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想实验】我以前作文说过,当你的投资理念打不通时,就学一学那些理论物理学家,在自己的头脑里进行一下思想实验,没准立马就打通了。
比如,前期札记里,已经谈论过,“买股票就是买公司,就是买入其未来(自由)现金流的折现值,然后是句号”,这个句号是段永平加上的,我通过自己的思想实验,就得出了如下的结论:
一家企业的内在价值与它上市不上市无关,与短期的股价波动无关,与牛熊市无关,与它市值大小无关,与它是否是新兴行业无关,与行业周期无关,与附加在企业上的其他任何东西均无关,它只与其“未来”的自由现金流总和有关。
于是,有朋友说:“这句话太重要了 ,我懂了这句话感觉自己悟了,内心有一种奇妙莫名的喜悦,不仅仅是赚钱的喜悦。”用佛家语言来说,这就叫法喜吧。
是的,正如六祖慧能大师所说,人人皆有佛性(即人人本具),佛性就在我们心中。但是,人人具有佛性,而真若顿悟成佛并不容易,具体到投资上,自己若想顿悟,我认为,时时进行这种思想实验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法。
比如,下面,就再进行一下这种思想实验,即在股市里,将你那平时喜欢活动的一双小手捆绑起来,这样你投入股市里的钱,就永远、永远地不能取出来了,你会重点关注什么呢?
不用说,你一定会关注账户每年会有多少分红,会流出多少真金白银的,否则,你投入在股市里的钱就永远、永远地成为纸面富贵了。
好,下面继续这种思想实验,即:现在解放你的一支小手,并允许你的这支小手,对分红的钱进行处置,你又会作何动作呢?
显然,你要么会取出这些分红的钱去享受生活,要么就会用这些分红的钱再投资,去积攒更多的股数,正所谓若想富,攒股数。
哈哈,说来说去,说到这里,你一定会明白了,其实这种思想实验的结果,还是我一直念念不忘的投资“八字诀”:选对、拿住,收息、攒股。
是的,通过这种思想实验,我想你就一定会更明了投资“八字诀”的真正要义了,并且也一定会将那个总是盼着股价上涨再上涨的“病”治好了。
当然,每当我谈起这个话题,总会有朋友搬出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历史上仅有一次少量分红的“范例”来与我辩论,不过,我这里还是要强调一下,我们学习西方投资大师的理论,重在联系国情(投资要有国情观),重在联系实际,特别是要联系“我们是个人投资者”这个最大的实际。
比如,如果我有那么多钱,让我去投资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并且让我永远得不到分红,也永远不允许卖出股份,我会去投资吗?我想,我是断然不会的。实际上,从理论上讲,巴菲特的伯克希尔,最终也会要分红的,这一点,西格尔教授在《股市长线法宝》(第六版)里,也是讨论过这个话题的。
所以,我经常说巴菲特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他的伯克希尔不分红,另一方面,他投资或控股的公司,却是要丰富的现金流与分红的,近几年比较典型的案例是他对日本五家商社的投资。
所以,我们学习巴菲特,千万别被误导了。这一点,是我多年学习研究巴菲特思想而得来的一点切实感悟,或者说是一种进化。
还有一点,就是我大A股现在只要持有期超过一年,股息是免税的,而相比之下,美股就不同。其间特别重要的是,巴菲特的资本配置能力是世界顶尖的水平,真正能够与之比肩的又有多少人呢?我长期观察的结果是世所罕见。特别是在到我大A股,并不具有普遍意义。
当然,凡事我们也别走极端,比如,对一些处于高成长期的上市公司,由于它们正处于价值扩张期,不分红或者少分红也是可以的,因为通过盈余再投资,可以更好的实现价值再创造,这一点,也是确定无疑的。就是在投资中,你去追逐这种公司也无可厚非,甚至在较短时期内,或许还可以取得爆发性投资收益。
但同时也要看到,在我大A股的上市公司里,也的确有少量的“现金泛滥”(芒格语),或者“现金淹没到脖子”(大道语)的公司,比如,茅台、阿胶、片仔癀,只要我们看一下它们账上的现金(茅台账上的现金超1500亿元,片片存款100亿元),就不免让我们流口水,恨不能地建议管理层多分给我们股东一些,因为,即便是这样做了,也不会影响到公司的正常经营的。就是近两年将净利润全部分红的东阿阿胶,它现在现金和现金类资产仍高达85亿元,实际公司将这些未分配利润再多分红股东,也是一点不会影响公司从“青蛙”变回“王子”的。
