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札记:何来第一桶金、算一算分红的账、品读巴菲特2025年的信

闲来一坐 2025-03-04 12:11:49
【何来第一桶金】有投资朋友曾让我谈谈自己的“第一桶金”是怎么来的,我回复说,我们普通投资者是慢慢变富的,哪来第一桶金,实际上就是多年来本着适度节俭、延迟满足的原则,将个人家庭的工资性收入慢慢流入股市的。是的,我本人2000年5月份入市之时,也就是投资几万元的本金,但是25年下来,特别是2008年转型价投以后,本金更是加大,不算不知道,有时一算,累积投入之多,连我自己也没有想到多年下来会有如此之多!这里倒给人一个小启示,如果你不攒钱去投资,有些钱也就是花掉了,单纯地依靠攒钱是攒不了这么多本金的!——就是到今天,我个人家庭除工资卡内留用日常所需的资金外,其他金融资产全部是生息的股权资产(我经常自吹,家里有一个小小的印钞机,呵呵)。

从我本人的经历中,便提出一个问题,即我们普通投资者实际上是谈不上什么第一桶金的,所以,将工资收入或实业收入(做实业的)慢慢流入股市,不断积累优质股权,最终实现慢慢变富还是可期的。我记得犹太人有一个“财富种子法则”,即强调将每月收入中至少10%,进行明智的投资,就像种下财富的种子一样,慢慢进行培育,财富才会自然而然地生根发芽。我的经历告诉我,这个法则还真的是切实可行的,而且对于很多人来讲,只要你不是极端贫困,拿出10%的收入来投资于优质股权,也对个人生活的质量影响不会太大的,关键是自己要有这种财商意识,而且投资要趁早。

当然,你可能会说,我年龄已经较大了,在这个方面就不想考虑了,不过,年龄大也未必不能投资,比如在关注我多年的投资朋友中,有一位名叫“沧溪”的投资朋友(我们未曾谋面),我记忆中他前两年就曾留言说,他原来在企业上班,后来企业不行了,被迫退休,开始股市投资,这么多年来下来已积累至8位数资产。我还曾以他为例,向身边的年纪较大一点的朋友进行过一番财商启蒙教育呢。可见,年龄只要不是太大,也是完全可以开始投资这项事业的,关键是自己的财商意识要觉醒。

我总是说,虽然价值投资的一些思想观点是来源于我们的共同老师,如格雷厄姆、费雪、巴菲特、芒格等投资大师,但是很多实际的感悟,实际上我自己这么多年来用自己的“钱”练出来的。比如,我以前作文说过,不断地将个人家庭的现金资产转变为优质股权资产是一次革命,一次深刻的革命,这个观点,就是我自己多年来投资实践“练”出来的切实感悟。特别是我们现在已经进入股权致富时代,这个“革命”谁完成得早、完成得好,就会更早地尝到“革命”的胜利果实。

【算一算分红的账】如果你有100万现金,现在存在银行一年定期利率,按国有大型银行1.1%的利率计算,则年得利息11000元;按国有大型银行五年期定存利率1.55%计算,则年得利息15500元。这是一道简单的小学算术题。但若“储蓄”在股市会如何呢?

我在上期《闲来札记:投资思想的战略性转变》一文中特别指出,要投资于“优质+高股息”的标的。具体的量化标准:一是具有强势经济特许权的,其年度收息以两倍于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为最佳;二是具有弱势经济特许权的,其年度股息当以5%或者更高为最佳。按照这个标准“按图索骥”,可以用东阿阿胶和格力电器为例来分析一下(茅台这个标的,就不再说了,因为我说得太多了):

东阿阿胶,我视之为具有强势经济特许权经济的标的,因为它在行业内具有较强的话语权与定价权。按照2023年1.784元/股分红计算(2024年已有中期分红),以股价60元计算(这里仅是假设),则股息率为3%。如果100万以股价60元计算买入,则可以买入16600股(按买入一手,即100股计算),全年可得分红收入29614元。显然,这个分红收入是要高于国有四大银行五年期定存利息收入的(多出14114元)。而且,这里只是按照2023年的分红计算的,2024年、2025年随着公司业绩增长,股息收入还要提高的。

格力电器,我视之为具有弱势经济特许权的标的,因为“好空调、格力造”的品牌商誉已牢牢地侵占了消费者心智,同时其空调产品在行业内也具有一定的定价权。按照2023年2.38元/股分红计算,以股价50元计算(这里也仅是假设),则每股股息为4.76%。如果100万元以股价50元计算,则可以买入20000股,全年可得分红收入47600元。这个分红收入更是高于国有四大银行定存利息收入的(多出32100元)。同样,这里也只是按照2023年的分红计算的,2024年格力电器的股息收入也还有望提高。

如果我们投资100万元,按照我上面假设的股价买入,不论是买入东阿阿胶,还是格力电器,买入之后股价果真上涨上去了,于是市场中的绝大多数人一定会欢呼雀跃的。但是,有时世界上就怕“但是”这两字!

如果你从此以后,不在股市里多投资一分钱了,并且将获得的年股息收入享受掉,那么恭喜你,你真的是撞上好运了。但是,如果你还想继续股息复投,又会如何呢?

显然,你股息收入再买入它们,自然股份就变少了,而且股价上涨得越高,你最后再买入的股份越少。这里就不再用理论假设,进行详细计算了,因为这又是一道小学算术题。

当然,你可能会说,股价下跌之后,再买入的股份是变多了,但是,如果买入之后股价下跌20%,那100万元的本金,就剩下80万元了,下跌30%,那本金就剩下70万元啊,依些类推,这怎不令人“肉疼”呢?这不正是“你要它的股息,它要你的本金”的生动写照吗?

