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战争促进了艺术市场的繁荣,民族主义兴起使哥特式风格复兴

夏凤凰壹 2024-05-30 02:21:00

鲁昂,圣玛洛教堂,西侧立面,约1433—1521

18世纪中叶起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其持续时间大约为一个世纪,特点是哥特式风格的复兴。这种复兴与当时盛行的新颖独特的审美观念相关,是对古典艺术风格的反抗,也是对埃尔克拉诺和庞贝考古发掘后形成的欧洲审美的彻底反抗。民族主义的兴起对哥特式风格的复兴起了决定性作用,这种复兴表现为以新哥特式反对新古典式规范,恢复扎根于中世纪的传统风格。英国的霍勒斯·沃波尔和威廉·吉尔平最早将这种新哥特式思想付诸实践,他们对新哥特式的认识出人意料地受到了罗杰·德·彼勒的启发,彼勒在《论绘画原理》中强调了建筑物和虚构的废墟,尤其是“哥特式的废墟”的重要性,以激发观者的想象,使他们想到那是“仙女曾经居住过的地方”。1772年,歌德的《论德意志建筑艺术》出版,这部作品是对斯特拉斯堡大教堂和德意志民族的赞歌,同时也是对约翰·约阿希姆·温克尔曼所著的《古代艺术史》(德累斯顿,1764)的回应。紧随其后出现的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所引领的浪漫主义的一代。

随着对中世纪艺术的兴趣不断增加,哥特式风格的复兴也使得“艺术襁褓时期”的画家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他们开始被称为“原始”画家。拿破仑战争和各种革命浪潮促进了艺术市场的繁荣,人们对中世纪艺术的认识推动了哥特式风格的复兴,同时建立了一批博物馆,其中最早的是1793年对外开放的中央艺术博物馆,收藏有拿破仑在欧洲各地,特别是1794年在尼德兰征战期间没收充公的艺术品。弗里德里希·施勒格尔曾在此博物馆面对凡·艾克兄弟的画作《神秘的羔羊》激动不已。博伊塞雷兄弟也和他们的好友施勒格尔一样对艺术满怀热情,他们曾在科隆举办佛兰德斯和德意志原始画家的大型画展,这些画作与安特卫普的弗洛伦特·凡·艾特伯恩等其他收藏家的藏品斗艳争辉。

艺术市场的繁荣对鉴赏家们的鉴赏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古斯塔夫·弗里德里希·瓦根无疑是当时最杰出的鉴赏家,他在1822年出版了一部经典的有关凡·艾克兄弟的专著。后来,他对多幅画作的作者进行了鉴定,鉴定结果是,在这些作者中除了一些著名画家之外,不乏一些不是很有名气的画家,如让·富盖等。因此,瓦根极大地推动了人们对佛兰德斯、德意志以及法国的原始绘画的研究。另外,瓦根早年就和柏林博物馆建立联系,在他的努力下,柏林博物馆于1821年购买了爱德华·索利的珍贵藏品,其中就有彼得鲁斯·克里斯蒂的著名画作《年轻女子的肖像》。1830年,瓦根被任命为柏林博物馆理事长之后,买下了大量在当时的艺术市场能找到的杰作,并很快同约翰·大卫·帕萨凡特并驱争先。瓦根从1840年起担任法兰克福博物馆的理事长,1855年起和查尔斯·易司特雷克共同担任伦敦国家美术馆理事长。1844年,瓦根成为柏林大学第一位艺术史教授,从此开启了一个新时代: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艺术史逐渐开始了学科化进程。

在这段持续了超过一个世纪的时期中,艺术史学者们积极地寻求科学依据,从而也促进了对文献和理论的研究。这一时期的艺术史研究者一改瓦根等人的主观态度,对记载客观事实的档案进行实证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发表在专业刊物上。同时,恰逢民族主义热情高涨,各国都想展示其艺术创作的先进性和历史研究的前瞻性,而这两门学科又都受到当时政治因素的制约,因此就面临着艺术和历史领域的双重风险。莱昂·德·拉博德伯爵在1849—1852年曾整理并出版了大量有关勃艮第宫廷的文献,受时代环境的影响,他将勃艮第公国当作法国和法国文化的一部分。亚历山大·皮切特也持有同样的立场,尽管图尔奈贵为法国的“王家城市”之一,他仍将其置于比利时的框架之下。总体看来,尽管受到政治的影响,这些对于文献的大力研究仍然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15世纪艺术的认识。

