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从问世就被各种魔改,87版将魔改集于大成

卓言卓语讲红楼 2024-01-22 10:26:07

《红楼梦》自从刊行于世,就在社会上掀起热潮。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无人不知。以至于:开谈不言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清朝很多人根据原著进行再创作,有点评类、笔记类、续书类、外传类等等。

改编成戏曲搬上舞台,也风靡一时。据统计,清朝的红楼梦戏曲至少有21种之多!

它们的作者分别是谁?什么内容呢?本文来做个科普。

01 孔昭虔《葬花》一折, 上演于嘉庆元年(1796)

孔昭虔,字元敬,生于清乾隆年间,山东曲阜人,据说是孔子七十一代孙。

嘉庆六年举进士,任翰林院编修,改庶吉士。后来历任多省的粮道及布政使。

《葬花》为昆曲剧本,仅一折,由孔昭虔编撰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是首个将原著搬上戏曲舞台的剧本。

此时,刻本《红楼梦》才刚出现第二年。足见其改编速度之快,也足见《红楼梦》的影响力。

可以说,红楼戏曲的发展与小说的流传几乎是同步的,此后各种戏本相继出现。

该戏本于嘉庆元年上演,内容就是小说里“黛玉葬花”的情节。

既然是单独章节,必然充分渲染悲情主义的色彩。

剧中写黛玉父母早逝,投奔外婆,进住大观园。平素虽有众姐妹相聚玩乐,而闲暇时却深感孤寂,自叹薄命。每当暮春时节,倍感孤苦忧郁。她独自来到园中,见纷纷落花,或随流水或落尘埃,甚为痛惜。

也难怪后来“哭哭啼啼”成了黛玉的代名词。

实际上原著里黛玉笑得时候更多,经常逗笑全场。对比古代多数女性,她是极其风趣幽默的一个。

黛玉葬花其实有前因后果。当时外有元春施压,内有宝钗作祟,逼婚宝玉、排挤黛玉的势头甚猛。

袭人原本和黛玉同住一屋、共同长大,曾经是黛玉信赖的“姐姐”,此时却完全变了样子,投靠了宝钗。各种诋毁黛玉,动不动就拉走宝玉。

那种被深深孤立的痛,才是葬花的起因。

这明明是爱情和生存的殊死搏斗,但在戏曲里却成了无事悲伤。

虽然剧本有局限,但孔昭虔毕竟是从悲剧美学的角度刻画黛玉,比后来任意篡改的编剧者还好很多。

02 仲振奎 《红楼梦传奇》32出 嘉庆四年(1799)

仲振奎,字春龙,清代戏曲作家。生于乾隆年间,江苏泰州人。监生,以游幕为生。

仲振奎编剧的昆曲《红楼梦传奇》,全剧共五十六折,于嘉庆四年首演于扬州。

该剧提炼了悲金悼玉的主线,保留了原著笔下丰富的人情世态、生活细节,是一部宏大的戏剧。

仲振奎在《自序》中言及他读红楼梦的感受:

【哀宝玉之痴心,伤黛玉、晴雯之薄命,恶宝钗、袭人之阴险。】

可见,他比较厌恶宝钗袭人之流。剧本里投射了强烈的善恶评判,袭人的行当是“丑”,宝钗钓金龟婿的心思也被刻画出来。

原著语言虽然隐晦,但这些都是事实,也是清朝大部分人的共识。

该剧在清代昆坛百年场上搬演最多,深受民众欢迎,被称为“红楼第一戏”。

后代的越剧、民国的电影,很多都曾受到该剧影响。

现代红迷或许不敢相信:在87版电视上映之前,宝钗和袭人都是反派!妥妥的大反派。

是87版给她们变了脸,洗了白,成了万民爱戴的富贵花、男人心目里的贤妻良母。

遗憾的是,随着昆剧的逐渐衰落,该剧逐渐被人们遗忘,如今仅存词谱古本。人们只把它当作非遗产品来看待,却无人再把它搬上舞台。

03 万荣恩《潇湘怨传奇》36出 嘉庆八年(1803)

