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娶妻不娶颧骨高,嫁汉不嫁连眉梢”,颧骨和眉毛,能看出啥?

陋室文史 2024-07-04 16:41:36

俗话说,“相由心生”,一个人的品性在一定的程度上会体现在这个人的脸上。因此,就有了相面这一说。

虽然说面相学多少带点迷信色彩,但其实也算是老祖宗对经验的总结,在初次见面,双方并不了解对方的时候,人们便习惯性的“以貌取人”,会从第一印象,来对他人的性格做个基本判断。

在民间有这样一个说法,“娶妻不娶颧骨高,嫁汉不嫁连眉梢”。那么从这个颧骨跟眉毛上面到底能看出什么来呢?

在民间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女人颧骨高,杀人不用刀。”

古代人们在长时间的观察中发现,女人颧骨高克夫的概率比较高。颧骨的位置位于眼睛的下面突起的位置。

从美学上来讲,颧骨高的女性有着棱角分明的脸部轮廓。

古代的人们对于女性的要求就是要遵从“三从四德”,但是颧骨高的女性从性格上来讲,大多是比较强势、脾气比较暴躁。

因而他们认为,颧骨高的女性大多不具备女性普遍的温柔之美,她们不太受管教。因此,那个时候,颧骨高的女性普遍不受欢迎。

在鲁迅的小说《故乡》中,对于杨二嫂的长相描写就是她长着“凸颧骨”,双腿像圆规似的。而小说中杨二嫂是一个能说会道、性格刻薄的寡妇。

可见在中国传统的思想里面,高颧骨的女性给人的印象并不怎么好。

要说古人对于颧骨高这么颇有偏见的理由中,春秋时期的四大美女之一,夏姬给他们提供了典型的案例。

夏姬是颧骨高的美女代表,更是被后世称为“中国古代第一艳后”。在夏姬没有正式出嫁以前,她曾与自己异母的哥哥公子蛮处过对象,两人经常在她的闺房里私通。

要知道在那个女性必须遵从三纲五常的年代,一般的女性根本不敢这样做。

夏姬与公子蛮私通了不到三年,公子蛮就不幸去世了。

郑穆公知道了两人的事情之后非常地气愤,他将夏姬远嫁给了陈国的大臣夏钰舒。

远嫁之后的夏姬并没有收敛自己的行为,又再次与他人暗自私通。在夏姬嫁给夏钰舒9个月时间她就生了一个儿子。

虽然夏钰舒对于这个儿子的身世有所怀疑,但是他确实是喜欢夏姬的美貌,于是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不久后,夏钰舒去世了,夏姬再次成为寡妇。

有一次,陈灵公、仪、孔三人一起在夏姬的家里饮酒聊天,兴致正浓的时候,他们三人互相调侃夏姬的儿子夏徴舒长得像对方。

这让夏徴舒感受到了极大的侮辱一气之下将夏姬给关了起来,还将陈灵公给杀害了。

仪、孔两人趁乱逃到了楚国。在他们添油加醋的控告之下,夏徴舒被楚庄王下令处死。

夏姬又被楚庄王嫁给了楚国的一个贵族,碰巧的是,娶夏姬的这个楚国贵族在婚后不久也死了。

后来,又有一个外臣屈巫不惜背上叛国的罪名带着夏姬私奔,后果是屈巫一族被一并抄家。

夏姬的一生确实是传奇,她的丈夫相继在壮年离世让她背上了一个克夫的名声。

当然,所谓“颧骨高克夫”的说法,完全是无稽之谈,在封建闭塞的古代可能还会有人在意,但现代早就不将这个了了。

现在的女性拥有着独立的人权。因此,颧骨的女性那些要强、独立的特点在这个社会上非常受用。

大家经过观察会发现,颧骨高的女性大多在事业上都比较成功,另外颧骨高的女性气质也非常地好。

所以,现在人对另一半的要求就不要参照古代的标准了,毕竟时代不一样了。

“嫁汉不嫁连眉梢”,连眉梢又称一字眉,有着连心眉的基本都是男性。就是两个眉毛之间的中介线不够明显。首先这种相貌不属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眉清目秀”审美。

显然连眉梢的男性跟美男子根本不靠边。反而毛发如此旺盛给人一种粗糙的印象。

另外,古人认为那些连眉梢的男性大多数心智不全,成不了大事。

如果将女儿嫁给这样的人,不仅有可能吃不饱饭还容易被家暴。所以,他们不愿意自己的女儿嫁给这样的人。

比如我们所熟知的《隋唐英雄传》当中的李元霸,就是一字眉。

李元霸可以说空有一身蛮力,却没有一点心眼,甚至说是有一些疯癫。但是他又非常地执着、勇敢。是一个有恩报恩,有怨报怨的乱世英雄。

但是他的结局却不怎么好,由于战功卓越,遭到了哥哥的嫉妒,最终被设计而死。

在古人眼里,连眉梢的人就是典型的“大老粗”,在相亲市场上也不受欢迎。

他们觉得连心眉的男性过于的执着,做事情一根筋。有小小的不开心、不满意、不顺利就耿耿于怀。

因此,他们容易给人一种情绪不稳定、小气的印象。

这样的性格也导致他们在面对感情的时候,也非常地狭隘。他们大多比较大男子主义,对于另一半看得比较紧。

在择偶观上,他们也比较地传统,见不得自己的另一半与异性去打交道。

古代的人们因为社会风气保守,适婚的男女大多都是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选定的。在结婚之前,他们根本没有充分的时间去了解对方。

甚至有的在结婚的时候才第一次见面。

可是古代人结婚后基本就是一辈子,所以说择偶关系到他们一生的命运。他们重视婚姻却又没有机会去了解对方。

无奈之下,古人才会通过观察相貌,来对相亲的对象制定一个标准。

对于相学,我国的国学大师曾仕强曾经说过,“我们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

所以说,对于这些古代传统相学上面的定论,我们不能够全篇照搬,在择偶方面我们应该更多地去关注对方的内心,而不是外貌。

我们不能够通过外貌就轻易地对一个人下结论,也不能盲目迷信,相信科学,相信自己的眼睛和体验,才是正确的。

来源:中国知网《“以貌取人”:华夏形象传播的独特现象》杨霖

0 阅读:113

陋室文史

简介: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