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熊的远东争霸(2):西伯利亚铁路的建成与大津行刺案

星辰与大海 2024-04-24 08:34:07

本期为日俄战争系列的第2期,也日俄战争第一部分——双方战前背景《菊与熊的远东争霸》的第2期。上期主要讲述了沙俄帝国为何热衷于领土扩张,以及其为何原因不远万里染指远东地界。本期将讲述沙俄帝国为了更好控制远东而建立西伯利亚铁路以及日本刺客刺杀沙皇尼古拉二世导致日俄局势突然紧张……

(本期全文约5200字,内容较长,感谢您的观看)

蒙古人曾经在中亚草原和亚洲北部建立起庞大的帝国,但随着蒙古汗国的一一垮台,亚洲北部那片后来被称为西伯利亚的广阔土地一直处于一种实质上的权力真空状态。

17世纪末以及整个18世纪是俄罗斯帝国向东疯狂扩张的时代。自俄罗斯帝国从彼得一世开始了它漫长的近代化历程,这个国家逐渐向东接近并越过乌拉尔山脉进入亚洲,且一直向东再向东,最后越过白令海峡占据代,帝国的美洲部分以72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给了美利坚合众国,成为了那个国家领土外的一块飞地。

清朝中前期时期的沙俄帝国版图

这番近两个世纪的进取行为,使俄国成为了继铁木真的蒙古帝国以来世界上幅员最为辽阔的帝国。但在那个时代,没有电话、没有无线电、没有互联网和高速公路系统,庞大的帝国仅仅是一个松散的构成,俄国人开疆扩土的意义被很大程度上局限于派遣人马去某地打下界桩、插上国旗的象征性行为,面积广达2200万平方公里以上的俄国实际被利用起来的不过是它位于欧洲的那300余万平方公里而已。

特别是俄国占据的西伯利亚,尽管在这块西起乌拉尔山脉,南至伊朗高原、蒙古高原,东接太平洋,总面积达到120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上有着丰富的矿藏和密布的森林,却几乎是个无人区。在1880年前后,除奥斯曼帝国控制地区以外的欧洲各国,均已实现了工业化,喷吐黑色烟尘的烟囱和轰鸣的蒸汽机成为了那个时代的象征。

一切能够采用工业化生产的产品价格陡跌,而原物料的价格却因为需求量的巨大而开始暴涨,利润大幅降低,产能却显得过剩,不景气的阴影首次笼罩于欧洲。只有在欧洲以外欠发达的地区,例如南美、南亚以及远东,工业品的低廉价格和稳定的价格能够找到广阔的市场,赚来滚滚的利润。特别的财政规模,预示着这将是一个潜力惊人的市场,自1840年民选的英国政府为谋求其选民在这个国家贩毒的“权利”而发动战争,以武力打开其市场以后,近40年的倾销式商品输出非但没有榨干这个东方国家的财富,反而使其越发“繁荣”起来。

对于这个近似取之不尽的金矿,俄国当然也想分一杯羹,甚至是直接侵占这个国家当时被称为“满洲”的东北地区,但是以俄罗斯当时的商船队规模,是没有能力与英法等国竞争的,况且英国人还能从他们位于南亚的印度殖民地直接生产产品并运送至远东。

更何况,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帝国由于严重的危机感,开始了“洋务运动”,大办工厂和官学,学习西方技术,修船造炮改善军备以组建近代化海军,一时间在表面上是搞得有声有色。“洋务运动”的种种成果和清末进步官僚所表现出来的奋起和挽救国家危亡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这个国家的国际地位。通过“洋务运动”积累起来的军备力量,也使这个国家一时间似乎摆脱了“任何一个西方列强在东方的海岸线上架设起几门大炮就能霸占一个国家”的状态,直到这层窗户纸在1894年被日本人捅穿。

