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追剧久了,观众们会产生一种“没有谈恋爱失恋也会找上门来”的状况,被称为“电子失恋”。
近期的一个采访里,李雪琴将“电子失恋”解释成网恋失败,工作人员提醒她是指“喜欢的连续剧结束了,观众感觉自己失恋了”。李雪琴说:“这也差得太远了。”
“电子失恋”这个词的流行开始于2020年初,《想见你》《爱的迫降》等热播剧同时迎来大结局,追剧正酣的观众们以失恋来比喻对剧集的不舍情绪。
仔细想想,观众们看剧“上头”,在更新日与剧集“相约”,几个小时的精神饕餮后思念甚笃、辗转反侧,倒真的像一场单方面的网恋。
观众的“信念感”对于观众来说,要“失恋”,就要先“恋爱”。一定程度上,能够培养观众对剧集的依恋,已经是剧集在受众层面的一种成功。
杨德昌在《一一》中借胖子之口说:“电影发明后,人类的生命至少了延长了三倍。”对剧集而言也是如此,观众通过荧屏,可以沉浸在不同的背景中、跟随不同的人物体会精彩纷呈的人生。
不同于电影让人在短暂的两个小时里迅速投入再迅速抽离。更长的篇幅,更丰富的内容,固定的播出时段……剧集有更充足的时间去与观众培养起足够的陪伴感和依赖感。
对观众来说,相信才能移情,才会产生依恋。观众对剧情和人物的信任,往往建立在世界观的完整、人物弧光的构建、行为逻辑的自洽上。对于当下的国产剧,做到这些已经是佳作。
例如《想见你》,逻辑严密的世界观、时间线交错的情节、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和动人的情感表达就让人欲罢不能。再比如近期热播的《御赐小仵作》,做到人物不夸张、行为有逻辑、感情推进自然,就已经收获了观众们的广泛认可。
自然地,它们都成为观众们严重“电子失恋”的对象。
在制作的本分之外,剧方也有一些其他的方式来吸引观众。比如过去许多剧集热衷于给剧中人物创建个人微博。
不同于剧集宣传微博的照本宣科,这些微博以角色的身份发言,通常通过“不经意”的方式让观众们发现,构造出一种角色真实存在的错觉。
《以家人之名》甚至将剧中的“树洞投稿”投到了真实的网络“树洞”中。当相关情节播出后再将它挖掘出来,引起了一波关于剧中情节以及剧组用心的讨论。虚拟与现实交错之间,观众也将观剧体验延伸到真实的生活中。
就像是近年来声名鹊起的虚拟偶像,观众知道他们是虚构的,但同时相信他们存在——存在于虚拟的赛博空间之内。投入其中的观众也乐意配合参与这种网络空间内的“角色扮演”。从他们煞有介事的互动之中,可以看到属于观众的“信念感”。
过去我们说“信念感”指的是演员在演戏时需要全身心相信和投入角色。而如今,观众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看客,分众化的内容与多元的宣传互动方式都让他们有机会与剧集建立更强的情感连接。
这种对于剧集的依恋,在播出时称作“上头”,而结束后就成了“电子失恋”。
从“失恋”到“售后”罗伯特·麦基说,“好的故事”能够给我们提供双重愉悦:一是我们发现陌生的世界,二是进入陌生世界,我们就发现了自己。
在剧中,影像构筑的虚拟空间是一种媒介镜像,屏幕是现实的一面镜子。无论剧集题材与内容如何天马行空,影像背后所呈现出来的内核仍然源于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
观众在对剧集中的世界观有了信任、产生依恋的基础上,将想象中的自我投射到剧集的虚拟空间中,满足现实生活中对于“理想自我”的想象。作为一种虚拟空间内的情感代偿,观众对剧集的移情往往与现实生活中的情感需要息息相关。
这似乎解答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影视剧对于“CP营业”的热衷。显而易见地,在当下压力愈重的都市生活中,相对于亲情和友情,爱情被加诸了更多的干扰因素,在现实中构建完整、健康的亲密关系变得难上加难。
而大众通常又对亲密关系赋予更加极致、美好的想象,于是在影视剧这种大众娱乐项目所构建的虚拟环境中,“嗑CP”成为了抒发这种情感,弥补这种需要的最佳方式。
从当下的剧集市场来看,一旦剧中的亲密关系满足了观众的情感诉求,让他们产生对剧中CP的认同和依恋,可以很大程度上弥补剧集其他方面的不足。
即使剧作逻辑混乱、制作粗糙,但一个让人“上头”的“绝美CP”也可以成为观剧的最大动力。归根结底,观众看的已经不是剧情,而是在人物中投射自身的情感需要。
“嗑CP”给予了观众无数次的机会去探索理想亲密关系,甚至影响了他们亲密关系的观点。但当剧集结束,观众被迫从连续的故事中抽离,现实与想象之间的落差自然会让人产生类似“失恋”的情绪。
于是剧方致力于安排“CP合体”的直播、扫楼、综艺节目,希望从中获得更多的利益,观众投身于周边、花絮、同人作品,尽量延续这种情感。
当然,除了讨巧的“CP营业”之外,真正优秀的剧作有能力挖掘出观众更深层的情感需要。例如近期演员重聚的《老友记》,剧中对于情感以及人生观的探讨与表达几乎影响了一代人,二十余年过去仍有余温。
再比如微博网友表示“近期最严重的‘电子失恋’是《觉醒年代》”,获得了许多网友的认同。
媒介镜像的建构基础是沉淀在民族心理深层结构中的集体无意识原型,这部剧无疑是激活了观众潜藏在内心深处关于民族自豪感的情绪。
《觉醒年代》的天然优势是剧中的历史人物真实存在,且被大众熟知,观众从书本中了解的史实散落在剧中,天然具有信任感和崇敬感。而剧中严谨克制的笔法和浪漫主义的表达,也契合着当下观众对于“家国”的情感诉求。
剧集播出后,一句“现在的幸福生活就是这部剧最好的续集”,无疑是最佳的售后,最完美的注脚。
剧集都有“赏味期”,短则三月长则十年,总有终局之时。“电子失恋”这个词语从诞生开始,就在社交媒体上被反复提起,观众们一次又一次的投入又抽离,永远热恋,永远失恋,永远热泪盈眶。
培养观众的“依恋”无疑会带来更多的收益,这既给了创作者做出好作品的方向,也提供了追求热度的捷径。而如何能在满足观众的情感投入的同时创作出有价值的作品,才是真正需要思考和取舍的。
【文/乔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