民族主义运动也对艺术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影响,特别是在建筑领域,因其所用术语精准规范,有利于进行理论创新。在这一领域,人们借用当时自然科学的三段式模式(发展、成熟、衰落)对艺术风格,特别是哥特式风格的概念及其不同阶段的划分进行研究。1824年,阿尔西斯·德·科蒙在《论宗教建筑》中提议主要基于装饰元素“划分建筑类型”,后来的欧仁-埃马纽埃尔·维奥莱特勒-杜克又据此提出了更具体的结构标准。科蒙倾向于把哥特式风格称为“尖顶式风格”,并将其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其中,最后一个阶段以装饰的繁缛精美为特点,其代表作是“最为典雅夺目的教堂之一”的法国鲁昂的圣玛洛教堂。在同一时期,奥古斯特·勒普雷沃将这种装饰精美的风格称作“火焰哥特式”,而盎格鲁-撒克逊人,例如苏格兰作家亨利·大卫·英格利斯,则偏向于使用“晚期哥特式”这一中性名称,德国也使用“晚期哥特式”所对应的德语词汇“Spätgotik”,例如1846年出版的《视觉艺术辞典》中的“德国建筑”词条就使用了该词汇。

摘自《十五世纪阿尔卑斯山北部欧洲的艺术》

全球艺术史

〔意大利〕弗雷德里克·埃尔西格 著

李耀琳 译

古吴轩出版社 凤凰壹力

“全球艺术史”系列丛书引进自意大利,

是一套全新、开放且系统的世界艺术百科全书,

向读者介绍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的艺术创作。

 ★ 意大利艺术史教授弗雷德里克·埃尔西格回溯15世纪阿尔卑斯山北部欧洲的艺术发展史。

 ★ 15世纪阿尔卑斯山北部欧洲的艺术,即勃艮第公国、神圣罗马帝国(主要是日耳曼地区)以及法兰西王国的艺术。这一地理范围突出了这些在政治和历史上相联系的地区在艺术文化方面所显示出的相似之处。

 ★ 作者尝试对历史背景进行条分缕析,综合运用在研究建筑和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可能用到的所有技巧和方法,并采用艺术地理学进行分析,以彰显阿尔卑斯山以北广阔区域的相对整体性以及该区域内的国家和地区在15世纪中叶到16世纪初时各自表现出的独特性。

 ★ 本书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勃艮第宫廷文化的影响,重点分析菲利普三世(好人菲利普)统治下的光荣时代(1419—1467),以扬·凡·艾克为代表的绘画风格;第二部分则研究在大胆查理当政时期(1467—1477)和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统治时期(1477—1519),以希罗尼穆斯·博斯为代表的新艺术风格,以及勃艮第地区的艺术所发生的变化。

 ★ 书中附有63幅图片,其中随文黑白插图12幅,彩图51幅。

 ★ 作者对51幅高清彩图作品,包括绘画作品、工艺品、雕塑和建筑等,逐一进行鉴赏评析,参考了许多文献,从历史背景、艺术家名望、文化传统、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解读和分析。

 ★ 圆脊精装,纯质用纸,印刷精良,装帧精美。

作者简介

弗雷德里克·埃尔西格,瑞士日内瓦大学艺术史教授。作为北欧绘画艺术专家,他曾多次参与策划艺术展览,并出版《十五世纪的法国绘画》等多部相关著作。目前在法国研究十六世纪的绘画艺术。

译者简介

李耀琳,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意大利语专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欧洲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方向为区域国别研究,曾在意大利企业担任翻译。

内容简介

《十五世纪阿尔卑斯山北部欧洲的艺术》讲述了15世纪阿尔卑斯山北部欧洲的艺术,即勃艮第公国、神圣罗马帝国(主要是日耳曼地区)以及法兰西王国的艺术。这一地理范围突出了这些在政治和历史上相联系的地区在艺术文化方面所显示出的相似之处。作者尝试对历史背景进行条分缕析,将本书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勃艮第宫廷文化的影响,重点分析菲利普三世(好人菲利普)统治下的光荣时代(1419—1467),以扬·凡·艾克为代表的绘画风格;第二部分则研究在大胆查理当政时期(1467—1477)和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统治时期(1477—1519),以希罗尼穆斯·博斯为代表的新艺术风格,以及勃艮第地区的艺术所发生的变化。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擅自转载|

|如有版权相关问题可联系后台处理|

★ 凤凰壹力|极致阅读体验创造者 ★

0 阅读:0

夏凤凰壹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