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那会儿,八路军的钱袋子比老蒋的笑容还少见,老蒋那家伙,一毛不拔的本事,比周扒皮半夜鸡叫还精明。聂荣臻带着杨成武的独立团去敌后,拢共就三千来人,加上几个地方武装,连个整编师都算不上。这兵力,这装备,这经费,简直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聂荣臻和杨成武俩人对着地图直挠头,愁得跟啥似的。 杨成武指着地图,对聂荣臻说:“师长,这仗不好打啊,老蒋的钱像挤牙膏似的,一点一点地给,这兵也不够,咱咋办?”
聂荣臻也犯愁:“老杨啊,这只能靠咱自己想办法了,老蒋抠门,但地方上的那些地主老财,身上油水还是不少的。”杨成武一听,眼睛一亮:“师长说得对,挤油水归挤油水,咱也得打出点名堂来,把队伍壮大起来。”杨成武这小子还真有两下子,带着独立团跟开了挂似的,二十多天就收复了涞源、广灵等七个县城,这速度,比兔子跑得还快,周围的日伪军都看傻了眼。兵力一下子涨到了七千多人,聂荣臻看着这壮大的队伍,感慨道:“老杨,你小子可以啊,真能折腾。”杨成武嘿嘿一笑:“师长,这不是被逼的嘛,没钱没兵,只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这队伍是壮大了,可杨成武的口袋还是比脸还干净。老蒋不承认这独立师,一分钱军饷也不给,这日子真是难熬。杨成武琢磨着,得想个办法弄点钱。
他灵机一动,决定在涞源城摆个宴席,请城里的地主老财和士绅们来吃吃喝喝,顺便号召他们捐点钱支援抗战。这些人一听有饭局,一个个比过年还积极,穿得西装革履,油头粉面的,生怕来晚了没好位置。宴会当天,杨成武一眼就瞅见一个穿着朴素的客人,跟其他那些花枝招展的地主老财们格格不入。这人叫王莆,早年穷得叮当响,后来靠着做皮货生意发了家。杨成武一边招呼客人,一边不动声色地观察着王莆,心里盘算着怎么才能从他口袋里掏点钱出来。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杨成武端着酒杯走到王莆面前,笑呵呵地说:“王老板,今儿个这身打扮,挺别致啊!”王莆挠了挠头,憨厚地笑了笑:“哎,习惯了,平时穿啥就穿啥,抗战时期,谁还没几件破衣服。”
杨成武一听,觉得有戏,赶紧接话:“王老板,这抗战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您看您是不是也能为我们的独立师出一份力?”王莆站起身,环顾四周,一脸正气,仿佛回到了当年创业时的激情澎湃:“在下虽然只是个生意人,但也知道国难当头,匹夫有责。我虽然不能上战场杀敌,但捐点钱支持抗战,这点小事还是做得到的。” 众人一听,都竖起了耳朵,想听听这位王老板到底能捐多少。只见王莆伸出五根手指,全场顿时鸦雀无声。杨成武心里嘀咕,这是五百?五千?还是五万?他连忙问道:“王先生,您这是……” 王莆哈哈一笑,掷地有声地说:“五万,多多益善嘛!”
好家伙,五万大洋!这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老蒋给八路军的军饷一个月才30万,这五万大洋相当于一个师一个月的军饷!那些原本还在盘算着少捐点钱的地主老财们,一个个都傻了眼。有个老财主差点从椅子上蹦起来,心里暗自叫苦:五万大洋!这得让我家那老太太知道了,非得扒了我的皮不可!杨成武也被这突如其来的慷慨震惊了,心想这王莆不仅钱多,还这么大方,真是八路军的财神爷啊! 王莆看着那些犹豫不决的地主老财们,提高了音量:“诸位,今天我们这不光是捐款,更是立场,是态度!将来我们的后代提起这段历史,也能骄傲地说,他们的老祖宗在国难当头的时候,挺身而出!”这番话就像一颗炸弹,彻底引爆了那些地主老财们心中的爱国热情。他们你看我,我看你,似乎都在盘算着该捐多少才能既不显得小气,又能保住自己的家底。
在这场以爱国为主题的“慈善大赛”中,王莆这位“隐藏的富豪”一出手就震慑全场。原本大家都以为他穿着朴素是来哭穷的,谁知道人家是打算扮演慷慨的慈善家。杨成武激动地带头鼓掌,这掌声里不仅包含着感激,更饱含着敬佩。其他的地主老财们也跟着鼓掌,只是他们的掌声里多少有些尴尬,因为他们捐出的钱和王莆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王莆见状,再次站出来,风趣地说:“各位,这抗日可不是比谁钱多,只要能出一份力就是好的。今天为了捐款,我可是把我老婆存的私房钱都拿出来了,她要是知道了,非得让我回家跪搓衣板不可!”这番自嘲引得全场哄堂大笑,气氛顿时轻松了不少。杨成武在回忆录里专门写了王莆的趣事,说:“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王莆就是我的金库。每次见到他,我都感觉他口袋里除了银子,还能掏出一支队伍来。”
回忆录里还记录了两人之间的一次对话。王莆刚送来一批粮食,杨成武笑着说:“王老板,这次您又大手笔了,这些粮食足够我们吃上一阵子了。”杨成武在回忆录中这样评价王莆:“王莆虽然不会打仗,但他的支持让许多战斗成为可能。在抗日的每一场胜利背后,都有他的一份功劳。”他还调侃道:“要说我们这抗战的胜利,王莆可是功不可没啊!”
王莆的故事,让你对“地主老财”这个词有了新的理解吧?在那个充满硝烟的年代,究竟是什么力量驱使着像王莆这样的普通人,倾尽所有支持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