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进士出身之人的仕途起点通常为七品。若其仕途顺遂,从七品晋升至正二品的侍郎或巡抚,至少需时二十载,一般情况下则需二十五年。然而,此规律并非毫无例外。以李鸿章为例,他于道光二十七年荣登进士之榜,仅历经十五载,便擢升至江苏巡抚之位。李鸿章早期的仕途历程,堪称清代官场中极为罕见的特例。
【李鸿章的科举之路】
从经济与政治层面审视,相较于曾国藩与左宗棠,李鸿章所处的家庭环境具备更为优越的条件。历经李氏家族数代人的砥砺奋进,至李鸿章时,家族已然发展成为当地颇具声望的名门望族。尤为关键的是,李鸿章之父李文安乃进士出身,于朝廷中官居刑部郎中一职。
李鸿章出身于特定家庭环境,其人生轨迹受家庭因素主导,依循父亲预先设定的职业规划,注定踏上以科举为径、进而入仕的道路。六岁时,李鸿章即进入家族所设学馆接受启蒙教育,其后又师从合肥知名学者徐明经,潜心钻研经史典籍。这段学习经历,为其日后发展奠定了稳固根基。
清道光二十年,时年一十七岁的李鸿章于科举中擢取秀才功名,较诸同获此衔者,其年龄颇为幼冲。李鸿章自幼颖慧嗜学,入官学三载,凭借优异表现,经选拔成为庐州府优贡。依制,获此身份者无需参与科试,可径直参加乡试。
依据清代科举规制,各省士子应于本省参与乡试。然而,朝廷明令,若祖辈、父辈于京中任职,其子弟亦可于顺天应乡试之考。李鸿章当选优贡之后,李文安旋即敦促李鸿章赶赴京城,以筹备参加翌年的乡试。
道光二十四年,时年二十有一的李鸿章于科举乡试中脱颖而出,高中举人。此喜讯传至其合肥故里,李氏家族中的母亲大人,基于家族延续与社交考量,旋即为其操办婚事。未几,李鸿章即归乡,与周氏喜结连理。在这一时期,李鸿章年少有成,既获科举佳绩,又得婚姻之喜,真可谓春风得意,福运双至。
道光二十五年,会试之期来临。彼时,李鸿章满怀壮志,再度启程奔赴京城。于归京途中,他挥毫创作了十首《入都》诗。此组诗中,“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之句,气势恢宏、抱负远大,凭借其卓越的文学感染力与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世间广泛流传。
然而,此次会试,李鸿章并未得偿所愿。事实上,李鸿章此前的科举历程顺遂无虞,适当经历波折,于其而言亦非全无裨益。会试落榜后,经父亲妥善安排,李鸿章逐一拜访了在京的安徽籍知名人士。与此同时,他与兄长李瀚章以“年家子”身份,师从曾国藩,研习经世致用之学。
清道光二十七年,李鸿章于会试中脱颖而出,旋即在殿试里表现卓越,获二甲三十六名之佳绩。朝考结束后,因其才学出众,得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回溯其科举之路,李氏十七岁即考取秀才功名,二十一岁荣膺举人,二十四岁进士及第并入选翰林院。在短短七年的时光里,李鸿章完成了众多士子穷极一生亦难以达成的科举进阶,堪称科举史上之佳话。
【李鸿章早年的仕途经历】
清道光三十年,李鸿章于翰林院修业期满三载,依制获授翰林院编修之职,此职位品秩为正七品。依循常规翰林仕途路径,若无意外变故,他大抵会如众多翰林同僚一般,先升任侍读、侍讲学士,进而历经岁月积累,至五十岁左右,有望跻身二品大员之列。
然而,咸丰元年,局势骤变,太平天国运动旋即爆发,湖南、安徽诸省相继为其所据。此场农民起义的猝然兴起,彻底打破了李鸿章生活的平静,亦使其仕途轨迹发生重大转折。李鸿章从翰林之位转而投身于别样的军事事务之中,命运的轨迹自此截然不同。
咸丰三年新春伊始,李鸿章于京城海王村书肆闲游。彼时,一位皖籍乡人与之不期而遇。见李鸿章神情悠然,专注于甄选典籍,乡人颇感诧异,遂直言:“省城已然沦陷,君竟不知?怎还有暇顾及此等物事?”
或因怀揣书生的激昂意气,亦或出于急切的报国热忱,李鸿章闻此讯息后,即刻前往时任工部侍郎兼刑部侍郎的安徽籍显贵吕贤基府邸。彼时,李鸿章言辞恳切且神情激昂,力劝吕贤基上疏朝廷,奏请速遣大军,以剿平贼寇。
吕贤基与李鸿章相识已久,对其才学颇为赏识。基于此,吕贤基应允一事,并要求李鸿章于当夜代拟奏疏,以便翌日清晨呈递给圣上。
李鸿章于文学造诣颇深,在早朝之前,凭借其深厚笔力撰写就一篇气势恢宏之文。旋即,他差人将此文呈递给吕贤基。吕贤基览毕,对此文极为认可,未作任何修改,径直署上自己之名。
彼时,李鸿章所处境地使其建言难以呈达至高权者,内心焦灼万分,于翘首以盼消息之际,退朝之后,旋即径直前往吕贤基宅邸。孰料,甫一踏入门槛,便遭吕贤基猛然扯住衣领,紧接着便是疾言厉色的斥责:“少荃,汝之举着实令吾深陷困境!”
咸丰帝阅览奏疏后,旋即应允,并降旨令吕贤基归乡组建团练以剿除太平军。吕贤基身为一介文士,且年事已高,未料圣上竟委以其前线统兵作战之重任。然皇命难违,吕贤基遂奏请咸丰帝,望准其携李鸿章一同奔赴安徽。
咸丰三年正月,吕贤奉令任职,至当年十月舒城沦陷身亡,其主持安徽团练事宜尚不足一载。此情形揭示出,李鸿章对吕贤之境遇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与此同时,李鸿章自身亦深受其累。当太平军兵临舒城之际,他险象环生,几近丧命。在此后的五年余,其于战场上屡遭挫败,局势严峻,前途渺茫,近乎毫无希望之光。
在彼时特定历史情境之下,李鸿章于形势所迫,长途跋涉远赴江西,以幕僚之职投身于其恩师曾国藩麾下。
从李鸿章的仕宦轨迹审视,其仕途伊始,身为七品翰林院编修,在相当长的时段内,晋升之路滞碍难行,历经数载,职位并无实质性擢升。然而,同治元年之际,李鸿章却实现了仕途的重大跃迁,骤然升任江苏巡抚。此一现象,引发诸多质疑:以李鸿章彼时高级幕友的身份,究竟缘何能够一举获任江苏巡抚之职?
从历史严谨性考量,称李鸿章由正七品编修径直擢升至正二品江苏巡抚,此表述欠妥。自咸丰三年迄咸丰十一年,虽李鸿章在实际职务上未获显著晋升,然而在虚衔方面,却有诸多增益。
李鸿章在任期间兢兢业业,殚精竭虑数载,其功绩与付出不容忽视。咸丰五年,凭借收复含山之举,朝廷特为其加授知府衔;至咸丰六年,因成功攻克巢县、和州等地,不仅获赏加按察使衔,且奉旨交予军机处记名备案,一旦有道员职位出缺,便依旨从中选拔任用。
然而,需明确的是,加衔与实职在概念上存在本质差异。在清代的官僚体系中,类似李鸿章这般的晋升情形实属罕见。自其考中进士起,至获正二品官阶,历时不过15载;若以正式进入仕途为起始点计算,仅历经12年。这无疑堪称一则颇具影响力的晋升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