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钱,借生活用品,都很常见。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只要按时还上就行了。但是借兵,这个怎么借?借车还有耗损呢,士兵都是人,战场上刀剑无眼,死了残了怎么办?
如果是雇佣兵,直接换算成钱就可以。借兵,这个耗损真的没法算。

还有句俗语,借兵打仗,无济于事。有能力就打,没能力就降。借兵打仗犹如借鸡下蛋,怎么看都有点先天不足。
并且人家凭什么把兵借给你?你都借兵了肯定实力有限,我借兵给你,帮助弱小的对抗强大的,一想就是赔本的买卖,不值得。
但是,历史上借兵打仗的事情非常多。肯借兵出去的政权,各有所图。

咱们之前讲过《哭秦庭》,伍子胥为报父仇,带着吴国大军踏破楚国都城。楚昭王跑了,楚国群龙无首,一盘散沙。就在眼看着要灭国的时候,伍子胥的好朋友申包胥去秦国请求救援。
申包胥到秦国就开始哭,不吃不喝一连哭了七天,眼看着要断气了秦哀公才同意,都说申包胥是楚国成功复国的大功臣。
楚国复国肯定要感谢申包胥,但绝对不是他哭出来的。秦哀公能同意出兵,不是被申包胥的眼泪感化,而是有实打实的利益。
秦楚多年联姻,楚昭王是秦哀公的外孙,被鞭尸的楚平王是他女婿。

这里面还有一段故事,当初秦楚联姻,楚平王的太子娶秦哀公的公主,结果楚平王看上了儿媳妇,强取豪夺,直接降了辈分,变成了秦哀公的女婿。
无论楚平王做过多少荒唐事,他也是一国之君,并且人都死了,伍子胥鞭尸,非人臣之道。秦哀公出兵帮助楚国,不仅是帮助自己外孙,也能提升国际影响力。
虽然楚国对伍子胥不公,但你做的这么绝,也要受到制裁。秦国出兵帮助楚国,占着大义。

另外,楚国是大国,即便现在都城陷落,楚昭王也跑了,但实力仍在。秦国只要出兵,秦楚联手一定可以打败吴国。虽然会损失一些兵力,但楚国事后会给秦国很多好处。与这些好处相比,士兵耗损可以忽略不计。
还有一点,就是秦楚联姻是为了对付晋国。如果楚国被吴国消灭,秦国就要自己面对东北方的晋国和东南方的吴国,局势大为不利。就是为了秦国自己,他都得出兵。
所以,秦国出兵,不是申包胥哭出来的,是权衡利弊后必须要做的事。秦国的这些考虑也都是常规操作,他们虽然帮助楚国成功复国,也没有狮子大开口。

比申包胥哭秦庭稍稍早一点的那次借兵,结果惨不忍睹。
西周末年,周幽王荒淫无度,宠爱美女褒姒,废了王后申后,又废了太子姬宜臼,改立褒姒为王后,褒姒的儿子姬伯服为太子。
褒姒和儿子一朝登顶,申后和姬宜臼沦为任人宰割的对象。
谁都是有脾气的,尤其申后还是申侯的女儿,人家父亲是一方霸主,有地盘有实力。所以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申后就带着姬宜臼逃出王宫,投奔申侯。

申侯又气又怕,为了出口气也为了自保,他联合鄫国和犬戎进攻周幽王。结果就是西周都城被犬戎攻破,周幽王被杀死,褒姒被劫走。姬宜臼被拥立为新的周天子,史称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看似申侯等人出气了,周平王赢了,实际上便宜都被犬戎占了。
周平王之所以迁都,就是因为镐京全都被犬戎破坏了。他们杀死周幽王后四处烧杀抢掠,西周王室积攒的宝物被抢夺一空,庙宇都被破坏。
为了赶走犬戎,申侯又请郑、秦、卫等国入京勤王。犬戎打不过这些诸侯,被迫退出镐京,不甘心,临走时又放把火,镐京及其周边都遭受了灭顶之灾。

犬戎走了,事情还没完。后来进京勤王这些诸侯都要大肆封赏,地位超然。没有被封赏的诸侯自然不甘人后,他们没有进京勤王的功劳,想要好处只能另辟蹊径。
这些人说,周平王弑父,德行有亏,不能当天子。他们拥立姬余臣为王,即周携王。周平王没办法,无奈之下才决定迁都,另立山头。直到21年后,周携王被杀,周平王才算名正言顺。
但事情远远没完。因为经过这一连串的变局,各个诸侯国都把周天子的实力看透了。既然你这么弱,我们凭什么要听你的。于是,周天子号令天下的时代就这么结束了,混战的春秋登上历史舞台。

