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调侃,上岸第一剑,先斩意中人,或者升官发财换老婆,意思都是取得了一些成就,身份地位甚至阶层都不一样了,另一半配不上自己了,得换人。
这种事情不少见,每一次被爆出来当事人都会遭受舆论指责,名气越大跌得越惨。有些人甚至直接遭遇事业滑铁卢,从此一蹶不振。

但是如果说,大名鼎鼎的孔圣人也干过这种事情呢?
孔子出身落魄贵族,父亲叔梁纥只是一名武士。叔梁纥非常想要一个儿子 ,但是妻子一连生了九个女儿。为了能有传宗接代的人,叔梁纥开始纳妾。
有个小妾终于生出一个儿子,但这个孩子腿脚不好,叔梁纥不满意,还想纳妾。这时他都66岁了,新小妾不到20,年龄差太大,在一起会被嘲笑,所以这俩人无媒苟合,这才有了孔子。

这时叔梁纥都快七十了,古人本来寿命就短,孔子三岁丧父,只能跟着母亲生活。叔梁纥的原配还看不上他们,没办法,孔子就跟着母亲四处流浪,童年特别凄惨。
但是孔子自己努力,十几岁时颇有才名。19岁结婚了,妻子是18岁的宋国女子亓官氏。再过一年,孔子20岁的时候,亓官氏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就是孔鲤,字伯鱼。
这时孔子的身份是没落贵族家庭里的私生子,还没有父亲撑腰,一切全靠自己。虽然结婚生子了,但并没有工作,也就意味着没有收入。说实话,这样的条件,实在算不上好。

换句话说,亓官氏当年嫁给孔子的时候,孔子无论是身份地位还是经济条件,都不咋地。
长相应该还挺奇特的,因为孔子之所以叫孔丘,一是她母亲曾经对着小山丘求子,二是孔子出生时头顶凹陷,看起来像小山丘。《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
去掉滤镜,咱们心平气和想一想,孔子结婚的时候就是个长相奇怪、没有工作、身份也拿不出手的青年,条件很一般。亓官氏嫁给他,按照门当户对的想法,这个女孩各方面应该也比较一般。

那时候,孔子和亓官氏是匹配的。
后来,孔子二十多岁有妻有子后发现不能再这么过下去了,家里要揭不开锅了,我得出去工作,身为男人养家是责任。
孔子出去找工作,可是没钱没人没关系,只能找到一些管理仓库或者管理牲畜的活,事多钱少没尊严。孔子干了大约十年,然后辞职创业,开办私立学校。

经过一系列激烈竞争,孔子的学校站稳了脚跟。名气越来越大,学生越来越多,每个学生都要交十条干肉当学费,累计起来是一大笔钱。所以这个时候,孔子应该很有钱了。
好日子还在后面,孔子51岁走上仕途,后来还当上了副宰相,变成了有钱有权的风云人物。虽然没当多久就被排挤被迫周游列国,但名气早就打出去了,也不是一般人。

总结一下,孔子三十岁以前日子比较苦,开办私立学校后经济条件马上得到改善,后来在仕途上也颇有成就,即便被排挤,也是成功人士。
孔子离婚时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中年,一种是55岁周游列国前。
如果是中年,就是私立学校如火如荼的时候。亓官氏,陪着孔子从一穷二白走到如今,财源滚滚,受人尊重,肯定是不想离婚的。而他们离婚了,应该是孔子休妻。

如果是55岁周游列国前离婚,很大可能也是孔子休妻。因为那时候孔子虽然狼狈,但名气很大,数千弟子随从,远远不到劳燕分飞的地步。俩人还是老夫老妻,有共同的孩子,女方提离婚的可能性太小了。
目前能找到的所有资料也都说,是孔子休妻,理由是“口多言”。喋喋不休,废话连篇,俩人没有共同语言。

这实在不是啥大问题,即便是对女子极其不公平的七出,“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有这七种之一才能休妻,口舌是指搬弄是非,和口多言是两回事。
所以,孔子就是发达了,看不上曾经的糟糠妻。
《礼记·檀弓》还记载,亓官氏去世后孔鲤很伤心,有一天想起母亲就哭了。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孔子不允洗,说你母亲都死一年了,守丧期过了,不准哭。

儒家守丧都是三年,可是孔子认为都休妻了,守丧一年就可以。这件事表明孔子对亓官氏没啥好感。
讽刺的是,宋真宗追封亓官氏为“郓国夫人”,元朝加封她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夫人” ,明朝孔子改称“至圣先师”,亓官氏就被称为“至圣先师夫人”。
即便孔子不喜欢,但圣人的家庭必须和和美美,所以你们俩还是在一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