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生和监生到底如何区分,在入仕选官上又有哪些显著差别?
前几日写了一篇关于进士、举贡的文章,有不少粉丝朋友评论,对清代的官员出身问题尚不十分清楚,尤其对正途出身的举、贡、监的选
梦里花落懂秋意的文章
前几日写了一篇关于进士、举贡的文章,有不少粉丝朋友评论,对清代的官员出身问题尚不十分清楚,尤其对正途出身的举、贡、监的选
根据《清高宗实录》的记载,乾隆皇帝去世时,国库存银有6939万两,家底十分丰厚。但这还仅是国库存银,内务府广储司的账上还
清开国八大军功铁帽子王中,克勤郡王和顺承郡王的地位,自然是比不过六位和硕亲王的。但是两个郡王之间,其实也有不小的差距,不
有一位广东的读者后台私信,说他祖上曾在光绪时期捐了一个举人,后来做了知府,让御史帮忙查一下具体的资料。人倒是查到了,可与
御史闲暇之时喜欢翻看文章评论,有时也会从读者评论中获取创作灵感。比如1月5日发布了左宗棠有没有获得过进士出身?从三个方面
清代皇子爵位有的一步到顶直接封亲王,次一点的封郡王、贝勒,但也有很多皇子只是镇国公、辅国公。那么皇子分封究竟是按照什么标
科举时代,读书人能考中秀才算是百里挑一,考中举人则是天赋异禀,考中进士那是祖坟冒青烟,若是被点为状元就只能说是文曲星显灵
和硕亲王是清代宗室最高爵位,再往上就是皇帝了,但是从封号来看,和硕亲王显然又不是最高的。因为在清初时期,还有四个人获得过
朱元璋建国大明后,在全国设立了大量的卫所,其中北方卫所防御蒙古,而南方卫所则主要承担防倭、治安和漕运等任务。洪、永时期,
一个家族二百余年时间中,出了24个进士、57个举人,外加贡监生、生员483人,总计功名为554人。而这554人中又有25
清代文职京官系统中,四品(含从四品)是一道公认的门槛,一旦突破就有可能位列九卿,若是过不去这道坎,那么熬到退休大概率还是
清代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总得来说是富有成效的,在蒙古实行八旗驻防与盟旗制,在新疆实行伯克制,在西藏实行政教合一制,这些
清代的官职包含职、衔、差、爵等众多名目,因此大臣官员在书写职务名称的时候,就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办法。尤其是在官方正规文书中
康熙三十六年丁丑科殿试结束后,阅卷官将前十名考卷呈康熙钦点名次,当康熙读到第七份考卷后,发现考生的名字很熟悉,于是将他从
丈夫当了巡抚,妻子一脸鄙视说巡抚不过是个“粗官”,还说尽给本家、娘家丢人现眼?故事可不是御史编的,在很多清人笔记如《郎潜
前几日写了一篇都是亲王为何会有高下之分?实际上,清代的亲王可以分为四个档次文章,阅读量比较高,看来读者对清代的王爷还是很
按照明代的官制,京官系统中每三年要进行一次考选,各部主事有望成为御史或给事中,在官场上被视为升官。有疑问的是:主事是正六
与明代相比,清代的中央官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大臣“兼管制”,以王大臣兼管部院事务十分常见,如王大臣兼管銮仪卫事、以尚书兼管
清代文科共开了112次,取中进士约2.7万人。据统计,中进士的平均年龄为32岁,其中年龄最小是直隶静海人励万宗,他17岁
慈禧太后赐左宗棠进士的说法,近年来被很多人提及,且见诸于众多的科普读物中。至于各大自媒体平台历史领域的作者,也几乎将此种
热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