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7月之后,抗美援朝进入了为期两年的“边打边谈”局面。战场上取得胜利,尽可能多地歼灭敌人固然重要,但谈判桌上同样也得据理力争。
在这方面,当时负责志愿军整个作战计划的邓华心里有些打鼓。他不是害怕,而是担心完不成谈判任务,会给国家人民带来损失。
为此,运筹帷幄的毛主席早就有所准备,他当时跟身边人说:“打仗靠彭老总,谈判靠李克农,派他去吵架我们不会吃亏”。
在这么一个大背景下,“龙潭三杰”之一,也是开国上将的李克农带着乔冠华便前往朝鲜进行谈判了……
李克农生于安徽巢湖,早年曾从事地下工作,与钱壮飞、胡底一同打入敌人内部,被誉为“龙潭三杰”。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李克农主要负责情报与统一战线等重要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李克农被周恩来总理亲自点名担任外交部常务副部长兼中央军委情报部部长。
1951年6月底,“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发表广播声明,表示愿意举行停战谈判。
7月1日,金日成与彭德怀通过广播复电,同意举行停战谈判,并建议“三八线”以南的开城作为谈判地点。
既然要谈判,那就得派出专业人员,毛主席、周总理当时首先考虑的就是李克农。因为李克农拥有丰富的谈判经验,又熟悉美军情报,同时委派乔冠华同志当他的副手。
临出发前,毛主席亲自召见李克农与乔冠华,他老人家开门见山地说:“我点了你们两个人的将,外交部要组成一个班子,军队也要有人参加,一起去朝鲜同美国人谈判。”
当时李克农正犯哮喘,平日要靠药物控制病情,他害怕耽误大事,就如实向毛主席做了汇报。
毛主席经过反复权衡,最后仍然决定委派李克农同志前往开城进行谈判,他给出的理由就是:“打仗要靠彭老总和邓华,谈判就得靠李克农,派他去吵架,咱们是不会吃亏的。”
带着毛主席周总理和全国人民的殷殷嘱托,1951年7月5日,李克农、乔冠华一行乘坐火车抵达辽宁丹东,然后转乘吉普车进入朝鲜境内。
7月6日清晨,李克农与金日成还有朝鲜人民军总参谋长南日大将进行磋商。8日上午,首次停战谈判在开城西北的来凤庄举行。至此,持续两年的朝鲜停战谈判拉开序幕。
在我们看来,停战谈判无非就是双方代表坐在桌子上,你一言我一语进行磋商,遇上一些有争议的细节就搁置下来,远不如战场上那么激烈和残酷。
但实际远非如此,抗美援朝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关于如何打好这一战,毛主席周总理已经有过明确部署。而在谈判桌上如何据理力争,取得最后的胜利同样至关重要。
正因如此,在李克农,乔冠华前往朝鲜时,周总理还明确嘱咐道:“该让的或不能让的,要看准时机决策,一定要做到据理力争。”
所以在朝中谈判团第一次预备会议上,李克农就明确提出:我们是为和平而来,要把这个主张传播出去,并使它产生一种力量,不要在会场上纠缠于一些小问题,主要坚持基本原则。
李克农遵照周总理的嘱咐,还特别提醒众人:“刚从厮杀的战场来到谈判桌,身上难免会带些火气,一定要经得起人家的挑逗,不能冲动!”
在停战谈判开始的半个月里,朝中美三方达成五项议程。不过在谈判中,美方代表态度蛮横的否定朝中方提出的“三八线”为界划分非军事区的主张,强词夺理地称——“三八线”只反映双方陆军力量对比,没有反映美国海空军的优势。并且提出海空军优势必须在地面上得到补偿,要求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向后退出1.2万平方公里。
乔冠华对此据理力争,回应对方:我们承认你们的海空优势,但你们不要忘了,志愿军仅用一个步兵军种早就把你们从鸭绿江赶到“三八线”,如果有陆海空三军对上你们三军,早就把你们赶下大海,这还谈什么?
美国代表恼羞成怒,拍着桌子大喊——那就让炸弹、大炮和机关枪去辩论吧!
