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密码:曾侯乙编钟——从楚国楚人到楚辞楚乐

日月来了历史 2024-06-27 08:28:55

战国早期铜九鼎及铜匕,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湖北博物馆藏

《史记•楚世家》说“楚之祖先出自帝颛顼高阳”,或许源于《离骚》首句“帝高阳之苗裔兮”,是为楚之族源。其直系祖先季连大概传28代至商末为鬻熊,举族西投周文王,专司祝融之职。“其子曰熊丽,熊丽生熊狂,熊狂生熊绎”。周成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姓,居丹阳”。此即楚国草创时的历史背景。那么“楚”字何来?相传鬻熊他老婆妣厉剖腹产死了,巫觋以“楚”(荆条)裹其腹而葬之,后人以称其国。

春秋初期诸侯国形势图(图源网络)

2008年7月,清华大学自港岛回购一批战国竹简,多为前所未见之经史类书。其中《楚居》说,“至酓绎,与屈紃,思鄀嗌,卜徙于夷屯,为楩室。室既成,无以内之,乃窃鄀人之犝以祭。惧其生,夜而内尸,抵今曰夕,夕必夜”。如此诘屈聱牙何意?《汉书•地理志》说“楚人信巫鬼,重淫祀”,人家开国大典当然也要祭祖。然其穷得无以为牲,居然从邻居鄀国偷了一头小牛,又怕人家寻上门来,就连夜宰杀、祭祀。呜呼,楚人夜祭之俗至今犹存。

春秋后期诸侯国形势图(图源网络)

史载有所谓“苞茅之贡”,说楚立国之初,丹阳方圆十几里,每年必渡丹水、越秦岭,以荆山苞茅事天子。岐阳会盟时熊绎除去置茅缩酒,只能陪鲜卑首领殿外“守燎”。经数百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春秋时有熊渠开疆拓土渐据江汉,固守产铜鄂地;继而前704年熊通僭越称王是为武王,成王熊恽不断剪除“汉阳诸姬”;最后庄王熊旅问鼎中原,“邺之战”成就霸业“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战国时经吴起变法,从悼王至宣、威,“带甲百万”,疆土大张。

战国形势图(图源网络)

怀王熊槐尽得吴越,“恃其国大,不恤其政,而群臣相妒以功,谄谀用事,良臣斥疏,百姓心离”。此兄最过人处在于信谗,以致客死咸阳。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屈原绝望自沉。楚都七迁,初居丹阳;文王迁郢(今荆州纪南城),凡411年;随后两次临时迁鄀、鄢(均今襄阳宜城);夷陵为墟之后屡迁,从陈(河南淮阳)到巨阳(安徽阜阳)再到寿春(安徽寿县)。至考烈王以寿春为郢,颇仿宋之临安。前223年,秦将王翦破之,楚亡。

春秋中期云纹铜禁,淅川下寺战国楚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湖北居洞庭以北,简称“鄂”。黄帝姞姓子孙封鄂国,夏商时为诸侯国,隋称鄂州。亦称“荆”、“楚”或“荆楚”,无论哪个字,皆喻其蛮荒。楚文化却不等于两湖,其发祥地丹阳有秭归说、枝江说、南漳说,现公认即河南淅川。1977年夏,淅川下寺发现春秋中期楚墓群,所出云纹铜禁现藏豫博。其东10公里丹江口曾水落而现“龙城”遗址,惜未发掘。楚文化有个自中原迁江汉的过程,直至“武王徙郢”。这就不难解释鄂地何以无早期楚墓而多战国楚墓了。

战国时期铸客大鼎(图源网络),1933年出土于安徽寿县李家集李三孤堆楚幽王墓,安徽博物馆藏

安徽淮南武王墩楚国大墓近日燃爆头条,所出既有重量仅次于司母戊的大鼎,亦有高近2米的凤鸟虎座鼓架,推测墓主人或为楚考烈王熊完。随着郢都沦陷,楚文化中心亦从江汉转移至两淮。当长平之战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卒时,考烈王正偏安于淮上,国破只争朝夕。从前241年迁都寿春,到前223年王翦灭楚,此郢非彼郢,18年而已,成为楚文化的绝响。大概两年前,寿县博物馆新馆开张,正式升格为安徽楚文化博物馆,且不知“九头鸟”作何想?

