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商人来华,家眷偷着上岸,乾隆皇帝极为关注并批示

东坡先生pro 2022-04-30 10:37:36

1750年,也就是乾隆十五年,一艘600吨的大型帆船“海马号”来到广州海域,并逆珠江上溯,很快就要驶入内河。

稽查人员坐不住了,很快将这一情报报告给地方政府:

船名“海马号”,一等船,货主及家眷共四人,医师和牧师五人,船工厨子下人一百零五人,火炮三十门,炮弹六百个。

当然,医师、牧师、厨子什么的都不重要的。这船是货主是荷兰商人洛连自己的,从荷兰阿姆斯特丹港口起锚出发,绕过好望角,船上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货物,装备的也仅是防护的火炮。

重要的是,船上有3个家眷,包括洛连的妻子詹妮,以及他们的两个女儿。

什么,船上有三个女的?广州政府官员立刻紧张了。清政府早有规定,禁止“番妇”入关或严禁“番妇来华”。

洛连的妻子是什么?那就是“番妇”啊。

很快,广州关长、行首出面找到担保商人,并联系到兰商馆秘书约翰,商量应对方案。

根据方案部署,清兵在黄埔港严阵以待,以防不测发生。同时,当“海马号”靠近码头时,约翰和担保人则划了一条小船过来,郑重告知洛连,女眷不准上岸的规定。

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洛连听到这话还是急了,我的妻子和女儿在风浪中漂泊10个多月了,她们很想上岸。

担保人见他们比较可怜,便说回去请示再定。但是,洛连已经等不及了。当天夜里,洛连就强行带着妻子女儿冒雨登岸,并将她们安置在外商聚居的十三行中。

第二天,洛连带妻女到广州、夜宿十三行的消息就传开了,并在广州和其他国家的商人中引起了轰动。为了平息舆论,也为了对上有个交待,广州方面令洛连将家眷带到澳门居住。

洛连事件,这才告一段落。但在清廷内部,这件事并没有结束。等到处理结果上报清廷时,乾隆皇帝直接下了一个明确的批示:

嗣后有夷船到澳,先令委员查明有无妇女在船,有则立将妇女先行就澳寓居,方准船只入口;若藏匿不遵,即报明押令该夷船另往他处贸易,不许进口。

经过乾隆一批示,原本的规定立刻上升为法律。外国商船来华必须先在澳接受全面检查,只要发现船上有女性的,一律下船留在澳门。在随后几十年里,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地方都严苛遵守着这项法令。

清政府为何惧怕西方女人来华呢?

原因不难理解。“番妇”举止随便,穿着暴露,如在广州长期居住,难免会扩大与华夷接触范围,一些“不轨”之举也就无法控制了。

当然,更为现实的考虑是,如果“番妇”来华,则定居的可能性就会增加,这与清政府限制通商的精神相违背。

正是由于上述认识,清政府尤其是士大夫阶层将“番妇”看成比枪炮还要可怕的存在。

要知道,清朝虽然开关对外贸易,但只留下广州一个口岸,而且对外国商船的活动极为注意,对逗留国内的外国人也防范极严。

从时代背景看,洛连事件是可以理解的;但在今天看来,洛连事件以及背后的规定就比较可笑了。

关注“史趣”,我们一起畅聊更多有趣、有料的历史故事。

0 阅读:26

东坡先生pro

简介:文史江湖,快意恩仇,共饮一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