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已经年过七旬的黄克诚打算离开领导岗位,退休疗养。但党中央却一再挽留他,希望他能再坚持工作几年,至少帮国家渡过这段“青黄不接”的时期。黄克诚左思右想,最终还是接受了挽留,强撑着病躯到中纪委任职,站好革命的最后一班岗。
黄克诚上任之后处理的第一件政务就是为少奇同志平反,当时党中央对此事非常重视,邓公甚至亲自来到中纪委指导工作,要求各部门必须统一协调,尽快摘掉扣在少奇同志头上的“帽子”,还这位好同志一个清白。黄克诚自然是不敢怠慢,他马上派人赶往相关部门提调少奇同志的卷宗,对当年的“右倾”案件进行复核,紧接着又走访老同志,全面了解“刘少奇案”的前因后果。
最终,经过不懈的努力,黄克诚终于搞清楚了事情的真相,少奇同志从来就没有做过任何对不起党和人民的事情,他是被张春桥等人诬陷的!很快,黄克诚将相关情况汇总成一份报告提交给了党中央,党中央随即下达红头文件为少奇同志正名,并将他的骨灰从河南迎回北京安葬。紧接着,黄克诚又接连为彭老总、贺老总等人平了反,并借此配合党中央纠正错误思想,反对“左倾”。
粟裕在看到黄克诚的铁面无私之后,不禁萌生了为自己平反的想法,于是便给黄克诚写了一封信,诉说自己的遭遇。粟是在1958年遭到批评的,此事在当时闹得很大,直接导致粟被迫离开解放军的核心领导层,退往文职部门工作。粟裕这些年一直憋着一口气,想要洗清自己蒙受的不白之冤,余生他要清清白白的生活。
黄克诚在接到粟裕的来信之后,马上责成专案组对粟裕的案件进行复核,在确定粟裕并无重大过错之后,黄克诚立即写了一份报告交给总政部,请求为粟裕平反。另外一边,粟裕自己也写了一份报告递交给党中央,为自己申诉。邓公、叶帅都在报告上批示了“同意”二字,随后转交到总政部审阅。
粟裕以为有这么多中央领导支持自己,自己一定能很快恢复清名,但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总政部却扣住相关材料迟迟不予通过,即便他再三催促,但总政部还是一直找各种理由推脱,拒绝为粟裕下发平反文件。此事黄克诚也是爱莫能助,毕竟他已经离开了部队,总政部不是他能插手的。一直到1984年,粟裕离世,也终究未能获得平反,而黄克诚也为此事尽了最大的努力,他在主政中纪委最后的一段时光里,还向总政部发函询问平反的进展,结果得到的回复还是“审核中”。
关于粟裕为何迟迟不能平反,有好几种猜测,其中比较客观的一个观点是这样说的:总政部的负责人在过去与粟裕有过一些不愉快,所以才故意卡着平反一事不通过。另外一些猜测毫无根据,甚至有些阴谋论的意味,所以不可轻信。
时间来到90年代,一些老同志见粟裕还没摘掉“帽子”,于是联合起来写了一封信呈递给党中央,请求为粟裕恢复名誉。此时相关阻力已经消除,因此党中央和总政部很快便做出回应,同意为粟裕“摘帽”。不过此前党中央曾出台一个规定,原则上不再专门下放平反文件,因此对针对粟裕的平反只能通过其他方式进行。
1994年3月,中组部联合总政部派遣专人找到粟裕的爱人楚青同志,向她表示慰问的同时,也询问了对粟裕平反的具体意见。楚青表示,必须要肯定粟裕的功绩,并且还要就错误批评做出说明。仅仅4天之后,总政部便给楚青发来一篇追忆粟的文章,请她审阅,楚青觉得其中有几处用词不当,便提笔予以删改,随后将文章又传回总政部。当年年底,经过多方勘定无误后,该文章在党政官媒上发表,至此也彻底宣告粟裕获得“解放”,不必再背负一些莫须有的处分。楚青在看到文章的第一时间便去给粟裕扫墓,告知丈夫这个好消息,以告慰丈夫的在天之灵。
粟裕与妻子楚青共育有3个孩子,其中长子最为优秀,其在参军后打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经历过战场的残酷考验,后来一度官至中将;次子生活平淡,与普通人无异;唯一的女儿也嫁给了陈老总的儿子。
读书可以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