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18年,大唐王朝建立,一年后,就有功臣被杀,他就是刘文静;这是唐高祖李渊立国以来第一次诛杀开国元勋,很不幸,他成了高祖的首个刀下冤魂。
唐国公李渊晋阳起兵反隋之时,刘文静投靠他,并为其出谋划策,屡立战功,但开国不久却因酒后胡言而被扣上“谋反”的帽子,甚至功勋卓著的秦王李世民为其求情,其父李渊都不予理睬;最终的结果依旧是刘文静以谋反之罪被处死。
因酒后胡言而被杀,大唐开国功臣刘文静到底有多冤?要想搞清楚其中原委,还得将时间线拉回到李渊晋阳起兵之时。
公元617年,天下大乱,各路英豪早已不奉隋朝正朔,纷纷拥兵割据,称王称帝。
时任隋朝晋阳县令的刘文静敏锐地洞察到天下时局的变化,他认为晋阳留守李渊志向远大,将来必成大业;于是投入其麾下,并与李世民结交,逐渐成为秦王府的亲信。
刘文静与裴寂曾是好友,而且裴寂还受到了李渊的赏识与重用;当时李世民想劝说其父反隋,刘文静恰好正有此意,于是他决定联合裴寂共同前去劝说李渊起兵。
李渊常年驻守北方边境,因抵御突厥失败而备受猜忌,加之李世民、刘文静与裴寂三人的肺腑之言,说动了优柔寡断的他;蛰伏多年之后的李渊,终于从驻地太原起兵,并一举攻占京师长安。
在晋阳起兵的整个过程当中,刘文静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不仅助李渊晋阳起兵,而且还出使突厥,带回了两千骑兵与战马上千匹,大大提升了唐军的实力。
李渊西取关中时,刘文静又率兵击败隋将屈突通和武牙郎将桑显和,解决了唐军西进长安的后顾之忧;自此,他的人生也达到了顶峰。
然而开国之后,裴寂因功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刘文静则被授予纳言之职;两人同为宰相,但裴寂在李渊心中的地位显然更高。
刘文静认为自己的功劳很大,却一直屈居于裴寂之下,心情极为不悦;在朝堂上,两人的意见经常相反,因此矛盾日益加深。
有一回,刘文静与其弟刘文起在一起喝酒;饮酒正酣之时,他口出怨言,声称定要斩杀裴寂,结果被小妾告发。
不久后,刘文静便被逮捕下狱;裴寂认为他才华出众,而此时天下尚未安定,如若轻易赦免,必将后患无穷。
在裴寂的极力怂恿之下,唐高祖李渊采纳了他的建议,杀了刘文静与刘文起,还抄没了其家产;临刑前,刘文静捶着胸脯叹息说:“鸟尽弓藏,果然不假。”
高祖竟听其言,遂杀文静、文起,仍籍没其家。文静临刑,抚膺叹曰:“高鸟逝,良弓藏,故不虚也。”——《旧唐书·刘文静传》
作为秦王府的一位得力助手,李世民曾向李渊求过情,希望看在刘文静辅佐起兵的功劳上,对他网开一面;可惜高祖执意要杀刘文静,李世民也束手无策。
太宗以文静义旗初起,先定非常之策,始告寂知。及平京城,任遇悬隔,止以文静为觖望,非敢谋反,极佑助之。——《旧唐书·刘文静传》
刘文静之死,是裴寂在公报私仇,李渊正好借宰相之手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杀刘文静,不仅仅是为了逢迎裴寂,而是李渊想起到一个“杀鸡儆猴”的作用,以此来敲打秦王李世民。
大唐建立后,长子李建成被册封为太子,而战功赫赫的次子李世民显然并不满意这种结果,于是兄弟二人水火不容,明争暗斗;李渊为了稳固江山,不得不借“刘文静事件”来打压李世民,给予他一些警告。
可以说,刘文静的死是权力斗争中的牺牲品,同时也暗含着太子与秦王之间的矛盾已到了不可调节的地步。
表面上看,唐高祖李渊是整个事件背后最大的赢家,但实则不然;刘文静之死,或许只是一个导火索,它并未打消李世民对权力的欲望,反而还激发了他更大的野心。
因为功勋卓著的刘文静都被处死了,自己也必将岌岌可危;只有不断积蓄力量,李世民才能在复杂的环境当中保存自己,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这么看来,刘文静确实死的很冤,他只不过是酒后胡言,发发牢骚而已,罪不至死,但秦王的求情,无疑是加快了他的死亡速度;一代开国元勋,就这样死在了父子之间貌合神离的权力斗争之中,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