兴建于“洋务运动”期间的汉阳兵工厂。该厂后来凭借“汉阳造”在之后数十年的中国近代史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对于其位于亚洲部分的国土处于实际上的飞地状态°的俄国来说,以现有的条件恐怕无法再像以前那样,在其力量最薄弱处对清帝国有所行动。但一时的困难不代表俄国打算放弃继续在远东地区——特别是中国——拓展其利益的念头。必须建设一条铁路,来沟通俄国的欧洲部分和其遥远的东部边疆地区,这条铁路必须穿越西伯利亚浩瀚的林海和冻土无人地带。

俄国的第一条铁路,从圣彼得堡经过柴斯克塞罗到巴甫洛夫斯克的线路是在1836年正式通车的,从时间上来说并不算晚,德国的第一条铁路也不过比这要早上一年。但俄国铁路的发展速度却非常缓慢,直到1865年的时候,通车路线的总里程数也只有3710公里。其中圣彼得堡至莫斯科的铁路线就占去了其中近一半的里程。而此时德国已经在国内建成了网状布局成系统的铁路运输网络,并配有完善可靠的调度系统。

“洋务运动”的成果之一,位于福州的马尾船厂。该厂于中法战争期间毁于法国舰队的炮火

但就是在那个时期,俄罗斯帝国铁路局内却已经有了修筑“西伯利亚大铁路”这种雄心勃勃的构想°。当然,就当时的情况,俄国在乌拉尔山以西地区还不具备能够被称为铁路网的铁道系统,所以考虑在乌拉尔山以东修筑一条超过7000公里长的铁路并一直通向日本海沿岸,这种雄心牡志难免会被认为和“空想”是属于一个类型。但在俄国的军队逐渐征服中亚诸国并将外蒙古纳入其势力范围以后,如何保障俄国势力在中亚和远东的存在,显然就成为了一个必须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在1870至1880年间,俄罗斯帝国进入了它第一个铁路建设高峰时期。铁轨以圣彼得堡和莫斯科这两个中心点,辐射至基辅、明斯克、察里津(今伏尔加格勒)等主要城市。铁路建设带动了人员和物资的流动,使大量农村劳动力拥入城市,并使各地的原料能够迅速运抵工厂,产品能快速流出,极大地促进了俄国工业化的进程和经济的发展。虽然俄国农村依然贫困,但此时的俄国主要城市已经俨然一副欧洲文明国家的样子——整齐的街道、彻夜不息的灯火、装饰华丽的剧院、衣着显赫的达官贵人,还有毗连上城区成片成片居住着产业工人的贫民窟和随地可见的乞丐,该有的都不缺。

圣彼得堡冬季一景。孩童在封冻的涅瓦河冰面上游戏,远处是宏伟的东宫。

在俄国显现出繁荣景象的时候,资本世界有史以来的第14次金融危机爆发了——一次标准的由生产过剩和过度投资引发的危机。由于之前数年纺织品市场的繁荣,吸引了大量资金投资于相关产业,在欧洲、美洲和东亚,棉、麻等原料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使纺织原料棉纱、麻布等的供应量大大增加。供应量的充足就压低了价格,从原物料到加工用半成品直至成品,其价格随着供应量的放大而降低,并一跌再跌,直至其跌破各相关行业毛利的底线。

当整条资金链的一环发生断裂的时候,就是整个链条崩溃的开始。由于入不敷出,那些依靠银行贷款来维持生产的投资者,纷纷申请逾期或者暂缓偿还贷款,有些亏损严重的甚至直接宣布破产,大量的坏账压迫金融机构,使整个金融系统运转不良继而造成更严重的后果。1890年3月,德国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和柏林证券交易所的股价开始暴跌,引来更多失去信心的投资者恐慌性抛售,随即导致了所谓的“股市崩盘”。

(上图)上图为莫斯科全境照片的局部,摄于1867年间。虽然俄国的首都已被迁至涅瓦河口的圣彼得堡,然而作为俄国最繁荣的欧洲部分的中心点,莫斯科的价值并未因此而衰落,它仍旧是全俄罗斯最大的城市。