还有,格力电器这样的优秀企业,虽然它的现金似乎没有淹没到脖子,但是这么多年来,坚持较高分红回馈股东。说到这里,我顺便问了一下似乎“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豆包,它通过“深度思考”回答道:
格力电器是A股市“高分红、低融资”的典型代表,自上市以来,累计分红额超过1500亿元(含300亿回购并注销的股份),分红融资比近30倍。正如董明珠所说,公司上市并不是为了圈钱,而是通过高分红回报股东。
格力电器真乃我大A股的良心企业也!投资于这样的公司,是不是要比那些只会“为梦想窒息”,只会为你画大饼的公司要强之百倍呢?!
最近,我连续看了几家上市公司的年报,我还发现一个重要现象(实际上近几年早已经发生了),即具有国字头的一些大象,连续多年进行高分红。不是说,要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财产性收入吗?他们带头高分红,也可以说是落实这种政策的一项具体举措,甚至也可以说,这是让我们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通道,我们投资人切不可不察也。
【一票否决】近期,进入上市公司年报公告期了,所以,我不仅对自己投资的四家公司的财报要重点看,同时,本着“猎取大象”的目的,还要去看其他一些公司的年报的,但我现在有个“一票否决制”,即对分红率不高的公司实行一票否决,即先将它们打入“冷宫”了。
首先声明,这只是适合我个人的投资策略(“双高”策略)。当然,我也认为,这种策略是一种极为保守的投资策略,也是最适合我们普通人的投资策略,因为坚持这种投资策略长期可以做到稳赚不赔(上涨赚钱、下跌赚股、不涨不跌赚分红)。
以上这种策略也是我近几年投资的一种进化,同时,这种策略,我认为更是切合了当前我大A股的生态,因为越来越多的公司已经推出中期分红和提高分红率的措施了,从这个角度讲,我大A股的生态是越来越有利于我们长期小股东了。我们投资人应该关注到这种可喜的变化,并做到与时俱进。
那么,对于分红率不高,但是未来有成长潜力的公司,是不是也要看呢?
当然有时也看,特别是如果遇到“王子遇难”的机会,还是要进行重点关注的。
【读年报的几个关注点】我这些年有一个极为深刻的体会,就是好公司的年报是不用使劲分析的,相反,凡是需要使劲分析,甚至需要抠小数点的公司多不是什么好公司,甚至其中还暗藏着瞒和骗。但是不用使劲分析,是不是就不用再分析了呢?显然不是,因为我们读财报的目的,就是来“印证”它的优秀的。有观点认为,财报是用来排除的,我倒不完全苟同,因为好的公司是可以通过定性(有时工夫在财报之外),就能够识别出来的,而大部分不入“法眼”的公司实际上它们的财报是不用看的。
以前我写过一篇《闲来札记:投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究竟放在哪儿》,其中提出,我们投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落在”一家企业的商业模式上吗?这很重要,但不是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落在”一家企业好的文化上吗?这也很重要,但也不是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投资真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看一家公司的产品与服务是否牢牢地、不可救药地侵占了消费者(目标客户)的心智。
伟大的教员说,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具体到商业世界也是如此,因为消费者作为一个广泛的群体是很聪明的,是不傻的,是骗不了的,最终他们一定会识别出一家公司产品和服务究竟是好还是坏。有道是,好的产品与服务是自己会说话的,其实就是表达的这个意思。我认为,这也是历史辩证唯物主义的人民史观在投资中的具体运用。
