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8月,淞沪会战打响后,中央军、东北军、粤军、桂军、川军、湘军等来自五湖四海的部队,约70万人先后奔赴战场浴血奋战 。在当时总计180万的野战陆军中占据约40%,营造出“全国出兵抗击日寇”的热潮。于是在当下的网络中,有个别人抛出了“仿若直击灵魂的质问”:如此大规模的抗日行动,怎么没看到八路军参与其中呢?需要明确的是,南京政府正式批准红军改编并授予番号之时,已然是1937年8月22日,而淞沪会战早在8月13日就已打响。也就是说,在淞沪战事爆发之际,“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这支部队尚未出现,就连“合法”东渡黄河都无法实现 。有关陕北红军主力改编事宜的谈判,早在1937年2月便已开启,前前后后进行了六轮,在这一过程中始终未取得实质性的成果。主要是光头委员长内心的邪念未曾消退,在日寇尚未全面对华夏进行侵略之际,不太倾向于给予红军合法的地位与番号,更是不愿给予红军必需的编制。在此期间,周副主席身处西安,与顾祝同进行了多次较量,还两次前往庐山直接同委员长进行交涉。直至“七七事变”发生后,委员长的态度才出现了转变。 即便有改变,但在整个七月剩下的二十来天里,军政部依旧没有正式发布相关命令。倘若红军在这个时候东渡去抗日,这就等同于违抗命令而通过其他防区,晋绥军甚至会直接开枪进行阻拦!在某种层面而言,淞沪会战的起始着实与八路军的创立有着紧密关联:倘若上海未曾发生战事,红军改编的事宜便仍需持续耽搁下去!
01、八路军归属第二战区的作战序列之中 8月22日,南京军事委员会颁布改编命令。之后,我党迅速召开为期三天的“洛川会议”,明确了方针与改编的具体细节。到8月25日,我方正式向红军各主力部队下达改编命令 。就在这一时刻,东条英机所率领的“蒙疆兵团”已然将察哈尔整个地区攻克,军队矛头径直指向山西大同!需留意,日军最初侵华时的主要力量,当属“北支派遣军”,即后来的华北方面军。其夺取平津并妄图占据整个华北的时间,要比入侵淞沪的“上海派遣军”更早!淞沪的敌军需击,难道燕赵的敌军便不击乎?在八路军完成改编与换装,于黄河西岸集结完毕,正准备渡河之时,敌蒙疆兵团已于9月13日将大同攻占。太原局势告急,山西形势危急,对于八路军而言,最为紧迫的任务无疑是协同阎锡山与卫立煌的军事行动,避免整个山西全境被敌军侵占!
七七事变爆发之前,统帅在红军改编的事宜上,始终敷衍推诿不着边际,致使协商一直未有定论;淞沪战事爆发后,为何态度变得踊跃起来了?还不是由于多数陆军被调往上海,急切需要八路军出兵,填补华北前线的力量空缺 。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的军事力量依据战场的实际情形,进行统一的序列划分以及指挥调度。八路军刚组建时,就明确隶属于第二战区,该战区的司令长官是阎锡山 。所以没过多久,我们的朱总司令同样担任了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这一职务 。各个战区均有特定的作战区域范围,第二战区涵盖山西全省、河北以及绥远部分地区,此时已有日军的华北方面军、关东军蒙疆兵团在此处展开入侵行动!而淞沪战场归属于第三战区,八路军舍弃近在咫尺正在交战的鬼子不去打击,却舍近求远前往上海,这在军事常识上是说不通的。
完全能够如此理解,当仅有华北这一抗日战场存在时,南京方面对于红军的改编事宜,依旧秉持消极态度,这使得谈判久久未能得出结果 。否则在七月底就应该下达改编令了,可实际的状况却是,红军主力只能在原地等候命令。由于华东抗日战场得以开辟,南京当局深切意识到可投入作战的兵力匮乏。在将大部分精锐陆军调往淞沪地区后,便急切期望红军能够参与到华北抗战之中 。委员长最终也透露出松动的意思:同意设立“路军”总指挥部,也同意编成三个师 。就拿罗卓英的第18军来说,起初该军接到的命令是增援平津战场,军列都已经行驶到河北保定了,这时候才收到前往淞沪的指令。就连西北的头号主力胡宗南所率领的第1军,也在第一时间开赴上海,这使得华北地区能够投入作战的部队,实在是难以满足需求。
02、南京不会允许八路军进入江浙沪全面抗日战争刚刚爆发的时候,没有人能够预见到,上海、南京以及武汉这些城市都很快就会沦陷。况且江浙沪地区乃是委员长统治的核心区域,怎么可能允许八路军的力量进入此地呢?往昔红十军团向闽浙交界区域挺近,南京方面焦急万分,俞济时、王耀武等一众嫡系纷纷出动。之后,为了围堵粟裕所率领的“挺进师”(红十军团余部),委员长甚至将自己视作根基力量的第18军都派遣至浙江。罗卓英派遣大量兵力形成高压态势,其目的在于杜绝红军游击队于江浙地区获得任何生存的可能,尤其是作为财赋中心的上海,更是被严密防守。换一种说法来讲,委员长极其忌惮我党的武装力量在江浙沪地区出现,这从新四军成立后所划定的作战区域就能有所体现 。相较于陕北的八路军,于皖南完成集结与改编的新四军,是否距离南京和上海极为接近?