战国时期凤鸟虎座悬鼓(局部),荆州天星观2号楚墓出土,荆州博物馆藏

“九头鸟”或许源于“楚人崇凤”,不知何时,借以“天上九头鸟”暗喻“地上湖北佬”之奸猾。孟子就说楚人“南蛮鴂舌”,林语堂则说“湖北人精明强悍,颇有胡椒之辣,犹不够刺激,尚须爆之以油,然后煞瘾之概,故譬之于神秘之九头鸟”。今人则还原其本色,“九头鸟”曾协助女娲炼石补天,超勤奋,肯拼命。反观“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似乎并不单指武王屈、平王景和昭王昭三大姓。陈胜即楚人(河南商水),项羽、刘邦皆楚人(江苏宿迁、沛县)也。

马茂元校注《楚辞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售价八毛)及米粽

周显王姬扁二十九年(前340),商鞅破魏,赵武灵王出生。就楚而言,宣王良夫死,其子熊商继之为威王。这一年,屈原横空出世。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其《离骚》自云“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屈原乃武王熊通子屈瑕之后,文献言其出生地乃楚国丹阳,窃以为犹淅川也。西峡秦头楚尾,有最早的屈原庙。至于秭归说,出自北魏《水经注》,称“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因名曰姊归”。可信与否无关宏旨,当信“惟楚有材”。

战国早期浮雕兽面纹漆木案(局部),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湖北博物馆藏

楚文化支柱有六,曰青铜冶铸、丝织刺绣、木竹漆器,曰美术音乐、老庄哲学、屈骚文学。自西周至秦汉,“风”与“骚”双星彻照。王国维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然观其大略,其艺术成就多以时代标名,唯“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之《楚辞》以地区冠其名。虽说亦汲取了本土滋养,却几乎以屈原一人独撑,植根于南国,流播于中土。

战国时期彩绘漆木龙凤蛇纹圆盒,2002年枣阳九连墩1号墓出土,湖北博物馆藏

楚军惨败,阵亡八万,他写“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国殇》);他流放汉北不忘忧国,说“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哀郢》);怀王客死异乡,他说“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招魂》);二谪陵阳,他说“宁溘死而流亡兮,不忍为此之常愁”(《悲回风》)。他“哀民生之多艰”,他“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每每读之,脑海中便是漆木的色彩与雕琢。沉郁,厚重,典雅,富丽,爱国激情仿佛浓情难化。

春秋早期曾伯文铜簋,1970年随州均川熊家老湾出土,湖北博物馆藏

《左传》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夏商周之青铜器,多为礼器、祭器和兵器,鲜见用于农具。青铜作为国之重器,其从探矿、采矿到熔炼、冶铸,均可谓之国家战略。西周初随国得封,除去“以蕃屏周”,或许还有南方铜、锡等战略资源内输所谓“金道锡行”的重大保障之责。从1978年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所出青铜看,其铸造技术可谓登峰造极。仅从这一角度,即便撇开楚人独霸江汉、北图中原的野心,谁能找出一个不打随国(即曾国)的理由?