那么,这么说,阅读财报是不是就不重要了呢?当然也不是,因为一家公司的最终经营的结果,还是要通过三张财务报表的数据来充分展示出来的。哲学家说,数学是最具逻辑性与抽象性的美学语言,是的,我们唯有通过这种“美学语言”,最终才能“印证”出一家企业是否足够优秀,它的竞争力是否可持续性等重要问题。
那么,在阅读财报中,究竟需要重点研究和关注哪些关键数据呢?依我的一点浅薄知识,我觉得需要重要研究和关注以下几点:
1、长期ROE水平
巴菲特说,如果只让他看一个财务数据,就是ROE(净资产收益率)这个财务指标了。我也曾经提出,一家企业的长期ROE水平达到15%以上,才是金标准。是金标准,就不是银标准,更不是铜标准。其实,最好的标准是在20%以上为最佳。
芒格也说(大意),投资于一家企业的长期业绩,将无限接近于其长期ROE,时间越长,越会无限接近,我也曾将之命名为芒格定理。足见这个财务指标的重要性。
比如,在3月6日,我女儿账户通过换股以1481.96元的价格又买入了一手茅台(主账户在3月5日也通过换股加了点仓),但问题就来了,因为2023年茅台每股净资产为172元,这个买入价格何时才会真正达到或接近公司30%以上的长期ROE水平呢?
这里还是要进行一下思想实验:
即如果按照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净资产)30%的速度增长,那么,由172元至1481.96元需要8.21年。也就是说,如果茅台每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保持30%的速度增长,那么,8.21年之后,其净资产将达到1481.96元,此时此刻,我的这个买入价格就可以享受到公司真正的ROE水平了。
但是注意,这里只是一个思想实验,因为以上这个前提是在茅台不分红,将每年赚的钱列入净资产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实现的。但是,如果不分红,其净资产基数将会越来越大,是必然会拉低其长期ROE水平的。
不过,通过这种思想实验,可以验证一下“贵不贵看十年”这个投资的重要观点。
总之,一家公司的长期ROE这个财务指标是必看的,最好是看它过去十年的平均水平是多少。
如果对这个财务指标不懂的,可以运用杜邦公式去进行一下拆解,其中还要特别注意规避排除较高负债率(主要是有息负债),或者通过会计手段进行瞒和骗的公司。
2、收入、净利润、扣非净利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含金等指标
其中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不要做年度价投、季度价投,因为一家公司再优秀,其收入与净利润也不可能是保持匀速直线上升的,它必然会走“之”字路,或者说是曲折蜿蜒向上的,因为这样才符合事物发展的真正规律。
当一家企业的增长一时放缓,重点是要通过横向与纵向的分析,找出其中的内在原因或外部原因,特别是要看其可持续竞争优势与护城河优势是否还存在,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就没有必要大惊小怪了。
其中,净利润含金这个指标,年报上是没有的,需要自己计算,即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如果大于100%,这说明公司是赚到了真金白银。同时,对这个指标也要考察它多年的平均结果,仅仅是一两个年度的减少,有时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关键是找出其中的原因就可以了(一般公司也会做出解释)。
3、毛利率、净利率、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等指标
这几个财务指标,不仅要纵向比较一下,更为重要的是横向比,即与同行业内的主要竞争对手比较一下,就能够知道所持公司的竞争优势了。
比如,茅台的毛利率与净利率连续多年分别为90%、50%以上,所以,称茅台为YYDS并不为过。
