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跟一个妈妈疏导情绪的过程中,妈妈发出了一句这样的感慨:
养个孩子真是太难了,从来没这么难过。求学、毕业、找工作、结婚、生孩子、面对裁员等,我都没觉得是多大点事,就是这孩子可算是愁坏了我。在家都不敢说话,生怕惹闹孩子,又不敢不管,生怕孩子就这么堕落下去。
的确,现在的孩子物质条件从不匮乏,想吃什么都能吃到,想要什么都能要做。
他们得到的一切毫不费力,还心安理得觉得一切都是应该的。
如果父母在早期,没有做过感恩教育和树立规则,就会滋长孩子“小公主”、“小王子”的大脾气,稍不如意就会退行到婴儿期,得不到的东西就会以打、闹、骂的方式来宣泄情绪。
但孩子在发脾气时,在折腾时并不会意识到他的行为有什么问题,更上升不到道德高度和人品问题上。
面对不如意时,孩子的骂骂咧咧和大吵大闹,只是他们宣泄不满的一种方式。
尽管这种方式显得幼稚和退行,但根本原因是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没有做过方面的疏导和培养。
究其原因,还是父母在家庭教育问题上有一些没有想到,或者在该建立规则时没有建立规则,该看见孩子情绪时,只会讲道理。
导致孩子的情绪无法宣泄,无法释怀,只好用一种原始的暴力方式释放了。
或者说,在孩子遇到情绪和不满以及困难和问题时,父母没有理解孩子,也没有看见孩子的情绪,说的某一句话,某一个表情,或者沟通方式刺激到了孩子。
青春期孩子的内在“野兽”被激发了,所以就有了让父母很难理解之前一个乖巧懂事的孩子,怎么突然就像变一个人一样。
其实,并不是孩子突然改变的,而是之前在变化的过程中,没有那么离谱,没有那么激烈,父母没有意识到而已。
孩子的改变以及任性,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而在孩子成长和变化的过程中,父母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也没有把这些问题当回事,觉得一切都OK,还是按之前的方式我行我素下去。
到了一定节点,遇到了一定的诱因,所有问题和矛盾集中爆发了。
这就是父母觉得“孩子怎么好好的突然就这样了”的原因。
如果早年没有建立过规则制约,对孩子大包大揽,孩子没有独立意识,也没有承担意识,更无法感恩父母的付出。可以试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整:
首先,理性看待孩子的大吵大闹和不可理喻。
父母对孩子付出是无私的,是可以拿命来拼的,这是父母本能,伟大、无私的爱。
所以当孩子对父母的付出熟视无睹,甚至因为一句话而恶意攻击时,父母的第一感受是失望、伤心和难过。
进而质疑这孩子还有救吗?这么不懂感恩和没良心的孩子,长大了可要怎么着?
先别急着下定放和贴标签,先去觉察孩子为什么会这么样?
是发生了什么事?孩子心里怎么想?他受了什么刺激?他此时的想法是什么?孩子的行为,给自己彰显了什么信号?哪些地方管孩子时出bug?
带着这些问题去理性看孩子的行为时,就从一个负面事件中,慢慢去洞察孩子的正面动机。
简单说,孩子像野兽一样发飙,肯定是惹他不高兴了,他为让维护自己的利益,能让自己高兴点,就不管三七二十一了。
家长稳定情绪,去追溯原因时,可能就会看到不一样的答案与真相。
其次,父母要后退一步,既要温柔,又要有底线。
在孩子发飙和无法无天时,父母又生气又忐忑,小心翼翼的说话,生怕再惹怒孩子。
但父母往往越是这样小心谨慎时,孩子就会变本加厉。
孩子的觉察力很强,他们能看透父母的心思,也在想法拿捏着父母。仗着父母对自己的爱,反正就是随心所欲。
这个是孩子没有规则意识而形成的,想要影响孩子慢慢改变,父母得有一个规则意识。
对孩子既不是事事呼应,也不是完全冷处理。而是少说多听,多去觉察孩子,然后尝试着理解孩子,但不要像奴仆一样,什么都颠颠地为孩子服务。
哪些是父母该做的事,哪些是孩子该做的事,做到不越界,温柔有底线。
话说得要软,事做得要狠。原则问题,怎么说都不能同意,太放肆的事怎么磨也不能松口。
最后,培养孩子自己做事的习惯,不求不应。
父母能管住自己不多说,不唠叨,不干预,让孩子自己来。
对孩子不求不应,对父母来说太难了,但正是因为父母为孩子做得太多了,你的孩子才会无法无天,才会骄纵到谁都不放眼里。
父母不改变自己,孩子就会朝着一个恶性循环发展,父母得四处补窟窿,不如从现在开始改变自己的教养方式。
虽然慢一点,但起码是在推动孩子良性发展的正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