从理论层面来讲,新四军归属于第三战区的作战序列之中,不过为新四军划定的作战区域却是:在南京以南的一片面积不算大的区域里,开展破坏铁路、公路的行动,并对敌人进行袭扰。军部首长于报告里同时诉苦道:“分配给本军的行动区域颇为狭窄,几乎没有可供回旋的空间” !即便宁沪杭落入敌手之后,第三战区依旧不准新四军进入这一区域。故而陈毅、粟裕带领小股部队英勇无畏地向东挺进,深入到沪宁沿线的敌后区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时,实际上属于“违抗命令的行动”,曾有一段时间不得不采用“江南抗日义勇军”的称谓。诸如新四军开赴苏北时出现摩擦并爆发黄桥战役,皆是出于同样的缘故。对于相关领导人物而言,即便遭鬼子所占据,我党组织的武装力量于江浙沪之地现身,亦是决然无法予以容忍的,此即为深层次之缘由。
在抗日战争的后期阶段,粟裕带领新四军第1师的主要力量成功渡过长江,深入至浙江西部的山区地带,着手创建抗日根据地,同时组建了新四军“苏浙军区” 。最终的情况是,不仅要抗击日本人,还得应对顾祝同所率领的第三战区的猛烈围攻,这便是赫赫有名的“天目山反顽战役” 。苏浙军区的队伍给予顽军沉重打击,在浙西山区稳稳扎根,顾祝同对此毫无办法。等到抗战胜利举行重庆谈判之际,委员长提出的首个条件便是,江南的新四军务必全部撤回到江北。在这般情形下,依据延安下达的指示,1945年10月时,苏浙军区的主力部队以及地方干部渡过长江向北撤离。委员长对于由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成的新四军,防范都这般严密,又怎会调用由红军主力改编的八路军,并将其投放到淞沪战场呢?要是八路军在那里扎根壮大了该如何是好?这简直就是异想天开!
03、八路军实际上也不存在调往淞沪的可能性 到9月底八路军全部东渡黄河结束时,日军在上海的兵力急剧增加到20多万,与此同时,中国军队调兵的高峰期也已过去 。一方面,淞沪地区面积有限,此时兵力密度已然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再继续增派兵力没有任何意义;从另一个角度看,当时间来到9月末时,战场上的局势已然极为不利。作为参战主力的第8师、第59师、第61师、第67师、第77师、第90师以及税警总团等,在日军发动的立体攻势面前,10月初均先后无奈撤离原本占据的阵地。在此之后不断地往后撤退,已然彻底失去了战场上的主动权,委员长首次下达了总撤退的命令(次日便改变了决定) 。即便从最极端的情况来讲,就算军事委员会要调动八路军投入战斗,实际上也根本来不及了。就拿王耀武的第51师来说,其在8月20日接到赶赴上海驰援的指令。即便以火车作为机动方式,该师也只是在8月25日才艰难赶到安亭车站,直至两天后才切实投身到作战当中 。
9月6日,八路军总部冒雨自云阳镇启程东进,于9月21日抵达太原,而三个主力师的队伍则更晚些时候才抵达前线。闻名遐迩的平型关战役,乃是第115师在抗日历程中的首次战斗。其打响的时间为9月25日,彼时淞沪会战已然激烈进行了一个半月之久。上海与太原之间相距约1400公里,在正常情形下,借助铁路进行兵力运输,大概需要五天时间。然而到了9月时,日军对陇海、平汉、津浦铁路展开了猛烈轰炸,致使铁路运输大部分陷入中断状态 。若凭借徒步行军,就算是以每日行进百里的急行军速度,八路军抵达上海,起码也得一个月的时长!日军大本营为尽快结束上海战事,10月末正在组建最新增援上海的第十军。该军下辖三个半师团,兵力约12万,这使得淞沪地区的敌军总兵力增加到30余万人 。上海已然处于危急之境,在此刻继续投入力量,除了致使伤亡人数进一步上升之外,不会有任何切实的作用。
1937年11月5日,日本侵略者的第十军于金山卫实施登陆行动,迂回至70万守军后方,使得整个淞沪战场瞬间陷入瓦解状态 。三天过后的夜晚,委员长再度下达总撤退命令,然而此次撤退最终演变成了大溃败:作战阶段损失不过十万,而在溃退途中却损失了二十万之多!倘若在这个节点,装备粗陋且弹药稀缺的4万多名八路军,真的历经长途跋涉抵达上海外围,那后果简直难以想象 。不但无法投身作战,恐怕行进途中充斥的尽是溃败之军。六个集团军下辖73个师都未能取胜,难道3个师就能力挽狂澜?故而在军事层面,八路军只能且必须就近投身太原会战,而非淞沪会战,并非在江南江北同时抗击日寇 。从政治层面来看,八路军根本无法得到许可进入江浙沪地区,毕竟那里是委员长视为“卧榻之侧”的关键地带;从地理因素考量,八路军也完全不具备能够及时投身淞沪战场的条件。倘若如此,让八路军长途奔赴上海参与作战根本是不切实际的。那些非要质疑“八路军为何没有参加淞沪会战”的人,要么是愚昧无知,要么就是心怀叵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