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泰推测出红军行军路线,蒋介石很不屑:那是石达开走过的死路

飞鱼史记 2025-03-31 18:30:32

蒋介石一生很自负,他自认为政治才能绝佳、军事才能绝佳,所以时常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有道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不听则灭,蒋介石一生所走过的路就是对此的最好诠释。

不过在蒋介石早年,他虽然很不屑采纳很多谋士的意见,但唯独对杨永泰言听计从,作为蒋介石的亲信智囊,杨永泰也一度被蒋介石誉为“当代卧龙”。

只是这个“卧龙”,可无法与三国的诸葛孔明相提并论,在品性上却极具危险性,时人更习惯将其称之为“民国第一毒士”、“毒诸葛”。

杨永泰的“毒诸葛”之名,并不是空穴来风,如果不是他死得早,中国的革命事业或许将会极其艰难。

1934年,在杨永泰提出的“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毒计之下,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领导机关和红军主力被迫退出根据地突围转移,开始长征。

蒋介石为了摸清红军长征的行军路线,专门召集手下谋士进行商讨,在众说纷纭之中,杨永泰断定红军将会从金沙江入川。

蒋介石听闻之后很不屑,因为这条线路正是八十多年前,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走过的死路。

杨永泰的毒计

蒋介石为了维系独裁与反动统治,身边豢养了一大批谋士,而在这些人中,蒋介石最为信任的只有杨永泰一人。

纵观杨永泰的崛起之路,曾经辗转过多方势力,后来经过蒋介石极为器重的黄郛的推荐,得以受到蒋介石的重用。

只是杨永泰的政治目光短浅,始终认为蒋介石会笑到最后,所以他对于帮助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和围剿红军相当尽心。

在围剿红军接连的势力中,蒋介石愈来愈暴躁,甚至多次痛斥手下谋士无能,无法为他排忧解难。

杨永泰看准时机在蒋介石准备第五次反围剿时,呈上万言书,而他的主张总结起来只有12个字:

政治剿共,三分军事,七分政治。

杨永泰之所以提出这一主张,是因为他分析了蒋介石多次围剿失利的原因,也明白了红军之所以能起家,就是政治因素起了作用。

蒋介石看后大为认可,立即贯彻杨永泰的策略对红军采取新的围剿策略,而在之后短短一年的时间里,这一毒计发挥出了巨大作用,红军只得被迫进行长征。

石达开走过的死路

蒋介石随着围剿的节节胜利,对杨永泰更加言听计从,一举成为了蒋介石眼前的红人,江湖人送外号:帐前军师。

1934年年底,中央红军主力长征进入西南,蒋介石派大军尾随,希望能将红军主力一网打尽。

只是红军行军路线飘忽不定,再加上蒋介石对毛主席的军事指挥才能十分忌惮,一时间根本无法推测出红军入川的路线。

杨永泰向蒋介石进言,红军最可能的行军路线便是从金沙江入川,然后从大渡河渡河。

蒋介石听后极为不屑,因为他极为佩服毛主席的才能,认为无论如何红军都不可能走石达开全军覆没的死路。

时间回到1856年,太平天国内讧,在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相继被杀后,翼王石达开也受到了天王洪秀全的猜忌。

石达开非常愤慨带着20万太平军出走,准备在四川割据,只是由于太平军士气低落,长久奔波士兵已无斗志,被清军追赶围剿损失惨重。

红军行军的出其不意

1863年,石达开率领残余仅剩的四万大军强渡金沙江然后入川,只是大渡河地势险要,一时间根本无法快速渡河。

石达开重金贿赂一族土司王应元,得到了帮助其渡河的许诺,可王应元首鼠两端,转身又把石达开即将渡河的消息传递给了四川总督骆秉章。

在骆秉章调兵集结的同时,王应元暗中将附近村民、船只全部转移,等到石达开发现之时已经为时已晚,太平军已成清军的瓮中之鳖,就此,全军覆没,石达开也被凌迟。

有这一前车之鉴,蒋介石自然认为红军根本不会选择这条死路,所以根本没有重视杨永泰的推断。

后来蒋介石对没有听从杨永泰的建议大为懊悔,因为红军不仅就是走得这条死路,而且把这条路给走活了,红军主力渡过大渡河后,就此逃出生天。

直到此时蒋介石才明白,毛主席不是石达开,而红军更不是太平军,石达开过不去的大渡河,又怎么能拦得住拥有着钢铁意志的红军?

所以蒋介石的刚愎自用也注定了他日后的失败,而在这件事之后,他对杨永泰更加赏识,认为总有一天在杨永泰的谋划下他会取得胜利。

只是他却没有想到,在两年之后,杨永泰便在国民党内派系斗争中被刺杀,他唯有仰天长叹……

参考资料:《赤都风云》、《蒋介石传》等。

(图网,侵删)

0 阅读:15
飞鱼史记

飞鱼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