西周早期曾侯谏铜鼎(局部),2011年随州叶家山墓地65号墓出土,湖北博物馆藏

清高士奇说,“自邓亡,而楚之兵申、息受之。申、息亡,而楚之兵江、黄受之。江、黄亡,而楚之兵陈、蔡受之。陈、蔡不支,而楚兵且交于上国矣”。据说黄国很傻很天真,说“自郢及我九百里,焉能害我”?文献记载楚国春秋时即吞并诸侯国达51个。随国乃西周开国功臣南宫适之封国。楚伐之,随侯说“我无罪”,熊通说“我蛮夷也”。随之憋屈,颇似夹在汉匈之间的楼兰。春秋末吴攻楚,随侯救楚昭王并助其复国,勉强换得两国交好逾百年。

西周早期兽面纹铜罍(局部),2013年随州叶家山墓地28号墓出土,湖北博物馆藏

相传随有贤臣季梁,曾谏随侯提防楚国。这是“叶公好龙”的浪漫国度,果然不纳。国破之日随侯被杀,季梁作《芣苡》哀之,“采采芣苡,薄言采之”,现在说啥都晚了。或许楚国报以“救驾之恩”,就是留待“汉阳诸姬”之末。“楚实尽之”之后,不仅“地方五千里”,还一举“拿来”了诸国文化及其匠艺和器物,实现一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飞跃。所以你看,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楚国这个铁打的南方巨头,稳扎江淮一线,强势输出影响力于中土。

战国早期编钟,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湖北博物馆藏

曾侯乙墓所出1.5万件器物中,乐器有编钟、编磬、建鼓、瑟、笙、竽、琴、篪、排箫等125件“各就其位”。“八音之中,金石为先”,“堂下之乐,以钟为重”,编钟居其C位,分八组三层悬于钟架。上层插挂揭钟19枚,中层钩挂无枚、短枚、长枚甬钟33枚,下层环挂长枚甬钟12枚及楚惠王五十六年(前433)熊章所赠镈钟——其铭文亦有助于破解曾随之谜及墓主忌日,总计65枚,重3500公斤。有铭文3755字,记录音名、乐律,音域跨五个八度。

春秋晚期曾侯舆甬钟,2009年随州文峰塔墓地1号墓出土,湖北博物馆藏

钟始见于商,初不过三五枚。西周时增至9-13枚,战国时发展到61枚。编钟所用青铜,系以高纯度的铜、锡、铅,按一定比例冶炼而成;然后以其形制大小、钟壁厚薄等,控制音律、音高诸要;继而编制成组,上下敲击以和其声。临其下,觉其钟鼓齐鸣那种雄浑交响,既可用于朝会、宴飨,亦适用于“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国殇》)的热血搏杀。《周礼》所谓“黄钟大吕”,亦可借此延伸为某种激荡人心的声势和发人奋进的气魄。

战国早期编磬,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湖北博物馆藏

曾侯乙的地下乐团,应该也代表了楚文化的总体形象和水平。楚国春秋时即音乐发达,置乐宫专事之,曾有楚郧公钟仪世袭“伶人”一职。昭王时任钟建为乐尹、扈子为司乐。《宋玉对楚王问》说,“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籍此可窥其盛。

战国早期瑟(局部),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湖北博物馆藏

随侯乐器亦多见于屈骚。比如《九歌》中《东皇太一》“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湘君》“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东君》“縆瑟兮交鼓,箫钟兮瑶簴。鸣篪兮吹竽,思灵保兮贤姱”;再如《招魂》“陈钟按鼓,造新歌些”、“竽瑟狂会,搷鸣鼓些”、“吴歈蔡讴,奏大吕些”、“铿钟摇簴,揳梓瑟些”;《大招》“代秦郑卫,鸣竽张只”、“讴和扬阿,赵箫倡只”、“叩钟调磬,娱人乱只”;《卜居》“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战国中期错金云纹铜鉴缶(局部),2012年随州文峰塔墓地18号墓出土,湖北博物馆藏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湘夫人》),屈子弹冠的画面很唯美。太史公说“乐者德之华……唯乐不可以为伪”,视礼乐为“德音”。自远古一路走来,《风》自源远流长,《骚》则震古烁今。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汉风实承楚韵。而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何尝不是楚风北渐?或许,它渲染了一种文人式的壮阔与豪情。念太白之“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背后依然是三闾大夫“行吟泽畔”的身影。

0 阅读:2

日月来了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