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轻而易举就黄袍加身,柴荣就没有留下一些心腹忠臣防范吗?

云深不知鹿 2025-01-17 13:27:05

在显德六年(959年)之际,后周世宗柴荣亲自统领大军,选择取道沧州这一路线向北征伐辽国。此次北伐的进展出人意料地顺利,仅仅历经22天的时间,便接连攻克了三关、三州,总共涉及十七县之地。柴荣原本满心期望能够借着这胜利之势一举拿下幽州,然而天不遂人愿,他突然身患疾病,无奈之下,只能下令班师回朝。

柴荣最后一次领兵出征,虽留有遗憾,可收获着实不少。在此次行军期间,柴荣还做了这么一件事儿。当他审阅各地呈交上来的文书时,竟发现了一个模样颇为特别的皮口袋,而那口袋里仅有一块三尺长的木板,木板之上刻着五个大字:“点检作天子”。

这究竟是何意?如此明目张胆地去挑战皇权,这分明就是存有逆反之心,想要造反呐。

这类事儿对于历代皇帝而言实在是太过熟悉啦,压根都用不着去仔细深究背后究竟有着何种较量。仅仅是这东西存在着,那便已然是一种逆反的证据。有道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不管怎样都得去处理一番,而至于具体要如何处理,那就全看皇帝自己的抉择喽。

那么柴荣作出了怎样的抉择呢?在回到京城之后,柴荣把张永德殿前都点检这一职务给解除掉了,转而任命赵匡胤来担任殿前都点检这个职位。

大家都清楚,没过多久,柴荣便因病离世了,随后由他的儿子柴宗训继承皇位。彼时,赵匡胤身为禁军的最高统帅,上演了一出黄袍加身的戏码,就这样,宋朝极为轻易地便将后周取而代之了。

就最终结果而言,柴荣在病逝之前着力防范张永德谋反,然而却防错了对象,反倒让赵匡胤得了便宜。可柴荣当真防错人了吗?赵匡胤又为何能如此轻易地就黄袍加身呢?难道柴荣离世之际,就未曾留下可辅佐柴宗训的忠心耿耿的心腹之臣吗?

实际上,这所有的一切背后,能够用一个词语去阐释,那便是“天不假年”。

在五代十国时期,柴荣堪称是最具神武雄略的皇帝啦。他登基之后,便全身心投入到治国理政之中,奋发图强。于内政方面,展开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举措;对外则南征北战,依照先易后难的策略,全力推进统一大业,短短六年就发起了四次重大战役,战果累累,战功赫赫。

他曾经立下誓言:“用十年去开拓疆土、闯荡天下,再花十年时间来休养生息、养育百姓,最后十年达成天下太平之境。”要是上天能多赐予柴荣三十年光阴的话,是很有希望造就出一个太平盛世的。从柴荣继位前的经历以及继位后的种种作为来看,他实现这一志向的可能性相当大,真若如此,也就没赵匡胤什么事儿啦。

只可惜天不遂人愿,他仅仅在位六年,就在筹备攻打幽州之际,突然身患重病。这病情来势极为凶猛,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他便因病离世了。

柴荣离世之时年仅39岁,恰值人生的壮年阶段,本应有着无限美好的未来前景,奈何上天不肯多赐予些时光,竟英年早逝。这于柴荣而言,无疑是一场悲剧,而对于后周来说,同样是莫大的悲哀。毕竟柴荣病逝后,其继承人柴宗训仅仅7岁,正是主少国疑的状况。

国君年少,整个国家便处于一种令人疑虑重重的境地,朝中大臣们也大多未能诚心归附,局势呈现出不安稳且人心难聚的态势。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到十岁便登上皇位的皇帝可不在少数,单是汉朝就有好些个呢。刘弗陵便是这类情况中的典型代表。由于其登基时年纪尚幼,大臣们自是难以真心臣服,百姓们也对此缺乏信服之感。如此一来,常常导致的结果便是外戚得以专擅大权,或者朝中重臣把控朝政局面。

