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仁”(2)(“仁”的实现)
沐浴墨香张一
2025-01-03 01:53:10
“仁”是儒家各种美德的总和。虽然高尚,任何人都有可能达到“仁”的境界,但孔子又认为做到“仁”是不容易的,《论语·述而篇》记载:“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他认为;自己最得意的门生颜回,也只能做到“其心三月不违仁”。
“仁”具有三种特性:
一是切己性。《论语·颜渊篇》记载:“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里的“己”,指的是具体的人,一个人想不想为“仁”,全在自己想不想做!社会是个大染缸,真善美、假恶丑等同时存在,人与动物不同,对环境有主动选择的能力,人有被“染”的可能,也可以主动地防止被“染”,这其中牵涉到一个个人的防范的问题。
二、“仁”不是靠说的,而是靠做的,也就是“仁”具有实践性的特质。《论语》中记载了颜渊、仲弓、子贡、樊迟、司马牛等众弟子向孔子请教“仁”,孔子不是在说仁“是什么”,而是说如何做,才符合“仁”。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子张问仁,子曰:“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由此可见,孔子所说的“仁”,绝非某个摆在那里的既定之物,人们只有通过不断实践,才能近于仁、依于仁、安于仁。
三、践行“仁”,是一个人的自觉行为。《论语•述而篇》记载:“我欲仁,斯仁至矣。”践行“仁”,也不是一时头脑发热,而是需要一辈子要坚持的。《论语•里仁篇》记载:“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由此可见,“仁”的品格不是与生俱来的,对“仁”的实践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只有不断实践,不动摇、不懈怠,持之以恒,才能逐步接近和达到“仁”的境界。
四、“仁”具有普世性。
《论语•颜渊篇》记载:“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儒家“仁”的思想是由自我为起点扩展到宇宙万物的。
“天下归仁”是说,“天下”回归到“天地之道”上来,所有人都按照“天地之道”运行的规律行事,我觉得,这是一种理想,近乎于永远不可能实现,所以儒家的“仁”永远都是在路上,只能努力去践行,尽量去接近。《中庸》记载“力行近于仁”的说法,就是这个道理。
《礼记·礼运》记载:“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所以圣人能使整个天下像是一个家庭,全体国民像是一个人,并不是凭着主观臆想,而是凭着了解人情,洞晓人义,明白人利,熟知人患,然后才能做到。
《论语·述而篇》记载:“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爱物及取物有节的思想。
《孔子家语·曲礼·子夏问》记载,孔子之守狗死,谓子贡曰:“路马死,则藏之以帷,狗则藏之以盖,汝往埋之。吾闻弊帏不弃,为埋马也;弊盖不弃,为埋狗也。今吾贫无盖,于其封也与之席,无使其首陷于土也。”
孔子对死了的狗、马,都要把它们包裹了埋葬起来,显示了对动物的悯爱之情。
通过儒家“仁”践行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孔子在爱人的基础上,将爱心进一步向外推展,将“仁”的精神和情感贯注于无限广大的自然万物上,用爱心将人与自然联结为一体,最终实现天人合一。
“仁者”是道德理想落实在人间的典型。《论语》中的“仁者”有六位。
伯夷、叔齐两个人,一个做到了孝,一个做到了悌。伯夷、叔齐认为;只有推行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才能实现天下大同的社会目标。
《史记·伯夷列传》记载,伯夷、叔齐说:“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后来,伯夷、叔齐兄弟俩曾劝周武王不要讨伐商纣王。在周武王灭掉商朝之后,他们俩决定“不食周粟”,饿死在了首阳山。一个人为达到最高道德的目标,宁愿饿死,这就是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道理。
远离非“仁”,也是践行“仁”的一个方式。微子、箕子、比干,都是殷商纣王的亲近之人,面对暴君,他们根据自己所处的境况,“义之与比”,选择了正确之路。
在孔子心中,管仲是一个仁者,因为他用一己之力,使诸侯之间少了纷争,天下民众能得到安定的机会,这就是他对社会,对天下人最大的贡献。
《论语·雍也篇》记载,颜回是“其心三月不违仁”。颜回能按照“礼”的要求为人处世,他协助孔子整理《易》,后来传播儒家学说,形成了战国时期的是颜氏之儒。
由此我们可以看得出;求“仁”没有固定的道路,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心存天下人,这就是“仁”,做人做事的出发点为了自己,这是“小我”的表现,是自私自利的表现,这就称不上“仁”了,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儒家讲“克己复礼为仁。”对于一个人来说,让自己按照“礼”的规定来为人处世,可以说一个人开始走上了人生正路;这其中,如果能“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才算是真正的“仁者”。做不到这一点,只能说一个人有一定的道德而已。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