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43岁男子查出肠息肉,1年后进展为肠癌,他忽略了1个细节

三秦的备忘录 2024-09-21 16:38:45

内容资料来源

1. 李强, 赵玉沛, 张强. 乙状结肠腺癌病理特征及治疗进展[J]. 国际肿瘤学杂志, 2019, 46(2): 150-154.

2. 陈明, 王勇, 许晶晶. 乙状结肠腺癌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20, 27(8): 596-600.

3. 赵新, 黄立. 结直肠癌早期诊断与治疗策略[J].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21, 20(1): 45-50.

结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数据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新发肝癌达90万例,中国占比45.6%,可见结肠癌正在成为人们健康的潜在威胁。

43岁的福建人赵丽,自从生完三胎以后便辞去了工作,全职在家带娃。她每天要操持着三个孩子的一饮一食,总担心他们吃不饱,做菜的分量也往往超出了实际,看着剩下的好些东西,赵丽实在是不忍心浪费,于是自己全给吃了下去,遇上饭菜不够吃的时候,便选择饿几顿,长时间都处在饥一顿饱一顿的状态。

2018年5月,刚送完孩子上学回来,发现餐桌上还剩下了一叠咸菜和小碗白粥,秉持着不浪费的原则,她照例吃了个干净。等到下午收拾家务的时候,她突然感觉腹痛如绞,腹腔内就像是有一只大手在疯狂搅动,顾不得手上的活,急匆匆的直奔厕所。

这时,她注意到自己居然便血了。自从前两年做完痔疮手术后,这类似的问题便在也没出现过。发现这一情况后,赵丽心里顿时紧张起来。此时她坐在沙发上还能感觉到肛门口隐约的胀痛,思来想去也只有痔疮复发这一种结果解释得通,随后找出之前的药物,擦拭过后顿感清凉无比。

一晃一个月时间过去了,6月17日晚上,她和朋友难得外出聚餐吃饭,离开时已经是晚上十点多。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想洗澡,可没等拿好换洗衣物,她再次感觉腹痛难忍,一晚上算下来前后去了能有四五次厕所。到最后双腿都已经开始颤抖麻木。

她以为是吃了不干净的东西,想着第二天就好了,但是没想到接下来一周的时间内,这种情况陆续出现了好几次。说来也是奇怪,每次她想去医院看看的时候,腹泻又会转成便秘,如此反复折腾了将近半个月的时间。

这段时间来,赵丽的脸色变得愈发难看,人也跟着消瘦了不少。丈夫看着她这副模样,说什么也要把人带去医院好好看看。经肠镜检查后,发现在距离肛门20cm处的乙状结肠发现了一个大小约为1.2*1.0cm的肠道息肉,建议活检。

最开始赵丽本不想答应进一步检查,但是当听说息肉很可能就是癌症前身的时候,她还是吓了一跳,乖乖入院接受病理检查。几天后,检查结果出来了。医生告诉她存在她体内的息肉是管状腺瘤,属于良性范畴。但是考虑到病变部位出现了瘤变,还是建议切除稳妥。同家人商议过后,赵丽点点头决定前往医院接受进一步的治疗。

手术十分成功,赵丽体内的息肉被顺利切除。出院后,她严格执行医生交代的健康计划,特别是注意饮食不规律的问题,平时多以清淡菜色为主,一有时间也会下楼散散步,不再像之前那样整日里闷在屋子里。坚持了半年时间,她前往医院复查,提示一切正常。

19年4月,她的身体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自从回家后,她不时地就会出现腹泻的症状,和之前一样,每次都是水样便为主,但很少见分泌血丝的情况。轻微的运动量就会觉得小腹部坠胀,每次去完厕所都有一种淋漓不尽的感觉,这让她很是苦恼。

观察了一段时间后,情况依旧得不到好转。有过患癌经历的赵丽很快就意识到不对劲,于是主动前往医院就诊。医生接诊后先是对其进行了直肠指检。很快就摸到了一个菜花样的肿物,进入困难,退出后指套染血。医生面色凝重的开了肠镜检查单。

