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年,朝局翻滚背后的军力消长

周周史海泛舟 2024-02-20 03:33:22

天宝年,朝局翻滚背后容易忽视的军权消长

实际上,在眼花缭乱的政治人物背后,唐朝几大劲旅的变迁与消长直接决定了唐王朝的命运。问天下谁主沉浮?不是李隆基、李亨、安禄山,某种意义上是他们身后的军队!

【三足鼎立】

安史之乱那一年,唐王朝有三大劲旅,分别是安禄山统辖的东北军,安思顺统辖的朔方军和哥舒翰统辖的河西、陇右军(西北军)。

这三支军队,属安禄山实力最强。得李隆基厚宠的安禄山独领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总兵力近20万。当时的唐王朝极重边军,全国兵力大半在边军,总数近55万。也就是说,安禄山掌握了天下兵马的三分之一以上。

第二当属哥舒翰辖河西、陇右军!两镇合称西北军,总兵力15万左右,仅次于安禄山的东北军。哥舒翰的战征履历十分辉煌(比安禄山还强)。当时大唐谁不知“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其综合战力相当强,客观上是李隆基用以制衡安禄山的重要砝码。

安思顺是安禄山的表兄,但两者关系并不好,在安史之乱爆发前是朔方节度使,统辖战力不俗的朔方军6.5万。安史之乱后,随着郭子仪、李光弼的异军突起,朔方军转为由郭、李统辖。朔方军在北方长期担任对突厥、回纥的防御任务,算得上久战劲旅。

如果没有安史之乱,朔方军只能是边军中默默无闻的一支,然而,这一切就在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发生剧变。军力雄冠天下的安禄山造反了。

【惊天剧变】

由于人数众多,又都是精锐,安禄山叛军对内地各州道的守军根本就是降维打击,一个月就拿下东都洛阳,兵锋直逼长安门户潼关!之前,李隆基也派出名将如高仙芝、封常清,但因为手下都是临时拼凑的人马,根本不是对手。

李隆基失去信心而诛杀高、封,现在手上的王牌唯一只剩哥舒翰的河西、陇右军——天下第二军。哥舒翰的出马,看起效果不错:他带来的本部兵马加上一路招募的新兵,总兵力达20万,守潼关绰绰有余。

此时的朔方军已由郭子仪和李光弼统辖,出山西一路下河北直捣叛军老巢范阳。朔方军兵力虽少,但已是影响天下大势的重要力量。

如果形势就这么发展下去,安禄山、史思明的人头必然被送到长安。然而,历史老儿不想让大唐的历史这么平庸。所以,多种因素角力之下,哥舒翰被迫带着他的20万大军出潼关,东征了。

【谁与争锋】

东征不可怕,可怕的是哥舒翰的20万大军在灵宝被叛军全歼。抛开各自原因不谈,当时唐军两个顶级军团的正面较量,以东北军的完胜,西北军的毁灭级失败而落幕。这个结果怕是要让整个帝国惊掉大牙,即便安禄山得到这个消息,小脑都要萎缩一下吧!

史诗级对抗,史诗级脆败。留给李隆基的选择不多,跑才是上策。朝哪跑?山川险要,地沃民丰的蜀地自然是首选。北方怎么办呢?留给太子李亨,还有之前不怎么被重视的朔方军。就结果而言,李隆基逃蜀是他的大败笔,但就过程而言,这样的选择谁能反驳。

天下三大军团,实力第二的西北军完败于第一的东北军,难道还能把身家性命寄希望于实力第三,兵少将寡的朔方军?更何况,叛军入关时,朔方军还分散于河北、山西,根本来不及收拢!历史上真能做到天子守国门的又有几人?所以,这个任务自动滑给了储君李亨。

【混沌局势】

李亨,原名李浚,李隆基第三子。在父亲光环下侥幸成为太子的他(他的两位哥哥皆因李隆基猜忌而被杀),地位比之前任何一位太子都低,以至于安禄山公然声称“只知道天子,不知有太子”,权相李林甫更是多次编造罪名打击李亨。如果没有安禄山的起兵,李亨能否顺利登上皇位尚属未知。

然而造化弄人,父亲李隆基徜徉幸蜀去了,把一个看似没有希望的烂摊子丢给了李亨。李亨没有选择,要也得要,不要也得要。当然也存在这种可能,李亨作为一个有抱负的年轻储君,留在北方更符合他内心的需要。毕竟,这里还有一支实力尚可的军队,朔方军!

