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陷入「厌学-网瘾-躺平」恶性循环,怎么办?

茂德看养护 2025-04-12 04:36:43

在和青少年的心理咨询工作中,他们经常提到的困扰就是厌学、拒学,甚至会发展到休学的情况。

更可怕的是:

孩子陷入「厌学—网瘾—躺平」的恶性循环。

家长从打骂、耐心教育再到顺其自然,任由孩子放松成长,最终都收效甚微,走向迷茫:这样的孩子,还有救吗?

厌学的背后到底是怎样的身心机制?

怎样打破这种僵局?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观点:厌学并不是偷懒,不是讨厌学习,而是学习动力系统的「发动机熄火了」。

从心理学角度看,学习动力不足与大脑多巴胺奖赏回路密切相关。

打骂为何无用?

《Nature》最新研究显示,长期高压会导致大脑纹状体多巴胺分泌减少,直接削弱学习行为的奖励反馈。

当孩子无法从学习中感受到任何成就感和意义时,越是催促他「你必须要好好学习」,孩子压力越大,越难找回学习动力。

耐心教育为何失效?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青少年的前额叶皮层(负责规划决策)和边缘系统(掌管情绪)一直处于激烈「拔河期」。

越是自以为是的「说教」,越会让孩子的大脑边缘系统失控,情绪爆发。

那么顺其自然可以吗?

单纯放松也许只会适得其反——根本的「无法充电问题」并未解决。

在清楚厌学的本质之后,我们来探讨厌学的原因。

所有行为的背后,除了生理神经机制,都有着复杂的个人(情绪、性格等)、家庭、社会原因。

焦虑、抑郁情绪会触发「劫持」,凭空让孩子的认知能力消失。

《柳叶刀》研究显示,我国12-18岁青少年抑郁检出率达24.6%,这些孩子往往出现认知灵活性下降,形成「越学不好→越焦虑抑郁→越逃避」的恶性循环。

《Sleep》杂志追踪研究发现,每天少睡1小时的初中生,工作记忆容量下降幅度相当于老化4.5岁。但我们常误把熬夜当勤奋。

如果父母把「别人家的孩子」挂在嘴边,孩子会接收到强烈的存在性焦虑。

家长每一次的负面评价,都会降低孩子前额叶皮层激活度,导致他们在面对问题和挑战时缺乏必要的冷静和理性判断。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请家长们以鼓励和理解为先,避免不必要的批评和负面评价。

校园欺凌受害者出现厌学的概率是普通学生的3.2倍。

「社会性疼痛」在大脑中的反应与生理疼痛高度相似。

目标价值感缺失,会让孩子发出「学习有什么用」的疑问。

缺乏自主选择权的强制学习会导致海马体神经新生减少,直接影响知识存储。

当五大厌学推手不断发力,就会把孩子推向更容易获得多巴胺的网络世界。

一边是令人焦虑、痛苦的学习,一边是轻点手机就能获得的快乐,此刻,怎样才能做出所谓「正确的选择」?

情绪问题、同伴关系问题、学习压力问题、个人成长问题都可以找咨询师进行改善,但不能忽略的是:家庭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可以实操的小方法:

→ 孩子把作业分解为15分钟「游戏关卡」,每完成一关立即给予具体及时的反馈(如击掌庆祝)

→ 家长用「3:1正负反馈比」沟通:指出3个进步点后再提1个改进建议

→ 每周设置「电子设备静默日」,全家共同阅读/运动

→ 家长示范「成长型思维」:遇到不会的学习题目或生活问题,可以和孩子一起查资料、找方法解决

→ 帮助孩子了解游戏的结构及盈利方法

→ 和孩子共同了解短视频背后的成瘾机制、网络主播背后的mcn机构等

→ 一起探索漫画从人物小传、形象、构思、分镜开始是如何画成的,不同的动漫主角有着怎样相似的设定

总之,尝试拆解让孩子「沉迷」的对象,让孩子理解「表面世界」背后的运行机制,产生自发的思考和探索欲。

→ 严格执行「睡眠保护计划」:例如睡前90分钟全家开启进入睡眠模式,停止电子设备使用,调暗灯光等。

→ 每周三次户外运动,提升内啡肽分泌。

如果孩子的情绪问题比较严重,建议家庭与学校协作,为孩子构建一个情绪安全场所。

→ 与老师约定「情绪安全时刻」,当孩子焦虑或抑郁发作时可暂时离开教室调整。

→ 在书包里夹层放「能量卡片」,写上应对负面情绪的「急救口诀」:例如应对焦虑「我很安全,我有庇护所,我有爸爸妈妈的支持」。

厌学并非一天形成,要重新找回学习动力,同样不是短期就能看到效果。

当孩子某天突然说「这道题有点意思」或者突然开始沟通「游戏令人成瘾的核心机制」时,我们建议家庭立即放下手机全力倾听——这是多巴胺系统重启的重要信号。

孩子学习的过程,即是探索世界的过程。

成年人要做的不是「无能狂怒」,而是理解后的包容、冷静的引导和持续的以身作则。

最重要的是与孩子相伴探索世界过程中,「自我心理账户」的不断充盈。

丰盈的家庭,才会养出主体性更强、意义感更丰富的孩子。

审核医生:梁艳

插图:金三儿

免责声明

本科普文章之目的是提供普适的健康信息,内容均为科普知识介绍,不含有推荐、证明等广告属性。科普内容不能代替任何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方案,如有需求请您及时就医。作为科普文章,本文中如出现极限词,为医生临床经验中的个人认识或学界共识,是希望读者能够认识其客观重要性的表述,无广告属性。如对这篇科普文章有任何建议,或对文中来自网络未能找到出处的图片有版权异议,请发邮件至安忻品牌部:tangsj@axnsleep.com。

0 阅读:54
茂德看养护

茂德看养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