万荣恩,字玉卿,江宁(今江苏南京)人。生卒年不详,曾为诸生,善画善文。

万荣恩的《潇湘怨》采取集萃式的编创策略,以直接袭用或集句形式摘引了原著韵文、前代诗词、俗谚、佛偈等逾100句(首),还袭用了前代小令、套曲42支。

简单说就是"就近抄袭",尽量摘引前代剧作中相似剧情的韵文。

内容上他也少有改动,被视为最忠实于原著的戏本。此处说的原著,是120回程高本。

高鹗的续书,被当时多数文人嗤之以鼻。因此在结局处理上,戏曲多摒弃高鹗那一套。

多数戏本是宝玉痛哭而梦觉出走,也就是以黛玉去世、宝黛感情终结为结束。

还有一类是全新改编,将结局改为宝黛圆满。

其中还包括一种分支,是将晴雯写成死而复生,成为宝玉的侍妾。

这些结局尽管方向各异,尽管离曹公本意有距离,但起码都坚定的视黛玉为核心,视木石前盟为骨架。而不是以金玉良缘为目标。

只有万荣恩的《潇湘怨传奇》,在宝玉泪奠后,还继续有抄家、应试等事,跟高鹗续书基本一致。

如此忠于原著,有点愚忠的味道。宝玉应试、兰桂齐芳这些情节实在扯得没边,也实在没有说服性。

因而该剧不太受欢迎,以至于连万荣恩的生平都无人记录。

04 吴兰徵《绛蘅秋》28出 嘉庆十一年(1806)

吴兰徵,字银燕,号梦湘,婺源县人。清代女诗人,戏曲作家。

嘉庆元年(1805)她撰《绛蘅秋》传奇,原拟48折,只做了35折,没有完成便逝世了。剧本编入《红楼梦戏曲集》。

《绛蘅秋》是唯一一部女性创作的红楼戏,内容与众不同。吴兰徵对很多角色进行了再创作,戏本里有很多原著没有的情节。

吴兰徵本人是个孝女。她订婚时母亲病逝,父妾所生幼弟尚在襁褓之中,她因哀父怜弟而推迟婚期,坚持为母守丧满三年,孝行闻名乡里。于归之后,孝养舅姑、教子夫、睦族周贫,名声甚好。

她将自我投射到角色中,着力刻画很多女性孝顺、守礼、无辜的一面。

比如对金钏,消减了她天真散漫的一面,强化其品行刚烈,并增加了她对宝玉难舍的情谊。

与此同时,她将自己贤妻良母的形象投射给薛宝钗。她认为宝钗是“也自多情却未痴”。

吴兰徵对钗黛都给予认同和哀叹,这从剧本《绛蘅秋》的命名就能看出。

现代社会流行审美式读红楼、宗教式读红楼。何意?对书中任何女性,都要怀着赞美、敬爱。谁若对她们分善恶、识对错,那就是亵渎红楼梦,就是品味太低。

这种潮流,最早的鼻祖很可能就是吴兰徵。

观察吴兰徵的人生,不难看出她深受封建道德束缚。越是如此越满心委屈、遍体压抑。她为每个女性辩解就不足为奇了。

可惜她不懂,如果曹公是她这样的经历、这样的视角,绝不可能成就一部旷世名著。

05 石韫玉《红楼梦》10出 嘉庆二十四年(1819)

石韫玉,字执如,生于乾隆年间,江苏吴县人。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清高宗八旬万寿恩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湖南学政,卒于道光年间。

或许你以为,费心费力去编撰红楼梦作品的人,肯定都热爱红楼梦吧。

还真不一定。乾隆、嘉庆朝时,颇有些知识分子以自虐自残为能事,专门糟蹋破坏红楼梦。程高本粗暴篡改在前,石韫玉无脑意淫在后。

所谓恩科状元,就是皇帝家有喜事时,由皇帝额外单独开考钦点的状元。

晚年的乾隆帝多么昏庸自负,多喜欢听奉承话,不用多解释。而石韫玉在特殊节点成为状元,意味着什么?

他自称擅长"辟邪说、扶名教自任",其实就是典型的封建卫道士呗!这样一个人盯上红楼梦能有什么好事?

莫金勇先生说得好:"无非是立意要做翻案故事"。

他的剧本竟然别开生面,把宝黛钗婚恋纠葛,写成了十出喜剧!

先是让贾元春为"二宝"指婚,然后让林黛玉亲自说服不从命的宝玉。最后黛玉一病殇逝,悟道升仙。真是各得其所,皆大欢喜!