结果提示,距离肛门18cm处可见一菜花样的病灶,环肠腔全周,质地脆,易出血,肠腔狭窄,内镜勉强进2cm,可见肿瘤病灶,阻力大,普通肠镜无法通过。病理回示,乙状结肠腺癌。

乙状结肠腺癌是发生在大肠乙状结肠部分的一种腺癌,属于结直肠癌的一种类型。乙状结肠位于大肠的末段,紧邻直肠,参与水分吸收和储存粪便的过程。腺癌是指由腺体或腺体样组织的上皮细胞恶变形成的癌症,因此,乙状结肠腺癌主要是由乙状结肠内的腺体细胞发生恶性变化造成。

得知这个噩耗以后,赵丽只觉得脑子嗡的一下炸开,她不可思议的瞪大了双眼,质问道:“我怎么还是得了癌症?之前来你们这检查的时候不是说我已经好的差不多了吗,一年前的那个癌变息肉也已经早早地切除了,为什么癌细胞还不打算放过我?”

看着她情绪愈发激动,医生立马安抚对方,并耐心解释起来这病的成因。从二人的对话中,医生得知对方坚持清淡饮食,积极锻炼,最初饮食问题的隐患基本上已经不复存在。随着对话的深入,医生心里面的疑惑就更深了。按照她的意思来看,几乎是不可能成为癌症攻击的对象,到底还有哪个环节出了错?

就在这时,医生注意到了一处不经意的细节。对此无奈道:“你这病来的并不冤枉啊,你长期吃的这药看似能够促进身体健康,但实际上却是加强息肉癌变的元凶。患过肠息肉的人都应该少碰或者不碰它,否则癌变只是时间问题!”

布洛芬是一种常用的非甾体抗炎药,它通过减少体内产生某些炎症物质来起作用,因此能够缓解疼痛和减轻炎症。虽然布洛芬在缓解某些疼痛和炎症方面效果显著,但长期使用布洛芬对于肠息肉患者而言可能带来潜在的风险,甚至有研究表明这可能与息肉癌变的风险增加相关。

肠息肉是指肠道壁上向肠腔内凸出的良性肿瘤,多数情况下可能不会引起严重后果。然而,一部分肠息肉可能发展为肠癌,这种过程叫做癌变。布洛芬作为一种抗炎药,长期使用可能会影响肠道内炎症的正常调节过程,影响体内的细胞信号传递,从而可能干扰肠道细胞的正常生长和修复机制。

布洛芬通过抑制环氧酶酶的活性来发挥其抗炎和镇痛作用,环氧酶酶包括COX-1和COX-2两种。COX-1在身体多个部位表达,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如保护胃黏膜、调节血小板功能等。

COX-2主要在病理状态下表达,如炎症和肿瘤等。布洛芬是一种非选择性COX抑制剂,它不仅抑制COX-2减少炎症,也会抑制COX-1,导致胃肠道副作用,包括而不限于胃肠道出血、溃疡和穿孔等。

肠道细胞的更新和修复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涉及多种细胞因子和信号通路。长期使用布洛芬可能会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生成而干扰这一过程。前列腺素是由环氧酶催化产生的重要细胞信号分子,有助于维持肠道黏膜的保护机制和促进受损组织的修复。当这一天然的保护和修复机制受到干扰时,可能增加细胞畸变和癌变的概率。

此外,长期使用布洛芬还可能影响肠道内炎症环境,慢性炎症被认为是癌症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显示,慢性炎症可促进癌前病变的形成和癌症的发展,这是因为炎症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炎症细胞、促炎细胞因子等可以促进DNA损伤,抑制细胞凋亡,增加细胞增殖,从而增加了肠息肉癌变的风险。

综上所述,长期使用布洛芬可能通过干扰正常的细胞信号传递、影响炎症反应、抑制肠道黏膜的保护和修复机制,增加肠息肉癌变的风险。在使用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物进行长期治疗时,特别是对于肠息肉患者,应慎重考虑,必要时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0 阅读:0

三秦的备忘录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