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下旬,《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正式发表于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官网
这是一份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牵头发起,韩雅玲院士、胡大一教授等国内顶尖心血管病专家作为通讯作者的医学指导文件。
《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
这份最新的医学指南聚焦于临床实践当中大家最为关心的一些实际问题,并给出了基于国内外最新医学研究证据的权威推荐建议。
其中,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无疑是有关“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需要降到多少?”这个问题的答案!
<80岁高血压患者 血压都应降至“<130/80mmHg”一直以来,由于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140/90mmHg”,因此,在大多数人的印象当中,高血压患者只用把血压给降到“<140/90mmHg”就够了。
尤其是≥65岁的老年高血压,不少人认为血压都不必降到“<140/90mmHg”,而是“<150/90mmHg”就行……
然而,最新的《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却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完全不同的建议!
首先,没有临床合并症(比如糖尿病、冠心病、中风等等)且年龄<65岁的高血压患者,指南建议【血压控制目标】应设定为“<130/80mmHg”。
《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
其次,年龄处于65-79岁之间的一般老年高血压患者,与<65岁的患者一样,也应该把【血压控制目标】给设定为“<130/80mmHg”。只有年龄≥80岁的高龄老年患者,才可能需要将【血压控制目标】适度放宽。
《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
而即便是合并有心房颤动(房颤)、冠心病、脑卒中(中风)、糖尿病或慢性心衰等其他问题,这份最新医学指南也基本上都要求将【血压控制目标】给设定为“<130/80mmHg”。
《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
一句话总结:除极少数特殊情况以外(比如急性脑出血或脑梗塞等),最新的《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认为临床上绝大部分年龄<80岁的高血压患者都应该把血压给直接降到“<130/80mmHg”的水平。
这也明确宣告:过去,很多人认为只用把血压给降到“<140/90mmHg”的老观念,需要彻底发生改变了!
为何要从“<140/90”调整到“<130/80”?每次说到这里,都会有不少“阴谋论”的声音出现。
最常见的莫过于:这样的调整就是为了“让高血压患者吃更多的降压药”,是为了方便“药厂卖药”,也是为了让医生和医院“挣钱”……
客观来说,这些担心是非常多余的,摆几点事实作为回应:
第一,《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制订所需的资金是由国家卫健委疾控局提供的,指南里的推荐意见不受任何利益相关方的资助影响,每条推荐建议都有其所对应的医学支持证据。
第二,当前国家政策层面更多的是在对医疗费用进行控制,“药物集中采购”、“按病种付费”等政策都是为了让大家花更少的钱就可以把病看好。因此,国家不会允许以“卖药”为目的去调整【血压控制目标】。
第三,将【血压控制目标】从“<140/90mmHg”调整到“<130/80mmHg”,未必非得靠增加药物!对于相当一部分高血压患者来说,加强食盐控制、运动锻炼以及减重等“非药物措施”,就足以让血压进一步降到“<130/80mmHg”了。
那么,回到前面的问题,从医学角度来说,为什么最新指南会如此坚定地推荐大家把血压降到“<130/80mmHg”呢?
如果用一句话回答,这就是:降到“<130/80mmHg”能让高血压患者有更多的健康获益,未来发生脑出血、脑梗塞、冠心病等心血管事件的概率会更低,死亡风险会更小!
下面这些被《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引用的具体研究数据,可能会给大家带来更为直观的感受。
比方说,国际降压治疗试验协作组(BPLTTC)荟萃分析的结果表明:收缩压(“高压”)每降低5 mm Hg,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的就可降低约10%。
这意味着,把【血压控制目标】从“<140/90mmHg”下调到“<130/80mmHg”,将有希望使高血压患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进一步降低约20%。
《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
再比如,收缩压干预试验(SPRINT)的结果显示:与只把收缩压控制到“<140mmHg”相比,将收缩压控制到“<120mmHg”可以使高血压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增加6个月到3年。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收缩压干预试验(SPRINT)还专门针对年龄≥75岁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了亚组分析,最终发现:老年高血压患者把收缩压降到“<120mmHg”,所获得的健康益处竟然更大!
这无疑与传统观念中“老年人不能把血压降太低”是完全相反的。
《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
当然了,收缩压干预试验(SPRINT)并非孤证。
以我国人群为基础的老年高血压降压靶目标的干预策略研究(STEP)同样证明:年龄在60-80岁之间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与标准降压相比(只把收缩压降到130-150mmHg),强化降压(把收缩压降到110-130mmHg)能让复合心血管事件风险显著降低26%。
《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
由此可见,《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主要是基于“<130/80mmHg”的【血压控制目标】能确切地为高血压患者带来更大的临床获益,因此,才摒弃了过去“<140/90mmHg”的这一标准。
血压降得更低 会不耐受吗?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所谓【强化降压】的理念已经在很多之前发布的医学指南或专家共识当中有所体现了。
就拿2024年8月刚刚发布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为例,虽然这份指南仍旧推荐<80岁的高血压患者把血压降至“<140/90mmHg”,但它同时也特别强调了:只要患者能够耐受,就应该进一步降到“<130/80mmHg”!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
言下之意,“患者耐不耐受得了”是决定【血压控制目标】能否设定到“<130/80mmHg”的一个重要因素。
那么,对于大部分高血压患者来说,把“<130/80mmHg”作为【血压控制目标】,究竟耐不耐受得了呢?
对此,《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其实有专门引用相关的医学研究来进行说明。
一项近期专门基于我国高血压患者所开展的RCT研究,它很好地证明了:
在社区层面以“<130/80mmHg”作为【血压控制目标】是基本可行的,经过18个月的干预后,接近60%(57%)的高血压患者可以实现这一目标。而在安全性方面,也并未因为把【血压控制目标】设定到了“<130/80mmHg”,而出现更多的症状性低血压、导致损伤的跌倒以及晕厥。《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
总体来说,把【血压控制目标】给设定为“<130/80mmHg”,一方面是基本可行的,大多数高血压患者能够做到;另一方面也是总体安全的,真正出现“不耐受”的概率其实较低。
也正因为如此,最新的《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才选择不再使用“可耐受时,应进一步降至<130/80mmHg”的说法,而建议直接把【血压控制目标】给设定为“<130/80mmHg”。
综上所述,《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的重磅发布,标志着【血压控制】已经全面进入“<130/80mmHg”的时代!
对于大多数高血压患者来说,这一【血压控制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且比较安全的,而其所能够带来的心血管健康获益非常巨大。
因此,这是每一位高血压患者在日常血压管理当中,都应该逐步建立起来的新观念!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4, 52(9): 985-1032.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 《中华高血压杂志(中英文)》 2024年7月 第32卷 第7期
3,强化血压控制中国专家建议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22年2月 第30卷 第2期
---原创内容!未经同意,请勿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