这通常是在正常朝代里会出现的状况,不过柴宗训的情形却不在此列。柴宗训的情况和北周静帝宇文阐的情况较为相像,甚至可以说,他的处境要比宇文阐的更为糟糕呢,远远超出了正常朝代所呈现出的那种常见情形。

宇文阐在年仅7岁的时候便登上了皇位,可仅仅过了两年,到了9岁时,他就被逼着将皇位禅让给了杨坚,也正因如此,北周灭亡,隋朝得以建立,开启了新的时代。

为何会说柴宗训所面临的状况要比宇文阐更为糟糕呢?他俩皆是在7岁就登上皇位,皆存在主少国疑的情况。不过,北周到宇文阐这儿已经是第五位皇帝了,北周建国时间虽说不算很长,可也已经做到了人心归附。因而,想要将其取而代之绝非易事,杨坚不也是耗费了两年时间,一步步地收拢权力、把控朝政,才最终达成取而代之的目的嘛。

柴宗训所面临的状况可不轻松,一方面,和宇文阐相同,要时刻经受朝臣那虎视眈眈的目光审视。另一方面,当时的形势更为严峻,在五代十国那个特殊时代,基本的情形就是谁拥有强硬的实力,谁就能登上皇帝之位。

追溯起来,这形势源自唐安史之乱过后。彼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却出现极为严峻的状况:部分藩镇割据一方,节度使手握重兵且肆意妄为。从那时起,唐朝皇帝的政令在某些地区便难以施行。待唐朝覆灭,节度使拥兵自重的问题仍未解决,谁武力强,谁就掌控话语权。

五代十国时期,前后仅仅约半个世纪的时间,然而在这不算漫长的时段里,居然先后更替出现了五个朝代。并且,除此之外,还有像南唐、后蜀、南平、吴越、北汉等诸多割据一方的十国政权存在呢。

907年时,朱温竟逼迫唐哀帝禅位,由此后梁得以建立。可有意思的是,仅仅过了16年,到了923年,朱温的死对头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称帝,建立起后唐,并且在短短八个月之后,后唐就成功灭掉了后梁,这五个朝代的更迭还真是耐人寻味。

后唐得以建立后,后续几个朝代的诞生情形愈发有趣。在936年,此时距后唐立国已然过去13年。后唐明宗李嗣源极为倚重的心腹大将兼女婿石敬瑭,竟对契丹行以父事之礼,他不惜付出极大代价,在耶律德光助力下登上帝位,建立后晋,且很快攻入洛阳,致使后唐覆灭。

在公元936年后晋建立,时间推移至11年后的947年,契丹大军挥师南下,一举攻占了后晋的都城。彼时,后晋末帝石重贵无奈选择投降,后晋也就此覆灭。而仅仅过了一个半月,曾身为石敬瑭心腹大将的刘知远便于太原称帝,后汉政权随之建立。

在后汉建立的次年,刘知远便因病离世了,随后,年仅18岁的刘承祐继承了皇位。刘承祐登基之后,为了能尽快将皇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便对朝中权臣痛下杀手,而此举却引发了郭威的叛乱。

郭威以清君侧之名起兵,致使刘承祐在出逃期间被杀。此后,郭威迅速掌控了朝政大权,效仿前人玩起了黄袍加身的戏码,由此建立起后周,他便是后周的开国之君。而柴荣作为郭威的继承者,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后周的第二位皇帝。

五代十国时期各个朝代的更迭情况,着实是特别有意思。在那段历史进程中,朝代频繁交替变换,其中种种状况以及背后所涉及的诸多因素等,都让这一时期朝代的更迭呈现出一种别样的趣味,很值得去深入探究一番呢。

唐末之际,朱温与李克用争斗不休,且态势激烈。朱温抢先一步掌控住唐哀帝,旋即灭亡唐朝,建立起后梁政权。然而没料到的是,李克用之子后来竟将后梁灭掉,进而建立了后唐。在此之后,那些新王朝的创建者,无一不是前朝建立者极为倚重的佐命之将、心腹大将。

