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资思想的战略性转变
——个人投资思想的再总结
投资就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同时,若想不断进化,还有必要对自己过往的投资实践时时进行深刻的“复盘”。近一段时间,我对自己这么多年的投资札记进行了重新梳理,突然发现自己的投资思想实际上已经发生了战略性的转变。这个战略性转变,就是自己从今以后,不再以所谓的身家、拥有多少账户市值来衡量了,反而是要将未来锚定在一年有多少股息收入可供自己享受,即将自己未来的身份定位于当一个妥妥的收息佬了。是自己因为年龄有些大了,投资进而变得更加保守了吗?我认为也不完全是,因为我经过深刻的“复盘”,认为从功利主义的角度讲,个人投资者的最终宿命就是当一个妥妥的收息佬(收息婆)!
财富自由是我们投资人的梦想,但是达到什么程度就是财富自由了呢?
这个标准可能因为人们生活的地域不同、要求不同而不同,但我说过,个人投资者如果每年的股息收入已经完全能够覆盖生活的基本开支(而不是奢侈享受),就可以视为达到了基本的财富自由状态了。投资一旦达到了这种状态,未来的投资可能就会变得更加从容不迫,更加看淡风云。我经常说,个人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在思维方式、投资方式上是有着很大不同的,这个不同之一,就是个人投资者应该向着这个目标努力,而且如果我们的投资将目标最终定位在“当一个妥妥的收息佬(收息婆)”上,那么,自己的思维方式、投资方式则也可能变得不同起来,甚至会达到一种更加“自由自在”的状态。
1、定位于当收息佬(收息婆),自然会以获取更多的优质股权为目的。
若想富,攒股数,这一点就像自己家要尽可能多地养鹅,以收获更多的鹅蛋,进而形成鹅生蛋、蛋生鹅的复利循环,而不是为了养一只鹅,等它长大长肥了而宰掉,或者转手卖个好价钱(市场上这种养鹅人更占多数)。具体到投资上也是如此,自己最终目的是获取更多的优质股权,而并不是锚定在获取低买高卖的差价上,尽管有时市场的疯狂逼迫自己不得不做出卖出的动作,但最终还是以获取更多的优质股权为目的。永远记住,现金只是手段,而获取优质股权才是目的。
优质股权的“优质”最为重要,因为“优质”的前提是它在未来可以持续稳定地提供更多的股息收入,但是同时,又不能秉持单纯股息的观点,即自己要的是“优质+高股息”。这个“优质”,就是它必须具备强大的经济特许权,必须是符合自己“五性”标准(长寿性、稳定性、盈利性、成长性,管理层有德性)的“优质”。这个“高股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具有强势经济特许权的,其年度收息以两倍于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为最佳;二是具有弱势经济特许权的,其年度股息当以5%或者更高为最佳。
在我上期公众号文章中,一位名叫“zlq”的投资朋友说,他已关注我6年,并且提到我曾说过的“大道至简”的两句话:一是选股的经济特许权,二是以提高年度股息作为终局目标,并且说是我多年投资思考的结晶。这位朋友总结得十分精辟,真是懂我也!所以,我也将他的留言进行了置顶。
是的,投资中如果说有“简单”制胜的招术的话,我们仅仅抓住这两点就可以了,一是抓经济特许权,二是抓高股息,而且幸运的是,时下我大A股的生态是越来越具有这种优质、优厚的馈赠,即有这样的“鱼和熊掌”可供自己全面选择。
二、定位于当收息佬(收息婆),自然便不会盼着股价上涨再上涨。
