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十二号发射成功当天,他们聊了聊中国科幻电影的未来|金爵电影论坛

影艺独舌 2021-06-17 23:14:39

6月17日上午,神州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与此同时,第二十四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主题论坛,也围绕“重塑想象·定义未来”,对中国科幻电影的未来加以思考。

论坛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副会长王红卫、编剧董润年、科幻作家韩松、开心麻花影业董事长刘洪涛、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苟利军、北京天工异彩影视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常洪松、科幻作家陈楸帆、科学与影视融合专委会常务副主任林育智等,从“科·幻”出发,对今后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做出展望与设想。

空前高涨的中国科幻电影

回到中国的“科幻电影元年”2019年。年初,《流浪地球》开启硬核科幻片的大日子,同时《疯狂的外星人》将黑色幽默与科幻元素融进对于阶层的社会性探讨。当中国科幻电影文本更加丰富之际,年中的软科幻电影《上海堡垒》却惨遭滑铁卢。

对于中国科幻电影而言,2019年既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科幻电影已成为一门显学。王红卫表示:“至此,中国科幻电影进入大众视野,对其的讨论也盖过其他电影类型。”

关于科幻热,王红卫总结了两种好处:对行业而言,科幻电影带动了电影工业的发展,使制作端的技术日趋成熟,开拓了电影人的想象边界,并在类型嫁接上加以应用;对于观众来说,科幻电影作为造梦工具,开发了青少年对于世界的好奇探索,折射当代的科学技术,甚至成为社会哲思的文化载体。

王红卫

值得一提的是,科幻电影作为一种艺术类型,总包含着关于技术之“科”与艺术之“幻”两个层面,二者间又存在着某种微妙的联系。对此,陈楸帆看到了科学、技术对于科幻电影的促进,以及科幻电影对于科技创新的指引作用。

“电影的生产、传播、消费都打上了科技发展的烙印。科幻电影创作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特效奇观依靠的是数字技术、动作捕捉技术、沉浸交互技术以及虚拟制作技术等。”陈楸帆如是说。

同时,科幻电影还能启发科技创新,不少科学家将自己的发明创造归功于科幻小说与影视作品。如电影《华氏451度》中的蓝牙耳机,《星际迷航》中的手机,《2001太空漫游》中的平板电脑,都通过光影完成对未来的预设。

陈楸帆

无论是电影艺术领域,还是现实生活起居,或多或少都受到过科幻电影的影响。而如今科幻电影创作也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

此前,中国科协和国家电影局就曾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中国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科幻十条》),从人才培养、技术进步,到产业发展、国家扶持,对于科幻电影的讨论空前高涨。

对于科幻电影,应该如何看待内容层面的“幻”,以及技术层面的“科”?行业大佬与各方专家各抒己见。

“幻”:科幻电影的内容驱动力是什么?

“科幻电影元年”之后,中国科幻电影便没有爆款出现。到底该立足何处,挖掘科幻电影发展的驱动力?

电影《被光抓走的人》的导演董润年认为,科幻创作也得立足于生活,“科幻不仅是文艺类型,还是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我们所处的世界已经很科幻了,手机拍照、‘阿尔法狗’战胜人类棋师,已属于赛博朋克的范畴。”

其实在《被光抓走的人》中,董润年就试图用一个软科幻文本,描绘人类社会情感关系的本质。“科幻不仅仅是展现太空、类型大片,现在的生活状态也有很多科幻元素在其中,如智能手机对于我们感情生活的影响,可惜我们却有意回避这些事。”

董润年

科幻电影除了立足于生活,也需要在科学的基础上进行文本创作。

作家韩松认为,文学文本可以成为科幻电影的奠基石:“科幻文本创作,跟电影创作相辅相成。繁荣的科幻文学,可以转化成影像语言。”

《2001太空漫游》《火星救援》《明日边缘》《沙丘》等电影作品,皆改编自小说。它们有些成为影史经典,有的则在商业上获得成功,还有的直接触及人类的终极哲思。

韩松

在电影形式的把控上,科幻电影需要与其他类型结合,完成复合型发展。

开心麻花董事长刘洪涛,同时又是电影《独行月球》的总制片人,就提出“科幻+喜剧”的复合类型概念:“我们是一家喜剧公司,每天想的就是如何创新,怎样把我们所擅长的喜剧风格做一些类型上的突破与升级。”

刘洪涛

除《独行月球》外,《超能一家人》也将软科幻与喜剧相融合。对于类型层面的嫁接,王红卫表示支持,但也提出要立足于本土化,不能随便嫁接:“得从中国人的情感逻辑、思维习惯出发,不要用既有的概念去强行融合。比如‘科幻武侠’这一提法就有贩卖概念之嫌。”

“科”:科学、技术对电影的促进与钳制

除了内容上的不断翻新,类型上的创新突破,科幻电影还需要考虑其媒介层面的科学性与技术性。科幻电影的制作,需要先进的技术加持,同时也需在内容上提供有效的科学概念的保证。因此,科学顾问一职就显得尤为重要。

林育智介绍,该职务渗透进科幻电影前期准备、中期创作等各个阶段,有五个种类,分别是非正式顾问、专家顾问、现场顾问、科学顾问团、跨界科学顾问。这些专业人员保证了科幻电影的精确性,为其提供专业性知识,甚至还要进行科学建模。

此次《独行月球》中的月球车就得到了林育智的技术支持。由于现在观众偏向现实主义审美,创作者需要精益求精,内容一旦有漏洞就不可信,观众无法产生共情。所以科学顾问,是科幻电影创作的有力保障。

林育智

另一方面,从业者们更多表达了对于中国科幻电影的一种担忧。

都说科幻电影是时代的产物,正因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国人将眼界放远太空,观众对于科幻才有了一份亲切感。因此,科幻电影并不是所有国家都能拍,没有航天实力的国家就很难有这样的土壤。

但是,尽管中国的航天事业蓬勃发展,中国科幻片与国外经典科幻电影还是存有一定差距。

苟利军表示:“不是科学单向度发展到一定阶段,就有了科幻电影,还需整个世界的电影环境、电影类型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才能拍摄出真正的科幻片。”

接着,韩松也赞同了苟利军的观点,认为需打破“科幻电影仅仅是一种美国现象”的认知窠臼,中国电影人得奋发图强:“科幻概念根本不稀缺,而(中国)科幻电影之所以不行,不是因为科幻,而是因为电影。”

苟利军

另外,科技水平的提高,也在为制作提供便利。

当下,电影制作更加依赖于技术。常洪松表示:“人物变老不再需要化妆技术,科技完全能进行数字加工。就连背景、人物都可以是虚拟的。未来,我们可以如打网络游戏般,把电影制作完成。”

如今,拍视频的专业性降低,一部智能手机就能进行电影创作,“换头”二创视频甚至能剪辑出全新的故事。电影《西蒙尼》所描绘的虚拟制片的现象,可能不久后便会成真。

常洪松

科技对我们看来说,是一把双刃剑。而科幻电影在中国,仅刚起步。所以,在运用技术时,千万注意别被技术所利用。

想象力的价值是无限的,技术只是为其插上高飞的翅膀。尊重艺术,尊重科学规律,中国科幻电影才能长久。

【文/何思路】

0 阅读:0

影艺独舌

简介:关于影像和艺人最恰如其分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