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的股价在此后2年的时间内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受此影响,伦敦证券交易所和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价纷纷跳水。在这一年的秋天,各国农业的普遍歉收又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危机--—正因为此前纺织品的供销两旺,大量土地被用来种植与之相关的经济作物,粮食等的产量有了明显减少。适逢歉收,食品供应量的减少推动了基本食品价格的走高……这种种使得各国的富裕阶级、中产阶级纷纷破产,而最底层的劳动者更是深受其害。

文明世界显然自工业革命以后再一次陷人了这种定期定量的危机之中,而出人意料的是,当时已经被逐渐视为文明世界一部分的俄国似乎却独善其身。究其原因,只是因为当时俄国只能算是一个才迈过工业国家门槛的列强,尚未形成西欧和美国那样庞大的单纯逐利而行的投资者群体,特别是在农业种植上。首先,俄国并未遭到反常气候影响导致农业歉收,其次,缺乏讯息的俄国农民基本还是遵循往年习惯,该种什么就种什么,很少有人去搞投机。正因为这样,当整个欧洲的粮食产量减少的时候,俄国人能以较往年更高的价格出售从其乌克兰谷仓地区产出的优质玉米和小麦。

时至今日仍有大片未开垦地的西伯利亚。这块面积广博的土地一直被俄国人称为“金窖”。

金融危机之前的繁荣期促成了俄国在其控制土地上修筑-一条通向东方的陆桥的念头,而金融危机本身的诸多副产品,诸如钢铁价格的一路走低、西欧国家在危机下放松了技术封锁、尚未卷入危机和债务中的游资转移投资方向等,促使俄国成为了第14次金融危机下的避难所,也坚定了俄罗斯建筑这一陆上通路的动力。终于,在1890年中,亚历山大三世颁发敕令,宣布俄国将修筑总长8762俄里(约9290公里)从莫斯科直通符拉迪沃斯托克的西伯利亚大铁路。为了表示对这一浩大工程的重视,亚历山大三世更是指令其长子,同时也是俄国皇太子的尼古拉·亚历山德洛维奇担任西伯利亚铁路建设委员会委员长,并计划于次年遣其前往远东的海参崴出席在当地举行的开工仪式。

西伯利亚铁路的起点站,从理论上来说是莫斯科,但在当时,莫斯科至乌拉尔山以东的叶卡捷琳堡的铁路已经被修通,从叶卡捷琳堡通向车里雅宾斯克的铁道也正在铺设中,所以西伯利亚铁路实际要修筑的部分,只是海参崴至车里雅宾斯克这一段的路轨。虽然在此笔者用到了“只是”一词,但是实际而言这个“只是”却代表着一路必须披荆斩棘,穿越西伯利亚荒原冻土地带和茂密的原始森林,去铺设一条7000俄里(约7420公里)的铁道……

1891年初春,皇太子亚历山德洛维奇一行从塞瓦斯托波尔出发,搭乘黑海舰队战列舰“十二使徒”号在6艘僚舰的伴随和护卫下,浩浩荡荡穿越博斯普鲁斯海峡开赴远东。俄国皇太子这次出行,除去在形式上表现俄国政府对这一铁路建设工程的重视之外,亦附有在远东宣扬俄罗斯帝国国威这项重要使命。4月末,俄国皇太子舰队抵达日本神户港,尼古拉遂按照计划登陆对日本进行访问。

当时正竭力推进工业努力向西方文明世界迈进的日本,在自诩为文明世界的欧洲眼里,却还只是普遍概念中的东亚小国、弱国。文明世界里的人对远东偏远地区的这个岛国知之甚少,少数听闻日本正在努力向西方学习的欧洲人,也多半对其努力持笑态度,蔑视其为“猴子效仿人”。而反过来,当时正努力奋起的日本,却一直睁大了双眼在注视着这整个世界,竭力了解并学习他们的欧洲老师。日本对西方的了解,早已远远超过了西方对他们的了解。