投资有时是反直觉的,或者说是有违人性的,因为我们人性中买入之后总是盼着股价上涨再上涨,然而从当收息佬(收息婆)的角度讲,这是病,得治!因为道理太浅显不过,如果股价上涨太快太高,就无法从从容容地落实投资“八字诀”(选对、拿住,收息、攒股)了。
最近,我与身边一位年轻些的投资朋友进行交流时说,趁着你年轻,也趁着市场低迷,你就将每月的收入抽出一部分来“攒股”,而且你也不要管它一两年,甚至几年的所谓收益率,你就一个目标是“攒股、攒股、再攒股”,当你到了我这个年纪之后,实现自己的财务健康、财富自由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实际上,就是相对不年轻的,譬如以我本人为例吧,尽管自己退休后的工资水平目前在本地也不算低了,未来似乎也有生活的基本保障,然而,如果二十年、三十年后呢,如果届时自己没有股息收入(被动性收入),自己也会沦落到一个相对“贫困”的状态的,至少从心理上会感觉如此(当然,到那时自己已经垂垂暮年,也消费不了多少东西了),因为退休后的工资涨幅与在职人员的工资涨幅比就相对小了,且时间拉得越长,工资收入还会被通胀这个“老虎”吃掉不少的,慢慢的自己就会感觉到相对贫困。这一点,也是自己从上辈人那里观察得来的一点实际感悟。
所以,要想富,攒股数,个人的目标就是尽最大可能将优质股权搞得多多的,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低迷期越久,是越有利于自己的。
三、定位于当收息佬(收息婆),自然就不再与投资的左邻右舍盲目攀比。
生活中有句话:人比人气死人。是的,当一个人到了一定年纪,就会越加明白,世俗生活中总是有人比我们优秀,或者比我们有钱,如果事事、时时与别人盲目攀比,最终自己的心态会崩掉的。
百岁老人杨绛说过,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这话虽然是说人生的,实际上在投资中也是如此。比如,当下市场以AI技术、人形机器人等为主题的热点上涨,自己能够抓得住吗?或者就是抓得住,自己敢于重仓吗?再如,《哪吒2》火了,光线传媒不到十个交易日就上涨三四倍,自己能够抓住吗?或者就是抓住,自己敢于重仓吗?
如果回答是“不”,那就做一个安安静静的收息佬(收息婆)就可以了,因为那些东西与自己毫无关系。
不仅在具体的投资标的上,我们人性中容易有盲目的攀比心,就是在投资收益上也容易如此,比如追求年化多少多少,实际上,投资时间越长,我越觉得个人投资者越要放低自己的预期。比如,早在多年前我就提出,自己长期投资收益的底线就是“三个跑赢”,即跑赢长期无风险利率(如长期债券、银行定存)、跑赢基准指数、跑赢通胀,如果自己的投资在若干年内能够实现这“三个跑赢”,自己认为就不是一个失败的投资者,这么多年来过去了,自己完全可以自豪地说,自己是达到了,甚至是超预期的。
我们的人生有时很奇妙,就是我们越孜孜以求的东西,有时反而越不容易得到,相反,不那么过于热衷追求的东西,在不经意间反而会让自己得到,这也有点像做企业一样,你越是孜孜以求于利润,反而会让动作变形,最终胜出的反而是那些“有利润之上追求”的企业。人生如此,做企业如此,投资中也往往是如此。
所以,投资中一定要摒弃掉不应该有的攀比心,做一个安安静静的自己,反而更容易品尝到投资的真况味。
四、定位于当收息佬(收息婆),自然就不会在投资中追求完美。
投资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然而我们人性中往往又有追求完美的弱点,比如,“既要又要还要”这个“心魔”常常会容易折磨着我们。比如,在市场中,有不少人就是既想拥有天下最优质的股权,又要追求低买高卖的差价收入,还想要获利丰厚的股息收入,总之,人的欲望就是这样贪婪无止境!
