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5月27日,解放军上海军管会代表顾准与同事谢祝柯、朱如言共同在上海财政局,与旧政权官员完成了工作交接手续。随后发生的情景,将会使他感到无比震惊。汪维恒,国民党伪上海财政局局长,要求与顾准单独交谈。顾准对他已有认知:此人乃国民党军少将,出身地主家庭,为陈诚心腹。他究竟意欲何谈?进入办公室,关上门后,汪维恒轻声告知顾准:“我同为党员,1924年便已入党,关于某些事宜,你可向潘汉年了解。”言毕,顾准愕然,惊觉眼前这位国民党军少将的党龄,竟超乎自己之上!汪维恒究竟是何许人也?他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神秘故事?
1896年,汪维恒诞生于浙江诸暨县牌头镇汪家村的一户衰败地主之家。1918年,为探寻新思想、学习新知,他离家赴上海,并成功考入上海法文翻译学校。1919年,汪维恒毅然决定投身军旅,成功考入北京军需军官学校。两年后毕业,他返回浙江慈溪服役,在浙军中历任营、团级军需官职。在浙军任职期间,汪维恒结识了共产党人张秋人,他们频繁通信,交往甚密。受张秋人的熏陶,汪维恒的思想逐渐走向成熟与进步。1924年,经张秋人介绍,汪维恒等四人在上海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宁波地区最早的四名党员。1925年,基于国共首次合作的背景,经组织慎重考虑,决定让汪维恒以跨党身份加入国民党。1926年,浙军起义失败于北洋军。汪维恒撤至诸暨,后任国民党浙江台州区党务特派员,整顿基层党务。同时,他秘密承担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的任务。蒋介石实施“四一二”政变后,浙江地区我党党员及左派人士伤亡逃散,党组织重创。依上级部署,汪维恒以小学教师为掩护,历任宁波地委团委书记及诸暨县委组织部长。1928年,诸暨县委暗中筹备武装起义。遗憾的是,一名党员练枪时意外走火,导致家人不幸遇难,从而使得整个起义计划暴露无遗。情急时刻,诸暨县委紧急部署人员分批撤离。汪维恒遵照县委书记金城指令,赴南京凭借旧交情潜入国民党军潜伏,静候组织召唤。临别之际,金城紧握汪维恒的手,坚定道:“请勿担忧,组织定会设法让你归来!”汪维恒为彰显革命到底的坚定信念,毅然将名字改为“维恒”,寓意明确:怀抱红心,矢志不渝地等待组织的召唤。汪维恒本以为,短则数月,长则一两年,组织便会寻来。然而出乎意料,这一等待,竟绵延了十多个春秋。汪维恒依令潜行,寻至老上级陈良。经陈良部署,他先赴国民党军需署法规研究所进修三月,随后转至中央军校总部及洛阳分校,担任少校军需科长。淞沪抗战期间,汪维恒随87师奔赴抗日前线。身为军需官,他无需亲赴战场,却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将物资管理得井井有条,且清廉正直,深得人心。
史永多次试探后认为汪维恒可争取,遂提议其协助我党。汪维恒误以为是组织召唤,爽快答应;史永则误以为汪是开明之士,不知其为潜伏特工。这一历史误会存续多年,直至金城后来证实了汪维恒的真实身份,该误会才得以澄清。汪维恒凭借在军需岗位的独特位置,持续不断地为组织提供了大量国民党军队的情报信息。汪维恒随胡宗南赴西北后继续潜伏,并发展了弟弟汪益堃。1942年,兄弟俩共填入党申请书,交由八路军红岩办事处钱之光主任,但因撤离匆忙,申请书被销毁。1943年,蒋介石暗令胡宗南,派遣军队突袭陕甘宁边区。