且听"深明大义"的黛玉如何开导宝玉的:

(白):"且说世间女子,未必有好似宝姐姐的,就算有这个人,可知和你不是姻缘了。"

【前腔·换头】婚姻事,天生在,不由人私意安排,那里有氤氲使者相担代。就算你心儿里,心儿里,别有个人儿在,但无缘好事终乖。

(白:况且你说那个人好,你自然该待他好才是。伱如今这般举动,教人无事看成有事,不是爱他,竟是害他了。)

他佳人命该,佳人命该,你不避嫌疑,不避嫌疑,依瓜傍李,葬送裙钗。

宝玉闻言,回心转意。"一番情话后,肠断别离歌"。

黛玉此后一病难起,一步芳心一寸灰。重阳秋夜月色清寒,一阵西风,宝玉娶亲的音乐阵阵传来。黛玉问之,紫鹃撒谎说秋蝉夜鸣。黛玉吩咐紫鹃将诗稿诗帕焚毁,断不可留世。

“怎么宝玉竟忍得看也不来一看?”,“可知不是冤家不聚头了”。托付紫鹃死后定要把自己送回扬州,安葬祖坟。

最后,黛玉魂归太虚真境,化为仙姑,掌管人间情事。

我去!这是一堆什么东西啊?!!

被压迫者面对压迫时,连一丝愤慨都没有。不但认命,拱手让出一切,还要告诉世人:这才是最明智、最高尚的选择。

一边劝宝玉接受宝钗,一边抱怨宝玉不来看望自己,这.......

曹公笔下那个世事洞明、绝世聪敏、但求我心的姑娘,到了石韫玉笔下竟然比乞丐还卑微,比傻子还脑残!

真是赤裸裸的奴化教育、蠢化教育!

莫金勇先生说他"把原书中的矛盾消弭得无影无踪"。

你看,任何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都知道:红楼梦里存在着尖锐的黛钗之争,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是不可调和的。

这对矛盾,根本不是单纯的婚恋问题,它影射的是阶级矛盾、文化矛盾、社会矛盾。

想消弭或者弱化这矛盾的人,必然另有企图。换句话说,就是泯灭良知,指鹿为马。

在这个领域里,堂堂状元石韫玉,竟然比程高本更甚。程高本尚且还有悲剧冲突,石本竟然成了你好我好大家好。

我怀疑他若活在现代,敢把黛玉和宝钗写成同性恋。

06 小结

除以上版本之外,清朝的红楼戏还有不少:

朱凤森《十二钗传奇》21出 嘉庆十八年(1813)

吴镐《红楼梦散套》16出 嘉庆二十年(1815)

陈钟麟《红楼梦传奇》81出 道光十五年(1835)

许鸿磬《三钗梦北曲》4折 道光二十六年(1846)

周宜《红楼佳话》 年代不详

这些戏本,各有各的立场,各有各的改编,分为几个派系。

其中有些戏本,纯属魔改,目的是要推翻原著的三观。但普罗大众没有分辨能力,随着戏曲的传播,很多错误被固化,并且世代相传。

比如说【元春赐婚】,此情节原著没有,连高鹗续书也没有。可是偏偏很多人觉得有这么回事。

钗粉说:这是金玉良缘最合理的解释,只能这样,肯定是这样。

黛粉则担心:就算贾母万千呵护黛玉,万一元春一纸诏书赐婚怎么办啊?

这现象怎么来的呢?

就是石韫玉造的啊!自从他开了头,但凡想洗白宝钗的都会沿用。搞着搞着,印象就建立了。

但凡有一点点历史常识,都知道赐婚有多荒谬。

你不要以为石韫玉自己不知道。他知道,太知道了,但正是荒谬才能显示忠心,显示自己跪舔权力的态度。

然而87版就采用了,元春赐婚叠加调包计。钢针大棒一起上,总有一款能说通,势必要把薛宝钗撇干净。

现代观众以为87版无比严谨、无比精良。殊不知他采用的很多桥段,追溯历史,源自清朝的走狗文人,都是别有用心的魔改。

在清朝时他们就被骂成狗,遭到正义文人的谴责。过了一百多年,反而成了香饽饽。

87版的功劳还不止于此。把湘云搞成船妓,把凤姐拖死在雪地,让袭人过上小康日子.......这些臭名昭著的魔改,都被87版彻底国定下来,彻底合法化了。

从这个角度说,87版简直是魔改之集大成者。

至于元春赐婚有何荒谬,卓语将在下文里详解。

【相关链接】

0 阅读:84

卓言卓语讲红楼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