孤独的他在北方等到了郭子仪率领雄赳赳气昂昂的五万朔方将士出现时,李亨那一颗不安的心方放松了下来。也正是凭借着朔方军政两方的拥护,李亨才敢于在灵武自行称帝!此时此刻,遥在巴蜀的李隆基只能承认现实,自动“升格”为太上皇。

环顾域内,现在真正具有战斗力的是安史二人的叛军,然后就只剩李亨的朔方军。此时在南方李麟手上也有一支军队,不过跟高适从北方带来的军队还没有怎么交手就败了,上不得台面。

对李亨来说,这支力量至关重要,有了它就有了基本框架,所谓纲举目张,当时的唐王朝就像满地的树叶,有了这个主干,其它的树叶才有依附的目标。这样的依附,包括远在巴蜀的李隆基,更包括散落各地,心态复杂的各路藩王。

【关键砝码】

然而5万朔方军,对远超20万,战力超强的安史叛军,能赢吗?

答案是不!战争不是戏剧,更不是游戏,哪有那么多惊天逆转。李亨掌握了朔方军,只不过是有了一支可以勉强支撑流亡朝廷的力量,这样的力量,距离收复二京,乃至恢复大唐江山还有很大的距离。

大乱局之下,如果说政治是木,那军队就是本,没有军队上的绝对实力,再好的谋划也出不来。朔方军力量不足,怎么办?只能找外援。而这样的外援,的确存在,就是回纥军。

回纥是北方游牧民族,其精骑兵来无影去无踪,作风彪悍、所向无敌,虽然只有4千余骑,却每每创造惊人战果:

郭子仪在与回纥英武可汗并肩剿灭阿史那从礼的战斗中,曾亲眼见识回纥骑兵的强大战力,尤其是对叛军骑兵的克制作用,也就是所谓的“以骑制骑”。公元762年时,回纥骑兵在洛阳战胜叛军首领史朝义后,对其穷追不舍,居然长途跋涉两千多里直追到河北地带,并“枭朝义首而还”。

这样的盟友正是李亨的最佳外援,也是左右政局的关键砝码。外援当然是有条件的,这里的条件是:金箔与女子。李亨与回纥可汗达成了一个约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奴婢皆归回纥。”这就是现实,没有实力,不要谈公平,甚至是尊严。

为了得到回纥军的帮助,李亨付出了金箔和子女,也付出了大唐帝国的尊严。回纥军能打,的确不错,但区区4千人又怎能动摇20万叛军?除非…

【叛而复叛】

是的!天下无敌的叛军发生变化,准确的说是分裂了。当了几天皇帝的安禄山被随从所杀,叛军分裂成据范阳的史思明、据洛阳的安庆绪和据长安的安守忠几大部分,内部分裂,数量虽众,但再也不是铁板一块。

此时的李亨,有郭子仪帅兵15万,并借回纥骑兵4000,号称20万,战力与叛军任何一部相比都有优势。于是经香积寺一战大败叛军而收复长安。几个月后,经陕郡和新店之战击败安庆绪部收复洛阳。

安庆绪之后,叛军中实力最强的史思明部有精锐8万,如果不发生意外很难被歼灭。然而,史思明又被其子史朝义所杀,范阳叛军再次分裂。经昭觉寺等多次战役,唐回联军最终击败叛军主力,散落各地的叛军纷纷归降。自此,历时近八年的安史之乱终告结束。

【梦魇后遗】

然而,此时的唐王朝早已不是天宝初那样的统一大帝国,因为在它的土地上至少有这么几股力量在按各自轨道疯狂成长,就像肿瘤病灶,折磨唐王朝直至结束,它们是:朔方,魏博,卢龙,成德…一众军事力量中,唯独缺少的是直接隶属于皇帝的中央军。

失去军权的皇帝犹如没有灵魂的木偶,再也不是主宰帝国命运的至尊。于是,自李亨之后,有少年英才的李适,有厚积薄发的李忱,也有英武果决李纯,整整14位皇帝,没有一位摆脱藩镇割据的恶梦。

安史之乱最严重的后遗症,是唐王朝乃至五代十国的政治舞台,主角从皇帝变成称霸一方的军事强人。而这一切的结束,还得等到两百年后,一个小名叫“香孩儿”的人横空出世,才宣告结束…

(欢迎关注周周)

0 阅读:0

周周史海泛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