看格力电器的毛利率、净利率水平一直远高于竞争对手,所以,称之为白电中的低成本制造商可谓名符其实也。实际上,这就是格力电器多年以来“死磕”自主创新技术、“死磕”全产业链的结果。
我记得巴菲特就“怼”过世界500强的排名是以收入来安排的,他认为这很不合理,我认为巴菲特“怼”得对,因为我们只要从自己家的生意角度来看问题,一切便不辩自明了,这也是生意中的常识。
销售费用率的指标,不同的上市公司是不同的。比如,茅台的销售费用率一直在白酒行业中是最低的,这也显示出其强大的品牌力。有的公司如东阿阿胶,2024年销售费用率33.32%,显然在业绩恢复期,公司加大了营销力度,同时,阿胶有快消费品特点,保持必要的销售费用率也是必须的。
管理费用率显示的是公司的管理成本和效率,这个只要与同行比较一下就可以了,高点或低点并不影响大局。
4、资产负债等指标
一家公司的三张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是最为重要的,这也是我特别重点研究的一张表,因为通过这张表,就可以看出一家公司的家底是否厚实,自由现金流是否丰富。这张表中的一些关键数据,如货币现金类资产、应收款、存货占比、长期借款、短期借款、固定资产投资、净资产、总资产、负债率等,是需要重点研究的。
我现在特别喜欢没有长期借款与短期借款的公司,因为它们仅仅依靠内生性增长就可以了。为什么东阿阿胶“王子遇难”之后,我一直不离不弃呢?除了理出的几条根本投资逻辑外,其中很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公司短期、长期借款皆无,仅凭此一点,阿胶由“青蛙”变回王子,就是大概率事件。
我还特别喜欢账上“现金泛滥”的公司,如看茅台、片仔癀、东阿阿胶的资产负债表,就明显具有这种特点。每每看到它们账户上这么多现金类资产,我这个纳米级的小股东总是忍不住要鼓与呼,吁请管理层再慷慨一些,将账上的现金应该多分给我们股东,或者进行一下注销式回购也可以,否则,账上有那么多现金类资产用于理财啥的,资金管理是十分低效的。
当然,一家公司多优秀,也难免是有些缺点的,只要瑕不掩玉,我们做小股东的,也唯有忍受。
关于负债率,有时要具体公司具体分析。不要一看负债率高,就让自己吓倒。比如,格力电器多年以来,负债率就高达60%、70%以上,但是细看一下,它相当大比例的负债是无息负债,即占用经销商和上游客户的资金,反而反映出公司在“食物链”上的强势地位。
2024年格力电器的负债率又如何呢?等公司的年报公告出来,再做具体的分析吧。
5、分红率与股息率
我已经说了,我现在特别偏爱分红率高、股息率高的公司,这一点已没有多少可谈的了。
我发现,有些投资朋友在市场里待多少年,竟然分不清分红率与股息率的差别,其实这个问题好办,问一下豆包,或者腾讯元宝,或者DeepSeeK。如今我们已经步入人工智能时代了,我们做投资的,一定要善于用好这个“虚拟小秘书”,它们全天候地忠实地陪伴在我们身边,真的是有什么技术性、知识性的问题也不需要问别人了。凡是不善于利用的,应该立马用起来,它们可是我们阅读财报的好帮手。
总体而言,我阅读一家公司的财务报表,重点是关注以上几点。此外,金融、保险类的公司还更复杂一些,需要懂得一些行业术语。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我本人并非学财务的出身,我之所以现在也能看懂财报,主要是这些年自己私下里做的功课,比如,多少年前,我曾将格力电器的年报打印下来,一点一点地死磕,凡不懂的术语就百度一下,慢慢就感觉懂了。我的体会,学会读财报也仅仅是术,而术的东西只要稍加努力一下,是不难学会的,真正难学的是道。
尽管如此,我本人毕竟是个财务的外行,所以,我也从来不善于做一篇带有“一二三四一大篇、甲乙丙丁一大串数据”的财务分析文章,而且我一看到这种数据堆砌的所谓分析(往往缺少逻辑推演),也感觉到头大,也多是跳过不看的。
此外,我还有个很妙的阅读体会,就是我们读一家公司的财务报告,一定要善于站在董事长的高度去看问题,或者将自己带入公司老总的角色里,然后让财务人员将公司的报表拿来自己审阅,有时站位一高,反而就容易将一家公司看个八九不离十了。
哈哈,通过这种阅读还能过一把当公司老总的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