒婉转,信手而成附圆盖隆起,盖顶置太湖石形钮。

砂泥呈黄色,质地细润。此壶提梁的造型与壶身浑然一体,使作品具有平衡性而又不失活泼。清中期以后,提梁壶多由单提梁改为双提梁,既增加了壶的稳定性,又体现出壶形的美观。

斑竹提梁、汪寅仙

提梁是一种以提梁为把的紫砂壶,主要分为素式和花式两种,素式提梁通常用于简单造型的光器壶,花式提梁常见用于生活中自然仿真器。

还可分为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硬提梁,另一种是软提梁,如提梁是铜制,藤条制等。提梁的形式感很强,由于壶体与提梁,虚实对比分明,造型优美,别具情趣。

大彬提梁、时大彬

在制作上,提梁壶更费工时,技术难度更高。在烧制时,也更要防止提梁的变形。

提梁壶自明代开始时最早是面对直火煮茶的,只是自朱元璋废除团茶饼茶,流行散茶之后。冲泡的紫砂壶才开始循序渐进,慢慢多过直火煮茶的紫砂壶。

以冲泡的紫砂壶而言,除了清末茶馆需要大容量的软提洋桶。大多数情况软硬提梁的实用性要小于端把的实用性,观赏性比普通端把的紫砂壶要更加立体。

江苏宜兴古称荆溪、阳羡,境内水土利陶,砂壶宜茶。

宜兴紫砂陶创始于宋,兴盛于明清。明代万历年间,紫砂陶盛极一时,由日用陶逐渐演变为工艺美术品,并以其深邃的文化品位和精湛的手工艺闻名于世,将中国陶器之美发展到极至。也是从这时起,宜兴窑制品同样受到皇帝的青睐,开始进入宫廷。

“紫泥清韵——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那些紫砂壶”系列将分为十期叙述,作者希望能以孱弱的笔力更好地便于爱好者、收藏者、研究者欣赏和学习。

感谢您的收藏、点赞和关注,期待与您切磋壶艺!

1 阅读:1476
评论列表
  • 2021-03-08 04:06

    时大彬的方嘴就显然不对

  • 2021-02-26 14:22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