(上图)战列舰“十二使徒”号,已经采用了后来被称为“前无畏舰”的海军战列舰主流建造标准,从而使其战斗力较之此前式样五花八门的各类铁甲舰有了跃升。

俄罗斯帝国皇太子殿下率领庞大舰队访日在日本激起的反响是强烈的。对于日本政府,这与其说是一个邻国王储的友好访问,还不如视之为一个强大的邻居带着几分恶意前来上门耀武扬威,但却也远不到怀有加害之心的地步。当然,从更深一层的想法来说,尽管俄日之间曾因为库页岛等问题上出现过纠纷,但只在当时来说,俄国熊的眼睛还没有瞄到岛国日本的头上,它的兴趣在大陆上,在东北亚地区。

俄国不是英国那种由无数逐利而行的商人构成的国家,它感兴趣的是位于大陆土地上处于温暖海域中的港口。当时的日本根本没有资格考虑抗衡俄国的问题,毕竟清帝国这种列强眼中的待宰羔羊尚且是那个时代的日本所畏惧的强敌,排水量7300吨当时已显得过时的铁甲舰“镇远”、“定远”号尚且是联合舰队眼中坚不可摧的巨物,更何况是前来访问的俄国王储所搭乘的排水量8500吨、航速近16节的“十二使徒”号战列舰?

日本政府采取了完全“奉迎”的态度,希望能竭力迎合俄方使团和皇储,在其心中营造出足够的好感,以便在将来其继承皇位的时候,能出现一个对日本足够友好的俄国政府。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日本方面对这次接待工作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和周密的安排。政府有政府的打算,日本民间却各有各的看法,基于不同的人所能掌握的讯息量以及其需要承担的责任的不同,普通老百姓和政客的想法可能会南辕北辙。

一些对俄国扩张野心抱持警惕的下层人士能看得到眼前的某种危机,却不懂得国家政治的大局,尽管他们多数识字能看得懂新闻,但却因为毫无近代国际政治概念,所能想到的都只是一些在现代政治理论的角度上看起来稀奇古怪的东西,并且他们会坚信那是真理所在,并成为他们力量和信心的源泉……在那个时代,当这样的人足够年轻并有坚决的行动力,更能掌握合适机会的时候,就是某种国家悲剧的开始。

俄国皇太子对日本的访问起初颇为顺利,在日方的精心安排下,未来的俄国皇帝对这个东方岛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显现出颇有好感的样子。但这一切只限于1891年5月11日之前。随着琵琶湖畔大津的一名日本“义士”,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警察津田三藏砍向他额头的那刀,未来的俄国皇帝对日本留下的就唯有敌意和恐惧了。

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开工仪式并未因为这次意外袭击而推迟。1891年5月31日上午10点,头缠纱布的俄国王储戴着一顶用于掩饰的帼子如期出席了奠基仪式,为这条铁路埋下基石并打下了第一颗道钉。

俄国新沙皇尼古拉二世。宫廷画师在绘制这幅画的时候,很巧妙地掩饰了他额头上的伤疤。

皇储的父亲、皇帝亚历山大三世虽然为儿子遇袭受伤的事情而震怒,但出于远东形势的考虑,在向日方做出严惩凶徒的要求之后,也并未对日本采取什么实质性过分的行动。再加上日本政府高度重视这次突发事件的善后处理,事件当夜明治天皇就下诏给首相松方正义,表示天皇对事件“不胜痛惜”,要求首相“速处罚暴行者,勿毁伤善邻之好意”,外相青木周藏、内相西乡从道纷纷引咎辞职,不给俄国人兴师问罪的口实。故面日本政府一直担忧的割地赔款要求并未发生。

在这之后,1894年,亚历山大三世因病驾崩,皇储尼古拉登基成为新的俄罗斯皇帝,亦是俄罗斯帝国的末代君主,史称尼古拉二世。这年8月,甲午战争爆发。经历30余年“洋务运动”看似逐渐强盛的清帝国,在和日本苦战8个月之后宣告战败,曾经称雄远东的北洋水师不敌日本联合舰队最终全军覆没。

【未完待续……】

下期将继续讲述日俄战争前的时局背景,将讲述沙俄将铁路延伸进中国东北地区,这条东清铁路(中东铁路)将深刻影响东北的命运……

点关注不迷路,点击主页,看更多精彩硬核历史内容

0 阅读:107

星辰与大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