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老一辈革命干部曾与林彪有过交集,但能与他和谐共处者寥寥。多数人觉得他“孤高清冷,唯工作是从”,显得颇为冷漠。然而,他与罗荣桓之间深厚的革命友谊,无疑是他军事生涯里屈指可数的“社交闪光点”。
【林彪和罗荣桓的合作】林彪的军事才能无可争议,但其性格较为内向沉闷,这一点自始便显露无遗。在黄埔军校时期,校内激烈的“左右”斗争席卷众人,唯独林彪对此颇为冷淡,全然不愿牵涉其中。聂荣臻在回忆录中提到,自己作为第四期学生,学业表现平平,且在政治活动中也不甚积极。在黄埔军校众多人才中,蒋介石对沉默寡言的林彪几乎没印象,未深入分析其心理,也未积极争取,致使林彪悄然从他视线中消失。1933年2月,他昔日的学生指挥黄陂、草台岗战役,致校长三师覆灭,两万余人沦为红军俘虏。蒋介石惊愕之余,方知这位学生年仅26岁。
校长深感这些战役乃莫大羞辱,气愤难平,致信陈诚言:此番败北,境况凄惨,实为平生所未有之痛楚。此时,蒋介石望向林彪,发现其已非昔日那个沉默寡言的学生。他亲自为这位学生冠以别称:战争中的魔鬼。当时,林彪的人头悬赏高达10万。林彪展现出的能力对红军而言是幸事,但组织面临的问题是,难以决定由谁来担任他的搭档。在军旅集体中,林彪的性格非但未变得“积极向上”,反而愈发孤僻,朝着这一方向不断加深。他同样思想深刻,交谈时不随波逐流,言辞往往直击要点。然而,这种直白的沟通方式,在交流中也容易引发“冷场”。
朱德曾指出:“林彪具备独特的表达方式。”在林彪负责指挥战争的时期,为他配备一位得力助手至关重要,恰逢其时,罗荣桓出现了。毛主席认为,红四军政委需立场坚定、政工经验丰富,并具备忍让谅解之品质,以促与林彪团结,罗荣桓恰符此要求。罗荣桓与林彪的初次合作发生在1930年至1932年间,当时林彪担任红四军军长,而罗荣桓则任政委一职。随后,林彪调任红一军团军团长,而罗荣桓也被任命为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一职。
显然,两人仍能携手合作,表明相处融洽。从他们的成果来看,确实取得了不少显著的成绩。彼时,他们携手演绎了话剧《庐山之雪》,均以真实自我融入角色,赢得了广泛赞誉。对林彪而言,这无疑是个“重大进展”。据传,他在台上未见罗荣桓,便急忙吩咐:“快请罗主任上台!”随着局势的演变引发人事调整,林彪与罗荣桓因此分开了一段时间。抗日战争时期,这两位同样表现出色,均十分耀眼。
林彪因其领导的115师而声名显赫,这一成就成为其生涯中的闪耀时刻。与此同时,罗荣桓在115师的师政训处担任主任职务。在共同的目标指引下,两人彼此默契十足,心意相通。罗荣桓率师政治部、骑兵营于阜平、曲阳组织抗日力量,同时林彪与聂荣臻指挥“平型关大捷”,重创日军士气,此战不仅关键,更极大鼓舞民心,提升了八路军声望。随后,林彪因误伤需休养,且日军占领太原,为防115师被围,部队决定分散行动。自此,罗荣桓前往汾河西侧的吕梁山区。
抗日期间,罗荣桓一直带领115师主力与八路军山东纵队协同作战,至1945年,麾下已有27万正规军。多年的战斗经验,让他足以应对各种艰巨任务。解放战争时,罗荣桓再次与林彪共事,这体现了中央的深思熟虑。过往经验表明,两人合作能成就大事,当时罗荣桓是少数能有效管理林彪的人之一。从林彪的视角出发,他同样需敬重罗荣桓,因为若无罗荣桓,东北的军事力量绝不会如此雄厚。
根据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方针,罗荣桓率山东军区6万正规军及20个经验丰富的基干团共9万人进军东北,成为东北民主联军的中坚力量。战略决战时,林彪指挥有误,毛主席多次督促。尽管林彪时有固执,但幸有罗荣桓总在关键时刻出现,发挥了重要作用。罗荣桓与林彪相处甚有方略,此乃多次合作所积经验。简而言之,便是小事上不斤斤计较,大事上则绝不轻易让步。
当林彪考虑回头攻打长春时,罗荣桓力劝其决定攻打锦州,此为战局关键。他不会让林彪一意孤行,坚持自己的战略考量。在日常的小规模战役中,特别是那些对整体局势无重大影响的战斗,罗荣桓通常会直接采纳林彪的意见。另一重大决策,林彪初时不赞同,而罗荣桓与聂荣臻持肯定态度,即关于北平的和平解放事宜。最终结果显而易见:傅作义率25万部队依约撤离北平,接受和平改编,至此,平津战役圆满落幕。