柴荣难道会不明白这种情况吗?显然是明白的,说不定他还曾多次琢磨过要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呢,毕竟这情况摆在那,以柴荣的心思,极有可能对此有过相关的考量。

自其继位以来的种种表现足以证明,他堪称一位雄才伟略的皇帝,文治武功皆备。他定然明白武将权势过大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内心也期望能够予以解决。只是当下,他首先得集中精力完成统一大业,待此事功成之后,方可着手去处理武将势大这一棘手问题。

可老天却没有多给他些时间,那些事情还没来得及做完呢,他就被重病缠身了。

从病重直至病逝,仅仅只间隔了一个月的时间。在如此短促的时间里,他压根儿没足够的时间去做更多的事儿,仅仅只是完成了一项人事调动,那就是撤掉张永德所担任的殿前都点检这一职务,而后让赵匡胤取而代之。

在柴荣眼中,张永德和赵匡胤这两人皆存在危险性,一旦自己因病离世,他们都有可能对后周的江山社稷构成威胁。不过,若将张永德与赵匡胤相互比较的话,显然张永德所带来的威胁程度会更高一些。

张永德乃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女婿,从血统层面去看的话,相较仅仅身为郭威养子的柴荣,张永德在继承资格上似乎更具优势呢。如此一来,要是张永德动了登基的念头,那对他而言,可就是极为容易、不费什么周折就能做到的事儿啦。

早在郭威尚在人世之时,柴荣与张永德便已形成竞争态势。试想,若日后张永德得势掌权,定然不会给予柴荣的后代优厚待遇。鉴于此,柴荣果断出手,先将张永德撤下,转而任用自己的心腹大将赵匡胤。

赵匡胤无疑是柴荣极为倚重的心腹大将,柴荣对他那可真是给予了十足的信任呢。而赵匡胤对于柴荣同样也是忠心耿耿的哦。不过呢,要知道,这般的信任与忠心仅仅是维系在他们两人之间罢了,这一点是众人皆知的情况哟。

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柴荣身为既得利益者,又怎会不明白武将权势过大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呢?只是他在病重将逝之际,所能做的也就仅有这些了。心里总归还是存了几分侥幸的,想着说不定赵匡胤真能忠心辅佐柴宗训呢。就算赵匡胤日后谋反了,起码也不至于一下子就将他的所有后代都杀害吧。

赵匡胤同样没跳出武将常走的那种路子,居然反了自己曾经的老领导,最后弄出个黄袍加身的戏码来,走上了这么一条谋权篡位的道路呢。

事实上,就当时的情形而言,不管柴荣擢升哪一位武将,恐怕都难逃这般结果。即便不是赵匡胤,也会有张匡胤、李匡胤之类的人出现,而且说不定他们还比不上赵匡胤呢。从这个角度来讲,柴荣也算是挑中了一个相对合适的“继任者”。

这并非是柴荣留下几个心腹大臣就能解决的事儿。不管他留下心腹大臣的数量是多少,给柴宗训挑选的辅佐大臣再多,都没法回避这个问题。在那个凭拳头硬就能建立新王朝的时代,又有谁会对一个年仅7岁的孩子心生怜悯而心软呢?

或许唯一能算得上心软之举的,便是在建立新的王朝以后,留这个孩子一条性命吧。

柴荣的命运无疑是一场悲剧,而这又何尝不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呢?柴荣本是有能力终结这般悲剧局面的,可奈何上天没给他足够的时间。最终时代将机遇赋予了赵匡胤,赵匡胤在实现全国大部分地区统一后,便开始处理武将权势过大的状况,于是就有了杯酒释兵权之举。

自安史之乱结束后,节度使拥兵自重的问题便出现了,而有一招确实很好地将其终结。不过呢,这却有些过头了,慢慢致使重文轻武的局面形成,进而引发了宋朝出现积贫积弱这般状况。

0 阅读:25
云深不知鹿

云深不知鹿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