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人,从小就「不允许自己快乐」。
小时候 → 经常被父母念叨「你之所以幸福,是父母的艰苦换来的」。
青少年期 → 无法完全享受娱乐和游戏,总担心自己「浪费了时间」。
成年独立后 → 一旦闲下来,就会感到恐慌,觉得会被同龄人甩在后面。

最终,他们活成了「不折腾、不闲谈、不享受」的样子。
当然,也不快乐。

情感抑制是一种「不允许自己快乐」的心理问题,就像患有一种「快乐羞耻症」。

多巴胺奖赏系统失调,持续性警觉,快乐体验钝化,睡眠质量差,是「快乐羞耻」的四大特点。
尤其明显的是,这类人群的慢波睡眠(深度睡眠)时长比健康对照组平均减少1.2小时,主观疲劳感评分高出健康组2.1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快乐抑制是个复杂的结构性问题。
1. 生存焦虑
全球生产力追踪数据显示,2000-2023年间,知识工作者平均每周休闲时间从28小时降至11小时。

「35岁失业危机」等社会叙事导致我们追求一种「时间贴现率」——即更倾向牺牲当下快乐换取未来收益。
2. 家庭教育
依恋研究显示,62%的快乐抑制者童年存在条件性关爱(Contingent Parenting):父母仅在孩子取得成绩时给予情感回应。

这种模式导致大脑将「快乐体验」与「危险信号」错误地关联起来——当个体快乐时,就会感到焦虑。
3. 神经可塑性「负面适应」
持续的压力状态会使海马体对压力更敏感。即便是很小的压力,也会让你时刻如临大敌,又或者突然情绪崩溃。

抑制快乐的人,并非不需要快乐。
长期压制自己的需求,会造成身心的全面损伤。
1. 心理功能损伤
焦虑障碍风险:5年追踪研究显示,持续情感抑制者患广泛性焦虑障碍风险是常人的4.3倍快感缺失:对积极刺激的反应阈限提高情感解离:出现「知道应该快乐,但感受不到」的状态

什么时候,我们需要重拾快乐?
答案是每时每刻。
快乐不需要资格,不需要配得感,它就真实的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3个小方法,看看能否帮助到你~
快乐暴露疗法从每天5分钟「无目的愉悦体验」开始,逐步延长非功利性活动时间。
比如今天花5分钟去外面闲坐着,什么都不干,只观察树木和风~
双系统干预同步记录理性认知与身心感受,打破「快乐=堕落」的错误联结。

在做一些生活杂事时,尽量做到「心无旁骛」。
例如进食时,刻意关注食物质地、气味、咬碎食物的声音等。

不用痛苦标榜深刻,拒绝抑制伪装成熟,更不能将快乐视为危险。
我们需要快乐,它不必与任何成就挂钩。


审核医生:图雅 插图:金三儿
免责声明
本科普文章之目的是提供普适的健康信息,内容均为科普知识介绍,不含有推荐、证明等广告属性。科普内容不能代替任何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方案,如有需求请您及时就医。作为科普文章,本文中如出现极限词,为医生临床经验中的个人认识或学界共识,是希望读者能够认识其客观重要性的表述,无广告属性。如对这篇科普文章有任何建议,或对文中来自网络未能找到出处的图片有版权异议,请发邮件至安忻品牌部:tangsj@axnslee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