敌人行动隐秘,但大军一动,军需必随,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汪维恒身为军需负责人,敏锐察觉到了这一不寻常的调动迹象。紧急关头,汪维恒即刻向钱之光传达情报,并报告了西北国民党军的兵力分布。结合我方其他情报,八路军得以提前做出应对准备。蒋介石察觉八路军已有所部署,因此不得不取消了这一行动方案。抗战胜利,汪维恒返南京,就任联勤总部副司令及经理署副署长之职,同时,其联络人重新确定为史永。内战爆发后,汪维恒利用掌握的情报,借由史永传递给组织,形成了“汪维恒-\-史永”情报线,为我军获取了众多宝贵情报。例如大别山战役中,汪维恒迅速将蒋军人数、部队番号、预定进攻路线及出兵日期等关键情报传递给了我军。又如辽沈战役,汪维恒借考察河北东北军需之机,搜集了诸多情报。战后汇总战况,我军发现实际情况与汪维恒提供的情报高度吻合。另一方面,汪维恒在敌营中的仕途同样顺畅,受陈诚赏识并成为其心腹。当陈诚因东北战事失利卸任参谋总长等职后,被蒋介石委任为台湾省主席及台湾警备总司令。陈诚抵达台湾后,迅速调汪维恒至台,委任其为第十补给区少将副司令及供应局局长,专职管理国民党军撤台后的军需物资与后勤保障工作。谈及赴台湾,汪维恒确曾踌躇。多年潜伏敌后,胜利在即,一旦前往,则须继续隐匿,全家或难再归。潜伏敌营长达二十年,日日如履薄冰,非一般人所能承受。汪维恒亦渴望能光明回归组织,摆脱潜藏生涯的提心吊胆。然而,他明白国民党军在台湾的部署情报对我军至关重要,组织批准他前往,但新命令一到,汪维恒必须即刻离开台湾。汪维恒深思熟虑后,携全家赴台。同时,组织派遣许汉城,宁波最早的四名党员之一,与汪维恒同批入党,前往台湾担任其联络员。抵达台湾后,汪维恒不断经由许汉城向组织汇报诸多情报,其中也涵盖了美军顾问团在台湾的各项活动详情。不久,国民党军在大陆迅速溃败,汪维恒于台湾每日暗中收听中共电台,时刻待命,准备接收新的任务指示。1949年春,汪维恒于台湾意外获大陆来信,寄信者为史永。信面看似叙旧,实则暗藏玄机,内附一诗,乃二人约定的撤离信号。汪维恒心中涌动着狂喜,但这份喜悦很快便被忧虑所取代。此时,他深感难以寻得恰当理由,携全家返回大陆,一切显得尤为不易。汪维恒或许运气不错,他所在的供应管理局解散,加之陈诚因病休养,他便借此机会,以母亲病重为理由,向陈诚提出希望返回大陆。
陈诚听后力劝汪维恒勿归,言及大陆局势严峻,并遣夫人相劝。为避嫌疑,汪维恒独返大陆,留全家于台,家人于1949年5月初安然抵沪。陈诚无奈,任命汪维恒为淞沪区补给区副司令。恰逢上海市代理市长为汪维恒旧上司陈良,陈良欣慰其归来,遂加任其为市财政局局长及银行董事长。回到上海后,汪维恒与史永一时失联,但他沉住气继续潜伏。借工作之便,汪维恒着手解放准备工作:封存档案,防止资金外流。
汪维恒留存的最关键档案为上海《征收房捐依据图》,该图详尽标示了上海各街区楼房的面积与结构,对解放后上海的市政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他屡劝陈良勿与民为敌,并以财政赤字为借口,拒绝为汤恩伯修筑工事提供资金。上海解放后,汪维恒依“投诚”之名与我军接触,上演了前述场景。这基于组织先前的指示,即在需要时,他可联络潘汉年以证实自身身份。顾准震惊后,立刻向组织核实汪维恒身份。得知其潜伏敌营20余年,他不禁对这位同志心生敬意。解放后,汪维恒先后担任上海市直接税局、地政局及房地产管理局副局长、局长等职,直至1971年因病去世。汪维恒能在敌营潜伏20余载,全凭他心中坚定的红色信念未曾动摇,革命热情始终如炬,未曾熄灭。他深信,组织迟早会与他取得联系。本文内容至此已全部呈现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