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为其父做了两件“有意义”的事,成全了自己,却得罪了先祖

学典历史 2023-12-04 19:34:03

明武宗朱厚照驾崩之时,膝下无子,大明王朝瞬间失去了掌舵人;大臣便追溯到了其父明孝宗朱祐樘身上,可惜他的膝下也没有多余的儿子,嘉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扶上了皇位。

也许是朱祐杬过早离世,嘉靖坐上皇位后就想为其父做点什么,于是爆发了“大礼仪之争”。嘉靖不惜得罪先祖与朝廷大臣,在他的再三坚持下,终于为朱祐杬做了两件“有意义”的事情。

其一,入太庙

朱祐杬生前是兴献王,所以离世后按照藩王的标准下葬。打赢“大礼仪之争”后,朱祐杬虽未做过皇帝,但嘉靖依旧坚持将其父追封为“兴献帝”,庙号“睿宗”;并且陵寝升级到了帝陵的规格。

不仅如此,而且嘉靖还试图将其父移入太庙,可太庙满了,九位先帝已在其中;该怎么办呢?这可难不倒嘉靖。

嘉靖首先将朱棣的“太宗”庙号改为了“成祖”,间接坐实了朱棣的篡位之名;其次是按照血缘远近的关系,将明仁宗朱高炽移出太庙,然后再将朱祐杬移入。因为朱棣算是“开国之君”,不能随意挪动,所以就动了朱高炽,相当于否定了他“仁宣之治”的功绩。

其二,刻功绩碑

“功绩碑”的专业叫法是“神功圣德碑”。

武则天乾陵的无字碑,相信大家都知道;但明十三陵的无字碑,却很少有人听过。除了明成祖朱棣的“长陵”有功绩碑之外,其他十二陵都是无字碑,没有刻上皇帝生前的功绩。

明仁宗朱高炽驾崩后,丧葬规格比较节俭;因此从他的“献陵”开始,就取消了功绩碑,节约了人力物力,后世之君也不敢逾越,因此都没建功绩碑。嘉靖为了表彰其父的功绩,索性将之前没有功绩碑的帝陵全部都补上了;这样既不会僭越,又能为其父立功绩碑,两全其美。

后来出了意外情况,因明朝的碑文都由当朝天子所写,而且还必须同时写上皇帝以及皇后的功绩;嘉靖犹豫了。孝宗朱祐樘的张皇后与武宗朱厚照的夏皇后在“大礼仪之争”中针对过嘉靖,嘉靖恨她们,因此不想写。

嘉靖以及之前的帝陵都是无字碑,后世帝王不敢逾越,所以都立了碑,但并未刻字;也就出现了明十二陵无字碑的现象。

明世宗朱厚熜通过“大礼仪之争”夺取了君王大权,并为其父朱祐杬做了很多。但随意改“庙号”,移太庙以及立碑不刻字,无形之中损害了先祖们的既得利益;不知见到祖宗之时,嘉靖又该如何搪塞呢?

1 阅读:317

评论列表

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

2023-12-04 22:48

感觉就是逮着朱高炽捏,仁宗是比较好欺负?

用户10xxx91 回复 12-20 13:21
旧制是天子七庙,朱元璋改成九庙,满九人后就按照血源最远的迁出。原本第一位迁出的应该是太宗朱棣,第二位便是仁宗朱高炽。然而后代子孙仍然被笼罩在朱棣篡位的阴影里,所以把朱棣提到成祖的位置上,那仁宗就顺理成章成了第一次序,不存成好不好欺负的问题。

学典历史

学典历史

学习历史,品读书中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