“联合国军”为了配合这一嚣张言论,从1951年8月中旬到10月下旬,连续发动夏秋局部攻势,志愿军则给予有力回击。
10月25日,美方被迫回到谈判桌上,谈判地点由开城转移到板门店。谈来谈去,军事分界线还是双方难以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重点如果不解决,下一步的谈判将会很难开展。
李克农为此召集了志愿军主要领导邓华和解方一起研究,又征得朝鲜方面同意后,他向中央发报:建议调整原先以“三八线”为军事分界线的设想,以实际接触线为军事分界线。
中共中央很快就批准这一建议。
重启谈判后,基于相关准则,双方很快在军事分界线的问题上达成一致,但美国代表同时坚持要求志愿军和人民军撤出开城,理由是这里距离汉城不远,威胁南朝鲜政府的安全。
乔冠华犀利地指出:“汉城距离开城不远,那么贵方应该可以把汉城给我们。”
听到此话,美国代表很快就默不作声。
第二阶段谈判一直持续到1951年底,随着冬季的来临,李克农健康状况越来越差,哮喘病也越来越严重。一次开会时,他突然眩晕,一旁的乔冠华赶紧扶住,连忙招呼医生。
毛主席、周总理得知此事决定由时任外交部副部长伍修权接替李克农。但李克农却坚决不同意,他在电报中说:临阵换将乃兵家大忌,自己虽然现在身体不太好,但十分熟悉谈判情况,也摸透了各方面规律。如果中途换人,一切就得重新开始。
李克农的这番话意思已经很明显:只要一息尚存,他就坚持在谈判桌上,坚决不后退半步!
由于美方代表就一些问题十分蛮横无理,到了1952年初,停战谈判一度中断。同年4月,“联合国军”再次临阵换将,由美国陆军上将克拉克接替李奇微,双方这一阶段的谈判重点变成了战俘问题。
直到1953年初,艾森豪威尔就任美国总统,他主张早日结束朝鲜战争。不久,毛主席、周总理根据这一形势变化分析美国可能会再次回到板门店谈判,立即告知李克农、乔冠华:要考虑给他们(美国)一个台阶下。
经过缜密分析,李克农、乔冠华认为:不如让现状拖下去,拖到美国愿意妥协并主动提出要求谈判或其他行动。
结果正如李克农与乔冠华所预想的那样,1953年4月26日,中断了半年之久的停战谈判在板门店重启。
一个月后,双方终于就相关问题达成协议。至此,签署停战协定一切工作都已准备就绪。
眼看一块石头落地,1953年6月8日,周总理深夜打电话给李克农,并慰问谈判团全体成员。
然而,在即将要签字时,南朝鲜李承晚却节外生枝,不过被志愿军痛揍一顿后也就没了下文。
到了1953年7月26日,朝鲜停战谈判签字的前一天,代表团的所有成员都兴高采烈,唯独李克农满面凝重,通知立即开会。
他提出:在朝中军队打击和美方安抚下,还是不支持签订停战协议的李承晚,可能会在签字时作出挑衅行为,大家一定要注意。
李克农将这一担忧不仅告知了北京和平壤,同时还照会了美方,美国立即批评了李承晚一顿,让他不要再节外生枝。
消除了这一隐患,签署停战协定将不再有任何阻碍。
1953年7月27日上午十时,一场不寻常的签字仪式在板门店举行,彭德怀同志代表中国政府在协定上签字。
按照几方商定,停战协定立即生效。
克拉克后来在回忆录中明确写道:“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这不是一个好的记录。”
李克农、乔冠华等代表团的成员圆满完成党中央交代的任务,回国后受到嘉奖。
1954年,李克农陪同周总理出席日内瓦国际会议。1955年,李克农被授予上将军衔,且在特殊时期冒险写出“潘汉年案件”的审查报告,为后来解救一大批党内同志作出重要贡献。
1962年,李克农在北京病逝,享年63岁。
事实证明,李克农没有辜负党交给他的重要任务。即使强撑病体,也没有在谈判桌上吃半点亏。
参考资料:
[1]梅兴无.李克农与乔冠华:朝鲜停战谈判的幕后功臣[J].文史春秋,2023(10):10-14.
[2]陈辉.李克农上将:自喻为毛驴子的中央调查部部长[J].党史博采,2023(07):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