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温”
沐浴墨香张一
2025-03-09 05:38:25
“温”的本义是加热浴盆里的水,引申义为适中的热度,另有不冷不热、性情柔和、复习、富足等意思。
《论语》中的“温”出现五处。
《论语・学而篇》记载,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温、良、恭、俭、让”被称为儒家五德,是儒者内涵修养的外在体现。后来,“温、良、恭、俭、让”,也成为古代君子待人接物的行为准则。
“温”,一般的理解是君子待人温和,这也是不错的。如果说君子是你的同学,待你温和,还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君子是一个诸侯国的国君,本身位高权重的,说话稍微严厉一些,就会让人望而却步的;如果能平易近人,该多好啊!
“温”,最贴近孔子的解释应该是有温度,孔子是一个有温度的人。他周游列国十四年,就是想推行仁政于天下,他“知其不可而为之者”(《论语・宪问篇》),展现的是一颗赤子之心。孔子高尚的人品,像磁铁石一样的吸引他人,所以每到一个国家,他的这种魅力让他“必闻其政”,自然会受到诸侯国君的礼遇,能和他推心置腹的畅谈国是!说白了,孔子的“温、良、恭、俭、让”,都是孔子在“求己”,一切向“内求”,从而获得诸侯国国君和卿大夫的尊重。而有些人靠人际关系的运作,通过金钱、美色等公关手段得到“必闻其政”的结果,这样会降低自己、委屈自己,甚至扭曲自己来取悦别人。“求人不如求己”,这既是一种生命的高贵与尊严,也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底线和高度。
反之,如果孔子到了一个国家,趾高气扬,盛气凌人,必定招致人的反感,别人也就不会把自己的信息告诉他,甚至孔子去打听,别人也不愿意说的。
如此来看,“温”是自己的一种态度和素养,“温”,首先是为了让别人舒服,考虑别人的感受,照顾别人的面子,结果是别人受益。相应地,你对他人好,有礼貌,他人自然也能感觉得到,也会同等地回馈给你,这么来说,你也是个受益者。这就叫做“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会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尊敬他。)正是由于孔子照顾他人的情绪和感受,采取“温”这种让他人舒服的处事方式,使得与他交往的人,都从内心喜爱他,乐于亲近他,交流的信息也就多了,无形中,孔子就掌握了这个地方的很多情况;否则,你去刻意地求一个东西,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只想着自己的需求和利益,这个东西一定很难求到的。
孔子是“温”,那么“不温”就是粗野,暴躁。现在社会人心浮躁,一些人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纠缠不休,甚至大动干戈,一有个风吹草动或者别人稍微说点不顺着的话,立马开口冲人,一点“温”的气度也没有。我们小区就有一对夫妻,争吵似乎成了家庭便饭,他们这样,最遭殃的是他们的孩子。试想;孩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的心灵能阳光吗?孩子能不烦吗?真要是他们大声说;你们别吵了!都闭嘴吧!你说这夫妻俩该多尴尬吧!有人说;我天生的暴脾气,对此,我是坚决不同意的。如果站在特别敬仰的人面前,你还敢如此吗?脾气的温和与暴躁,决定的因素不是脾气,而是修为。家是一个论情的地方,不是论理的地方,不是争老大、老二的地方。家是需要安安静静的,是温暖的港湾,这么来讲,我们每个人在家里都要温和一些的。
“温”还指待人得体,有分寸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佳状态就是“温”,既不要过热,也不要过冷,过热与过冷都不会长久,的会出现问题的。
《论语・里仁篇》记载,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喜欢数落人,这是人的劣根性之一。侍奉国君,“数”的结果是遭到侮辱,和朋友交往,“数”的结果是疏远。谁“数”的啊?是你自己啊!你认为自己的对,就不停数落起来了。这是什么?是自以为是啊!反问一下,别人这样对待你,你会做出怎样的反应?子游给出的建议是,在“数”的过程中,你要把握好度,“过”和“不及”都不符合中道的。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温”讲与别人交往时要留有余地。最会下棋的人,往往不是招招夺命,盘盘杀得别人片甲不留,而是懂得示弱,甚至会暗暗让出几分的,这才是高手。当然了,我们还需要明白一个词,叫“不冷不热”。“不冷不热”似乎带有一种渐冷的趋势,我们说一个人待人总是不冷不热的,言下之意,是说这人有点冷淡,不愿与人讲话和交往。“温”恰恰与之相反,含有一个渐热、趋于热情的态势。我们通常会愿意与一个态度温和的陌生人交谈,也不愿意和一个不冷不热的朋友沟通。再则来说,一个人表情冷漠,让人在精神上有一种压迫感,你如果能做到这样的话,接触你的人会喜悦吗?会“近者悦,远者来”(《论语・子路篇》)吗?恐怕躲你都觉得来不及呢!
