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鉴宝,一眼就能鉴别真假,当年,他到底败了多少清廷珍宝?

同巍聊历史 2025-01-05 17:32:52

溥仪年轻的时候,有一次被国学大师王国维拉去鉴宝。

待他看了一下古董之后,一口咬定宝贝是假的。

周围人都想知道到底假在哪里,没想到溥仪说:“跟我家的不一样。”

这个理由,看似随意,但却很难辩驳。

毕竟,溥仪从小就是在古董堆里长大,鉴赏力极高,看走眼的几率的确不大。

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末代皇帝溥仪的名字。总是与清朝的衰落和国宝的流失紧密相连。

溥仪对文物的鉴赏能力极高,他带出宫的文物皆为精品。

在天津生活期间,由于挥霍无度,溥仪不得不出售文物以维持生计。

其中包括“三希堂”中的王献之《中秋帖》和王珣《伯远帖》,以及唐朝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像图卷》等。

这些国宝级文物最终流入了海外,成为美国和日本博物馆的藏品。

溥仪的这一行为不仅影响了自己,还引发了宫内太监和仆役的文物偷盗行为。

1921年,建福宫附近的库房发生火灾,据推测是太监为了掩盖偷盗行为而故意纵火。

这场火灾不仅损毁了大量文物,也暴露了清廷内部的管理混乱。

溥仪通过多种手段将文物据为己有。

他通过“赏赠”和“暂借”的方式,将大量文物转移给亲信。

此外,他还通过拍卖和抵押文物来筹集资金。

溥仪的这些行为,无疑是对清廷文化遗产的公然掠夺。

溥仪对文物的破坏,与当时的社会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1912年的《清室优待条件》使得清朝王室得以保留特权,紫禁城成为了一个特殊的存在。

这种制度的漏洞,为溥仪的文物流失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故宫博物院开始积极清理和征集文物,使得流失的国宝得以回归。

社会热心人士也参与到文物回购和捐赠的行动中,为故宫的藏品增添了新的光彩。

溥仪晚年的时候,又一次逛故宫,他指着墙上的画像说:“这不是光绪,是载沣。”

历史学家认为此人在捣乱,没想到溥仪淡定地说:“我爹我还是认识的。”

他名为皇帝,却无家无国,他前半生的生活跌宕沉浮,有荣华,却无自由。

改造之后,他终于拥有了一个自由人的快乐,他曾经做的那些事,也随着时代的车轮,逐渐远去,只留给后人一段探寻的历史。

0 阅读:0
同巍聊历史

同巍聊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