申侯借兵引发如此严重的后果,历史上身居高位的人全都熟读史书,类似的事情不会再发生了吧?
只能说,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东汉末年,宦官乱政,为了诛杀十常侍等人,袁绍建议大将军何进召董卓进京。虽然用词是“召”,好像高高在上。实际上就是借,自己玩不过宦官集团,这才想借助外力。

袁绍提出这个建议时很多人都不同意。卢植说“卓凶悍难制,必生后患”。曹操说宦官专权历朝历代都有,不用这么兴师动众,派一个狱卒把宦官首领杀了就好,不用武将进京。
何进屠户出身,想不到这么多很正常。袁绍是四世三公之后,家学渊源,肯定知道历史典故。他主张召董卓进京,应该是自信自己可以拿捏,没想到被反噬了。与董卓决裂后,他害怕被报复,直接逃出洛阳。
所以,不能轻易借兵,否则就是前有狼后有虎,弱小无助的你只能瑟瑟发抖。

但话说回来,情势比人强。即便知道后果严重,有时候也得硬着头皮不得不借,比如说唐肃宗向回纥借兵就是这种情况。
安史之乱发生后,唐玄宗跑到蜀中避难,唐肃宗北上收复失地。收复失地,得有兵。处处战火,唐军兵败如山倒,唐肃宗身边只有两千多人,拿什么收复失地?
没有办法,他只能向少数民族政权借兵。吐蕃等都同意,唐肃宗多方考虑后,最终选择回纥军队进入大唐。在他们的帮助下,长安快速光复,但代价也是相当惨痛。

回纥要求,出兵可以,但是长安光复后,我们士兵要纵情享乐几天。可怜长安城的百姓,先被安史乱军吓破胆,好不容易等来朝廷军队,以为苦尽甘来,又被回纥兵烧杀抢掠。
据说回纥兵撤出的时候,长安城十室九空,无论是金银细软还是人口,都被抢了。唐肃宗不仅不能说什么,为了维持友好,保证边境稳定,他还把自己的女儿宁国公主嫁给了回纥可汗。
这是一个真正的公主,之前的和亲,无论是汉朝的细君公主解忧公主还是唐朝的金城公主文成公主,都是宗室女。宁国公主,是唐肃宗的亲生女儿。实力不强的时候,不敢用宗室女冒充,怕对方追究。

宁国公主嫁过去没多久回纥可汗就去世了,按照当地的传统,没有生下可汗子女的未亡人都要殉葬。幸好宁国公主有勇有谋,她说按照我们中原的礼法,丈夫去世后妻子服丧就可以了。
你们既然求娶,想来是仰慕中原文化。如果按照你们回纥规矩,为什么要到中原求亲呢?
话虽然说得硬气,但当时的唐朝硬气不起来。为了让回纥满意,宁国公主还是遵循了回纥剺lí 面的传统,就是遇到大忧大丧之事,用刀划面以表示悲戚和诚心。
宁国公主为了唐朝和亲,为了保命自己拿刀划伤了脸。幸好结局不错,几年后她回到唐朝,被皇室礼遇,地位崇高。

与宁国公主同样幸运的,还有王玄策。
并不是所有借兵都是与虎谋皮,国家强盛时,借兵就是单纯的借兵,甚至被借兵的政权都会觉得与有荣焉。
唐朝贞观二十一年,王玄策第二次出使印度,遇到天竺国王去世,朝中大臣阿罗那顺篡位上台。
既然是篡位,肯定心虚。他怕唐朝干涉天竺内政,又认为大唐距离天竺太过遥远,即便自己做了什么,唐朝也不会派兵攻打。

于是,阿罗那顺拒绝大唐使臣王玄策入内,还想把他带来的财物据为己有。王玄策带着三十多个骑兵与天竺军队作战,人数太少打不过被抓,财物都被天竺扣押了。
封建社会,依托强大国力,汉唐的使臣是最硬气的。班超率领36骑打通西域,王玄策也能单枪匹马找回场子。
他从天竺跑出去,到其它政权借兵。最终吐蕃出兵1200人,尼泊尔出兵7000人,用实际行动支持王玄策攻打天竺。

王玄策就带着这些人杀回去,斩首三千余,俘获一万多人,阿罗那顺逃跑后又被抓,后妃王子全部被俘,数十座城池主动投降,天竺全国震惊。
这件事,就是著名的王玄策一人灭一国。
所以,借兵怎么借,耗损怎么算,利息怎么讲,都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国力强一切都好办,国力弱就只能拆东墙补西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