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时代在变迁,人类在进步,但也不得不说,今日之俄乌冲突与1853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仍然有颇多相似之处,唯一的悬念是俄罗斯能否避免170年前那场战争的结局。
一,导火索都是“两座城”
尽管1853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有诸多历史背景和原因,但毋庸置疑,战争爆发的直接导火索则是沙皇俄国出兵占领了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这两个多瑙河公国。
沙俄出兵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这两个多瑙河公国后,奥斯曼土耳其随之对俄宣战,第九次俄土战争爆发。紧接着,大英帝国、法兰西帝国和撒丁王国也先后对沙俄宣战并加入了战团。基于第九次俄土战争的实质是对黑海控制权的争夺,且主战场是在克里米亚半岛,所以被称之为克里米亚战争。
2022年2月21日,在深夜召开的俄联邦安全会议上,普京宣布承认乌克兰顿巴斯地区的顿涅兹克和卢甘斯克两个“人民共和国”的独立地位,并下令俄罗斯军队保护这两个“共和国”。
2022年2月24日凌晨,俄罗斯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拉开序幕,俄乌冲突爆发。随后,英美等西方国家迅速形成了支持乌克兰的阵营。并向乌克兰提供了武器、经济、技术、情报信息、政治和道义等方方面面的援助和支持。尽管美西方阵营并未对俄公开宣战,但已无异于参战,故被俄罗斯称之为“混合战争”。
二,俄罗斯同样都是在“孤独作战”
在1853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奥斯曼土耳其一方的盟友有英国、法国和撒丁王国。而俄罗斯则是“独自作战”。
其实,在克里米亚战争前,俄罗斯也有自己的军事同盟体系——俄罗斯、奥地利和普鲁士组成的“神圣同盟”。实际上,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军事同盟,俄罗斯才有了开战的底气。
然而,在开战后,俄罗斯却发现自己成了“孤家寡人”。因为,在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后,普鲁士宣布保持中立。而奥地利则向俄罗斯发出了要求其撤出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的最后通牒,无异于“背后插刀”。
在2022年的这场俄乌冲突爆发前,俄罗斯也有一个军事同盟——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在集安组织这个同盟体系中共有6个成员国,分别是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亚美尼亚。然而,开战后,却形成了俄罗斯支持者“寡”的局面。
对于这场俄乌冲突的立场,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亚美尼亚这四国保持“中立”,但却不承认卢甘斯克和顿涅茨克的独立地位,不支持卢甘斯克等四地的“公投入俄”。
白俄罗斯可以说是俄罗斯的最铁杆盟友。因为,白俄罗斯不仅是集安组织成员,而且正在与俄罗斯深化“俄白一体化”进程。最主要的是,白俄罗斯给俄罗斯的特别军事行动提供了军事基地和开放了边境,使得俄军可以在冲突爆发之初迅速抵达基辅城下。
尽管从某种程度来说,白俄罗斯已经无异于间接参战,但至今,白俄罗斯仍然以种种“借口”拒绝直接加入战团。而且,老谋深算的卢卡申科还时不时的会谈论白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历史渊源,流露出不愿看到基辅罗斯兄弟“自相残杀”的情感。显而易见,不到万不得已之时,白俄罗斯不会对乌克兰宣战。
伊朗与俄罗斯是战略伙伴,但却并非军事同盟关系。所以,一直以来,伊朗都在强调对这场俄乌冲突保持“中立”。对于西方炒作的伊朗援助俄罗斯无人机事件,伊朗强调那是冲突爆发前的“交易”。而对于伊朗与俄罗斯在弹道导弹、先进战机及核技术等方面深度合作的传言,伊朗一直矢口否认。
日前,伊朗境内的军事基地再次遭到无人机的袭击。蹊跷的是,在遭遇袭击后,伊朗不仅没有报复举动,而且再次重申了对俄乌冲突的“中立”立场,又一次否认了与俄罗斯在弹道导弹、战斗机及核技术层面的深度合作。
基本上可以断言,在西方的打压下,为了避免被美以进行毁灭性打击,伊朗与俄罗斯在军事领域的深度合作会更加谨慎,直接加入战团的可能性并不大。
综上所述,尽管昔日的克里米亚战争与今日之俄乌冲突间隔了170年时间,尽管背景不同,尽管已经物是人非,但从军事同盟这个角度来说,俄罗斯人依然是在“孤独作战”。
三,尽管时代背景不同,但性质类似
在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前,地跨欧亚两大洲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已经衰落,不断扩张的俄罗斯帝国已在黑海、地中海及近东地区对英法这两个老牌殖民帝国构成直接威胁。因此,克里米亚战争具有以下四个层面的性质:(一)领土的争夺。(二)对黑海和近东地区控制权的争夺。(三)遏制俄罗斯的扩张。(四)英法两国维持其国际地位的需要。
毋庸置疑,正在进行中的这场俄乌冲突与领土有关。因为,顿巴斯冲突问题已经持续了八年之久,且俄罗斯此次特别军事行动的目标之一就有“解放顿巴斯”。而俄罗斯之所以将赫尔松和扎波罗热两地也纳入“俄联邦领土”,显而易见是为了确保克里米亚的安全。而牢固地控制了克里米亚半岛,也就等于在黑海地区拥有了绝对控制权。