然而,市场会奖赏这种人吗?我多年的投资体会是往往不会,因为上天是不会让谁如此完美的,否则,市场中的钱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向他家的口袋的。
近日,在微博上有一位朋友翻看了我2021年2月18日写下的《闲来札记:机会成本的选择》时发出了一番感叹,同时,他还对自己的投资进行了深刻反思。——我这篇札记是在茅台当时处于历史的高位写的,大意是,自己当时虽然认为茅台的股价高估了,但是自己仍然当作非卖品、收藏品来对待,大不了,心中抹去一片浮盈,就是不再赚市场先生奖赏的钱了。
这位朋友是这样评论的:
4年后重读此文感慨颇多——买好股票也要有好价格!否则也会多年无收益。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当天茅台盘中创了历史新高!但随后大跌5.33%!“去还是留?”所有人面临选择!2021.2.18还看不到2020年的业绩,但估计出了业绩预报,但可以看到2019年的财报,2019茅台净利润为412.1亿,对应3.1万亿市值,市盈率75.24,估值确实太高了!作者文中也坦诚估值高了,但他用自己的理论说服自己留了下来!4年过去了,茅台净利润比2019年增长了一倍,但估值下降了69.7%,股价比当时低40%!作者可能在收益方面无所收获,但坚守自己信念的精神值得学习!而我把2022年拿到的一手绝世好牌腾讯、中概早早卖出了,只获得了芝麻大的收益丢了大西瓜!这完全是因为自己投资思想不纯净,含有太多杂质,缺乏坚定信念造成的!要深刻总结!要继续学习!
这位朋友提出的点评并无恶意,他说,更多的是对自己的深刻反思。我认为这个问题是个好问题,且具有普遍性,所以,作了4点长回复:
1、我们人性中总是有“既要还要又要”的毛病,比如,既想要优秀的投资标的,又要完美的低买高卖,还想要优厚的股息收入。是的,“买好股票还要有好价格”,这一点我完全赞同,但是说几年在收益方面无所收获我并不赞同,因为自2021年至2024年中期每股收到的股息收入便达162.65元(持股成本也降低了这么多),以一座小酒窖(持有1000股,我“物化”为一座小酒窖)计算,便得股息收入162653元,没有分掉的那部分,理论上也是我们股东的。
2、如果股息复投,或者利用股价掉下来进一步收集股份,不仅增加了股息收入,还拥有了更多的优质股权,怎么能够说是“无所收获”呢? !说到底,这还是股价思维。
3、投资要看本质、看长远。比如,资产达到一定规模,就是当个妥妥的收息佬(收息婆),所谓的“身家”说到底是个飘忽不定、上窜下跳的东西,或者它是满足自己虚荣的东西,但是每年的股息收入(被动性收入)却是一定的。所以,个人投资者的“终局”,就是锚定在股息(被动性收入)上。
4、如果时光可以穿越,即穿越回2018年2月18日那天,依我今天的所谓理论,我仍然会如此这般的,因为投资这东西说到底还是要放弃“既要又要还要”的完美主义,做应该做的那个自己(收息佬、收息婆)就可以了。
最近,我也架不住诱惑和好奇,去看了时下火爆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给我记忆最深的是,哪吒喊出的那句现在全球人民都知道的“名言”:“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算”。是的,在股市中投资,我们的“命”也是由自己决定着的,或者最终是由自己的认知(硬核的思想体系)所决定的,比如,当一个妥妥的收息佬(收息婆)的“命”则完全可以由自己决定,而不是由“天”(市场先生)所决定着的。
最后再说明一下:
1、说获取股息收入,但是自己并不排除长期的资本性收入,因为市场短期是一个投票机,长期是一个称重器,即价值规律终会发生作用的。在股票市场上,我们知道有些事情必然会发生,但不知道何时会发生,有此一点,就够了。
2、说要高股息,并不排除成长性,因为成长是永恒的主题。我现在的投资组合仍然将未来的成长性放到重要位置,但是自己今后重仓的标的无疑是要有必要的股息收入(实际上已经这样做了)。未来自己所持的标的,最终均会向这个重心进行战略性转变,当然,这要看将来的市场状况而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