是的,这其实正是市场上多数人痛苦的根源,因为他们还是将股票账户当成银行储蓄账户了!

谈到股权资产,很多人认为它是流动性很好的资产,实际上,这恰恰是错的,因为股权资产不管它多么优质,它也是流动性很差的资产。之所以说它流动性差,是因为在短期内市场的价格是做无规律的布朗运动的,其内在价值必然是依靠时间才会慢慢兑现出来的,正所谓,市场短期是投票机,长期是称重器,有时这个“长期”至少要以五年或更长的时间来兑现的。可以说,这又是股市里的一条公理。

如果你不相信这个“公理”,并且无法从这种痛苦中自拔,那么,你就不适合在股市里投资,而你若真想在股市里踏踏实实地做投资,就应该将自己投入的这100万元视为资产,并且是流动性差的资产。永远要记住这一条:你投入的100万元已经变成了流动性很差的资产了。如是,你便可以变得悠然自得起来的,而且股价在一定时期内下跌了,你心里还会有小庆幸,因为你可以从从容容地进行股息复投,以获取更多的优质股权了。

股市投资,其实说来说去,就是这么个理儿。

当然,你可能也会说,如果这两家企业将来完蛋了怎么办了,投资的100万不就打水漂了吗?

是的,如果它们将来成为“创造性破坏”的牺牲品,那么,我们无论我们投入多少,也就完完全全变成“金融消费者”了。

所以,投资“八字诀”的前提是选对(选准),如果你没有实足的把握,则也可以组合应对(毕竟全部看走眼的事情是极小概率事件)。

说明一下:以上两人案例,仅是为上述观点服务的(你也可举一反三),并不构成投资建议,切记,否则,你赔了钱,可别找我算帐!

【品读巴菲特2025年的信】巴菲特每年致股东的信,可谓全球投资人的圣经,每年发布出来之后,作为他的拥趸,我自然是少不了要认真品读的。所以,当他2025年致股东信发布出来以后,我认真地品读了两遍。应该说,他的投资理念是一以贯之的,年年重复一些“老掉牙”的投资道理,也没有多少新意了,但今年我感兴趣的是他对日本五家商社的投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一下它的原信,或者问一下豆包、腾讯元宝,或DeepSK)。

这里,我借用一位投资朋友在慢慢变富沙龙群内的点评(我就偷懒了),他说:

“我觉得巴菲特投资日本这5家企业的案例堪称经典中的经典,钱是从日本人手借的,买了日本最好的5家企业投资成本是138亿,目前市值是235亿,市值浮盈97亿,更厉害的是股息收入是8.12亿美金,利息是1.35亿美金,也就是用着日本人的钱还倒收入6.77亿美金。”

是的,我问了一下豆包:

2020年8月,巴菲特首次对日本的伊藤忠商事、丸红株式会社、三菱商事、三井物产和住友商事这五大商社展开投资,总投资额达到60亿美元,当时伯克希尔宣布已经持有日本五大商社各5%的股份。至2025年2 月,巴菲特在信中透露这一比例已提升至约9%(投资总成本为138亿美元)。

另据有关材料,这些商社控制着全球大宗商品供应链的命脉,手里不仅有资源,更有物流和基础设施。比如三井物产,它掌控了智利15%的铜矿资源;住友商事则运营着全球前三的液化天然气船队。这种“资源中介+供应链”的商业模式,让它们在经济低迷的背景下依然能保持稳定的现金流。

很为重要的一点,这些商社的股息回报率相当诱人。以伊藤忠商事为例,它连续10年稳定增长的股息率,几乎成了“印钞机”。更绝妙的是,巴菲特通过发行日元债券,以不到1%的利率融资,然后投资这些股息率高达5%以上的商社股票。说白了,就是用日本人的钱去赚日本企业的钱(五家商社有国际业务),还不用担心亏本!

巴菲特是1930年8月30日出生的,按照我们中国人的算法,现在虚岁已经95岁了,说一句有点不大敬的话,巴菲特真的是“老而成妖”了!

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吗?

如果我们按照当收息佬(收息婆)的角度去投资,并且辅以之必要的定性与定量标准(优质+高股息),长期下来想在股市上赔钱也是很难的!

同时,在这封信中,巴菲特还谈到了伯克希尔历史上仅有的一次少量分红,他说:

“1967年1月3日,我们支付了唯一的股息——101,755美元,即每股A股10美分。(我不记得为什么我向伯克希尔董事会建议这一行动。现在这似乎是一场噩梦。)”。

是的,这就是巴菲特的“两面性”:一方面,它的伯克希尔吝啬分红,而对所投资上市公司的分红,包括控股的公司的现金流,是极为重视的,这个问题,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呢?

比如,曾不只一位朋友在我谈到重视分红时,总是喜欢拿伯克希尔不分红说事,但巴菲特的那种超强的资本配置能力,却又是世所罕见的,特别是很多上市公司不会正确运用盈余资金,甚至仍摆脱不了那种“习惯性的驱使”(人的动物性),所以,巴菲特说得好(引用伊索寓言):“一鸟在手,胜过两鸟在林”。

由此,我也得出一个结论:巴菲特的伯克希尔不分红不具有普遍性意义!

0 阅读:38
闲来一坐

闲来一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