平津战役结束后,东北野战军更名为第四野战军,司令员仍为林彪,政委也继续由罗荣桓担任。当时局势下,罗荣桓本应随军南下发挥关键作用,但北平解放后他因病倒下,无奈只能留在天津进行医治。回顾历史,战争时期林彪与罗荣桓的搭配堪称最佳,二者的合作极为契合。林彪寡言少语,令人难以捉摸其心思,难以配合工作。他常专注于单一问题深思,不善全面管理部队,更倾心于研究战术与地图,对日常事务不甚关心。
罗荣桓全面弥补了不足,妥善安排宣传、政治、军事、后勤等工作,大大减轻了林彪的负担。林彪固执时,罗荣桓常小事迁就,故林彪对罗荣桓颇有好感。毛主席深知林彪性格,见林彪与罗荣桓默契配合,甚感欣慰,对身旁同志笑道:“言林彪难缠者何在?罗荣桓非与林彪团结无间乎?”聂荣臻曾言与林彪难以推心置腹,而罗荣桓却具备说服林彪的能力,总能使其信服。
【罗荣桓病逝,成为林彪悲痛瞬间】建国后,林彪与罗荣桓均被授予共和国元帅衔,此举是对他们长期革命斗争生涯的高度认可与肯定。自那时起,这两位老伙伴虽不再同处一室办公,但仍需频繁交流协作,保持工作上的紧密联系。毛主席深知罗荣桓对林彪颇为了解,因此在涉及重要人事决策时,他依旧会向罗荣桓征询意见。
1959年,毛主席欲让林彪接任国防部长,征询罗荣桓意见。罗荣桓考虑后表示:“国防部长外事繁重,林彪身体欠佳,恐不宜担此重任。”即便面对权势日盛的林彪,罗荣桓仍勇于直言不讳,表达内心所想,实属难能可贵。遗憾的是,那些任务皆成了罗荣桓生前所能完成的最后职责。自1945年起,罗荣桓每日仅睡两三小时,且两肾病情逐渐加重,已出现持续尿血症状。次年,他即被确诊患有肾癌。
罗荣桓依中央安排乘火车赴莫斯科切除右肾,但术后伤口不幸破裂,无奈之下,只得再次接受缝合手术。罗荣桓需遵医嘱至少疗养3年,即使恢复工作,每日工作时间亦不可超过3小时。然而,面对国民党大军的逼近,罗荣桓根本没有喘息之机,时间全用于应对紧迫的局势。回顾往昔,罗荣桓在艰难情境下助力林彪妥善管理军中事务,着实极为不易。平津战役结束后,罗荣桓本意欲南下,但在与干部交谈时,他突然晕倒。
得知此事后,罗荣桓安心养病,但仍心系前线林彪。尤其闻林彪将与“小诸葛”白崇禧交战,他更是反复叮嘱,关切之情溢于言表。林彪的性格使然,少有干部能真正劝阻他行事,故而往往还需罗荣桓出面来处理这些事情。建国后,罗荣桓身体陆续出现其他问题:1956年患心绞痛,1962年血压不稳定等。1963年9月28日,罗荣桓因尿毒症(由肾衰竭引发)入住北京医院,治疗方式为腹膜透析。
他的病情牵动了毛主席、刘少奇、朱德等领导的心,他们多次指示医院,务必全力进行抢救工作。林彪此时亦遣夫人携鲜花探视,对这位昔日老搭档的病情,他表现出高度的关切。令人痛心的是,同年12月,罗荣桓元帅终究未能战胜病魔,与世长辞。林彪,这位向来“不食人间烟火”的人物,在得知罗荣桓逝世后,表现出了罕见的极度悲痛,这是少数能被外界察觉到的“林彪情感流露”。罗荣桓逝世后,林彪参与的诸多活动频繁与罗荣桓的名字相联系,这些活动在罗荣桓去世的几年间持续发生。罗荣桓逝世次日,林彪挥毫写下唯一挽联:数十载并肩历风雨,心交肝胆,忽闻永别,深感挚友难寻,痛心疾首。
旁人忆述,罗帅离世次日,林彪即令秘书备车赴医院,欲独吊唁。时值大雪封路,行车艰难,然林彪全然不顾。林彪的挽联迅速被发布于《解放军报》之上。12月22日,刘少奇、朱德、林彪等前往吊唁并轮流守灵,同日人民大会堂举行罗荣桓公祭大会,由刘少奇主祭,林彪等人陪同。公祭仪式结束后,林彪与邓小平等人共同护送罗荣桓骨灰,前往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进行安葬。
在林彪与罗荣桓的交往中可见,林彪视罗荣桓为兄长、战友及榜样,即便他不常听取他人意见,但对罗荣桓的话,他总会深思熟虑。毛主席痛失好干部罗荣桓,深感哀悼,挥笔赋诗曰:“君逝国疑谁可解,世间再无问策人。”罗荣桓作为智囊的风采,现已成为历史的记忆,镌刻于过往之中,不再重现于当下。
林彪前半生获老一辈领导人与史学界高度肯定,邓小平赞其为军事能手。然而,在这些成就背后,常可见到罗荣桓的重要影响。他虽未详尽透露一切,但内心深知:自己的成就离不开罗荣桓的帮助,正是这份助力铸就了他的辉煌。
【参考】罗荣桓与林彪分手原因探析,由黄瑶撰写,发表于《湘潮》(上半月)。文章深入剖析了两人关系破裂的缘由,逻辑清晰,用词准确。罗荣桓与林彪间的分歧及斗争,由盛永年、盛洪奇探讨,载于《党史天地》,深入剖析了两者的不同立场与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