《论语・为政篇》记载,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里的“温”,是温习的意思。“温故”是“知新”的基础,离开了“温故”,不可能“知新”的。“温故而知新”可以理解为:温习典章故事,发现其中的道理对于现在从政又有新的启发,这就是孔子的历史唯物观。
《论语•述而篇》记载:“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一般来说,老师给人的感觉不会很严厉,而孔子给弟子的印象却是“温而厉”——温和且严厉。孔子“温而厉”,符合儒家“正”的思想。“温”是有温度,一个人只有对生活充满美好的向往,他对社会就会有温度,温度来源于内心的给养。孔子一心追求天下大同,丰盈的内心世界使得他热情待人,与人为善。“厉”说的是,孔子是“万世师表”,他就像一块磨刀石一样,人们对照孔子的一言一行,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进而改正自己的错误,让自己逐渐优秀起来。
做人一定要“温”、“厉”兼备。一个人“温”但缺少了“厉”,也就是说对人有温度,很热心,却没有纠偏的能力,容易出现“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尴尬;一个人“厉”,有纠偏的想法,但不“温”,对人不冷不热的,这样也会让人“敬而远之”的。因此说,“温”、“厉”兼备,才符合儒家的中和之道。孔子在对待弟子时,态度温和而要求严格,是一种很理想的教育方式,值得借鉴。
《论语・季氏篇》记载,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温”是良好的品德,源于自己内心的正直与真诚,而不是表面的功夫,如果仅仅表面上是“温”,而背地里下刀子,为了“温”而“温”,“温”就会成为一种造作,成为束缚人心灵的枷锁,这就不是儒家真正的“温”。
孔子说;一个人要想成为君子,你在侍人的时候,要想想脸色是否温和。《诗经·秦风·小戎》记载:“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玉多被用来比喻人的品格美好,说起君子,应当温和亲切,品格如玉。修行是一个很奇妙的词语,人生在世,实质上就是一个修行的过程,不经过修行,人不可能成为温如玉的君子的。
《论语・子张篇》记载,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君子有温度,很亲和,总以一种奉献的精神与人相处。对于君子的这一表现,子夏给出自己的理解是:“即之也温”,这证明子夏能体会到君子身上“温”这一优点。仔细分析;一个人能体会到“即之也温”的感受,证明这个人是有一定鉴别力的,至少他知道谁是君子,谁是小人?现实中的我们,可以扪心自问一下,我们身上有没有“温”这一品性呢?一些人看某人做好事,甚至会说;这个人是“傻瓜”!只有傻瓜才会做这样的事儿,表现的是不屑一顾的状态,让人无语。
“温”是孔子内在思想的外在体现,为人温和,既要做到心静,又要做到心净,其实这也是修身。“温”,这种美好的德行,是通过“诗教”的持久培养,才能获得的。
《礼记·经解》记载:“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故《诗》之失,愚……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矣。”
“诗教”,在儒家来说,是文学方面的教育。孔子说,到一个地方,这个地方的人民性格温柔敦厚,就可知他们受到良好的诗教。但温柔敦厚的人往往有一个缺点:“愚”。因为一味的温柔敦厚,容易成为不辨是非的老好人,这就有点愚笨了。《论语·阳货篇》记载:“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一个人既温柔敦厚,又不愚笨,这就可知他们是深于“诗教”了。
对于“温”,《论语注疏》,又称《论语注疏解经》,是三国魏何晏集解,北宋邢昺疏的注疏。给出的解释:“敦柔润泽谓之温。”敦厚、柔和,并且润泽,这叫做性情温和。
中国学者、翻译家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说:“在我们中国人身上,有其他任何民族都没有的、难以言喻的东西,那就是温良。温良,不是温顺,更不是懦弱,温良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同情和人类智慧的力量。”尤其地震期间,看到全国各地支援的物资源源不断涌向灾区,我深刻感受到中国人民骨子里“温良”的秉性。
中医概念中的“温”,通常指的是药物的一种性质,称为“温性”或“温热性”。温性药物具有助阳、散寒、温经等作用,适用于治疗寒证。如,干姜因其温性而被用于散风寒、温中、去痰湿。
“温”用咱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这个人情商高,有人格魅力。综合来讲,我们只有不断积累人生阅历,接受诗书的熏陶,才可能拥有“温”的心境,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温和于心,安立于世。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