从欧洲大陆方向来说,如果俄罗斯在乌克兰如愿以偿,距离欧洲大陆将更进一步,对欧洲事务的影响力将会大大提高。德法这两个欧洲大国的地位也难免会受到影响。所以,在犹豫一段时间后,德法最终还是下定了支持乌克兰的决心。
在当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时,也是基于遏制俄罗斯的原因,普鲁士和奥地利选择了临阵“抛弃”俄罗斯。而法国选择了“拱火”,英国决定亲自出马。现如今,西方阵营依然是这种模式,只是“拱火者”(先锋)和“主帅”换了人而已。
四,在这两场战争中,西方阵营的“模式”大同小异
在1853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法国充当了西方阵营的“先锋”,同时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拱火者”。原因就在于,拿破仑三世提前埋下了“圣城耶路撒冷”控制权这个“伏笔”。此外,也是法国在私下里鼓动已经衰落的奥斯曼土耳其“应战”,并成功说服了英国参战。
法国之所以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充当了“拱火者”和西方阵营“先锋”的角色,有两个目的。一是瓦解针对法国的“神圣同盟”,以使拿破仑战争后被限制的法国能够再度崛起。二是遏制俄罗斯的扩张,维护其在近东地区的利益。
英国之所以站在奥斯曼土耳其一边并主导了那场克里米亚战争,是因为俄罗斯的扩张可能会导致欧洲大陆的地缘政治失衡,进而可能会危及英国的“世界老大”地位。所以,英国充当了克里米亚战争中西方阵营的主帅。
历史经常会呈现出惊人的“巧合”。在目前的这场俄乌冲突中,西方阵营的组成模式可以说与克里米亚战争时大同小异。比如,也有“先锋”和“主帅”的分工。只不过多了个美国,以及英国的位置“调换”了而已。
这场俄乌冲突爆发后,英国的所作所为无疑起到了“引领”作用。比如,在西方大国中,作为英国首相的约翰逊第一个访问了基辅;在西方阵营对乌克兰的援助达成共识前,是英国率先向乌克兰提供了武器。
当德法两国因为经济利益而对援助乌克兰和制裁俄罗斯出现犹豫时,是英国直截了当地表示,不管局势如何变化,即便是西欧国家退缩,英国也会率领波兰、捷克等东欧国家全力支持乌克兰。
而日前,当德国对援助乌克兰坦克的问题犹豫不决并与美国扯皮之时,又是英国率先向乌克兰援助了“挑战者-2”主战坦克,等于是堵住了德国和美国的退路。结果就是德国和美国几乎同时宣布,将分别援助乌克兰“豹”式和M1主战坦克。
显而易见,在这场俄乌冲突中,由于实力的原因,英国已经将克里米亚战争时的“主帅”位置让给了现如今的“世界老大”美国,而自己很自觉地充当了西方阵营中的先锋。至于美国,基于欧洲地缘政治及维护世界霸权的需要,自然也是“责无旁贷”。
五,西方阵营皆占有技术层面的优势
在克里米亚战争前,英法两国的海军和武器系统都已完成新一轮“升级”。所以,在战争中,英法两军占有技术层面的优势,这也是俄罗斯战败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现如今,从近一年来乌克兰战场的态势及过程来看,在常规武器的性能和战场感知力层面,俄罗斯已经与西方阵营有了“代差”。
从俄罗斯对西方国家援助乌克兰“豹”式坦克、“爱国者”导弹防御系统“耿耿于怀”,以及“海马斯”这款中型武器就令俄罗斯在战场上备受折磨便足以说明,西方阵营仍然在技术层面占据着绝对优势。
尽管俄罗斯拥有“杀手锏”——核武器,然而,作为战略威慑力量的核武器只能确保俄罗斯没有国家的生死存亡之忧,但却并不能决定这场战争的胜负。因为,一旦使用核武器,便与输赢无关了。而不使用核武器,俄罗斯实难赢得这场冲突。
六,俄罗斯能够避免克里米亚战争那样的结局吗?
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后,俄罗斯失去了此前所占领的土耳其部分领土,将巴尔干半岛上一些小公国的宗主权还给了奥斯曼土耳其,放弃了在奥斯曼土耳其境内的东正教保护权,黑海被“中立化”,此外,沙皇尼古拉一世也因为这场战争的失利而“羞愧自杀”。
那场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罗斯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影响。比如,在不得不加强军备的情况下,俄罗斯的经济和民生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进而在技术层面被西方拉开了更大的距离。俄罗斯向欧洲大陆方向的扩张被遏制,不得不转而“向东看”。此外,俄罗斯还因为担心被英国抢夺,将阿拉斯加卖给了美国,导致“视土如命”的俄罗斯人至今仍然耿耿于怀。
以目前这场俄乌冲突而论,支持乌克兰的西方阵营规模显然比当年支持土耳其的阵营规模更加庞大,实力也更加雄厚。而由于时代的变迁,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基于政治和道义层面的考量,即便是这场冲突形成消耗战,俄罗斯“孤军奋战”仍然会是大概率事件。所以,俄罗斯依靠常规军力赢得这场“混合战争”的可能微乎其微。
从俄罗斯最近一段时间屡屡强调“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等体系的重要性来看,俄罗斯似乎也作出了难以在这场冲突中取胜的判断。而强调这些组织的重要性,显然有准备在战略上“向东看”的意味。因为,从历史上看,一旦向西“此路不通”后,俄罗斯往往会转向东方,待从东方汲取力量并重新强大后,便会再次向西“回头”。毋庸置疑,俄罗斯人始终认为,他们的“根”在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