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有义有人生:《论语・尧曰篇》(2•2)
沐浴墨香张一
2024-11-12 05:27:24
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子张说:“怎样做才算是惠而不费呢?”夫子说:“根据民众的利益来行施利民之政,这岂不是惠及民众却不耗损吗?选择适宜的时间和力所能及的工作让民众去做,又有谁会怨恨呢?在上位者能推行仁道时就要尽力推行,条件不成熟时,又怎能贪仁呢?在上位者对待民众,不论人多人少,地位的高低,都不冒犯怠慢,这不是庄重又不骄纵傲慢吗?在上位者服装整齐,表情庄重,使人一看就产生敬畏之情,这不也是态度威严却不凶猛吗?”子张问:“什么叫四恶呢?”夫子说:“不对民众进行教化,犯了错直接用杀戮进行过度惩罚(来推行或制止),这叫做虐;不先提出告诫,立刻要求看到结果,这称作暴;发布政令晚却要求很短的期限完成,这叫做陷害别人于不义;同样是要给予人的,但在支出之际,却有些吝惜,这叫做小家子气。”
子张又问:“何谓惠而不费?”
怎么做才能“惠而不费”呢?也就是具体的做法该如何呢?
孔子给出的标准答案太美妙了,是“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因”的本义是坐垫,车垫。这里是依,顺着,沿袭的意思。
民众的利益,在上位者要照顾到,“因”是顺着,顺着人民的“所利而利之”。为政的关键在为民众谋福利,为天下的民众谋福祉,这是为政的根本!在上位者想要做好政治,就要了解百姓的利益需求,根据民众所希望获得利益的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利民政策,引导他们去做。如这个地区湖泊多,就引导他们养鱼;这个地区山地多,就引导他们栽种果树。这些地区的人民合理利用有利的条件致富了,而政府并不耗费太大的财力;再如,民众想开个小公司,政府就积极为他们办理工商执照,引导他们按照市场规则进行经营,就OK了。他们不仅不给国家造成耗费,还给国家交税,何乐而不为呢?
“不亦”表示反问,起强调作用。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可以理解为“不就是”的意思。
孔子说,如果做到了这一点,结果自然是“惠而不费。”
在这里,我们看,子张问了“五美”中的第一美该如何理解时,孔子老师毫不保留,把“五美”的内容一一进行了解答,一点也不藏着、掖着!孔子接着说“择可劳而劳之”,自然是“又谁怨?”
“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是“(在上位者)择(民众)可劳(的时间、地点和能力)而劳之,(民众)又(有)谁(会有)怨”的省略。
这里的“择”,既可以理解成“择时”,那就是在上位者在农闲时让民众服役;也可以理解成“择业”,按民众的能力,分配给他们力所能及的工作。
“之”代指的是民众。
“可劳”牵涉到两点:一是“使民以时”。
春秋时期,在上位者组织民众兴修水利,开垦荒田,这些都是需要民众的积极参与的。如果你选择在民众农忙时,他自己农田里的庄稼还没收到完呢,你让他去开垦荒田,他能安心吗?而民众在农闲时,在上位者组织他们开垦荒田,然后再交给他们耕种,多片田,就能多增收三五斗!你说他们还会有啥怨言呢?在上位者为政的最高境界,就是让民众任劳任怨,且没有任何怨言。
“可劳”还要注重方法,要量其力而行。举个简单的例子。如今,一些企业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女人当男人用,男人当牲口用。”一个单位,你让自己的员工如此加班,拼命干活,他们能没有怨言吗?如何合理地使用人才,的确是一门大学问!具体到一个企业,“可劳”意思是,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你不可以让某些人承担很多很多的工作,累得气都喘不过来;另外一些人又很清闲,这也会遭怨。
在上位者如果能“欲仁而得仁”,他“又焉贪?”
君子是有欲望的,但懂得去节制。当时代适合推行仁政时,就积极推行仁政;条件不成熟,就不要强行了。
也有学者理解,君子一旦居于在上位者的要职,他就要推行仁政,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天下人的利益,完全不考虑自己的私利,这样做的话,还有什么可贪婪的呢?这也是一说。
当在上位者做到了“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结果一定是“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众寡”,一般指人数的多或少。这里理解成一个人的财富的多少也是可以的。
“小大”意思是指小的和大的;引申指长的和幼的、轻的和重的等。这里可以理解为地位的高低。
“敢”的本义指“有勇气、有胆量”,这里,是冒犯的意思。
“慢”是懈怠、轻慢。
我们看,在上位者对待“众寡”、“小大”的态度,一个字“无”,没有任何的分别心。无论人多人少,无论是有钱人还是穷光蛋!是小人物还是大人物,权势轻重都无所谓的,他的态度都是一样的。
“亦”是语气词,加强语气。
“斯不亦”理解为这不也是。
一般来讲,物质条件比较丰厚的话,就看不起那些贫困的人,这是骄;有些管理者总觉得高人一等,对待员工总是颐指气使,盛气凌人,这也是骄。
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一个在上位者,他在于秉持公正,不会以强陵弱,以大欺小,不冒犯、轻慢任何一个人,对所有的人都是一视同仁。
如何做到“威而不猛”啊?那就得“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
一个在上位者要想做到“威而不猛”。首先“正其衣冠”,应该端正衣冠,穿着得体,这是自重自爱;其次呢,从“尊其瞻视”做起,能够做到神情严肃,举止庄重。用我们的话说,不是那吊儿郎当之人。
“俨然”有三个解释:一形容整齐;二形容特别像;三形容庄重严肃等。这里是形容庄重、严肃的意思。
“畏”不是害怕,而是尊敬他,在他面前不敢造次。
孔子这是告诫在上位者应该时刻注重自己的行为举止、衣着打扮,庄重得体。这样的话自然是“俨然人望而畏之”。现在想想,古代的县官升堂时,穿着官服,按照礼仪的要求行事,给人的感觉是严肃、威严。堂下人看到之后,产生敬畏之心。人们看到在上位者时时处处都讲究威仪,就会使人生起敬畏之心,这个敬畏不是害怕,是尊敬他,在他面前不敢造次。试想一下;你穿个衣服,鞋帽不正的,衣服脏兮兮的,民众一看这样的在上位者,他对你会有信心吗?一个人对自己都不“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你咋能对民众好呢?自重是自己尊重自己,别人才尊重你。
“斯不亦威而不猛乎”意思是,这不就是威严庄重却不粗暴凶猛吗?“威而不猛”这种威严,跟你的权势、地位、财富无关,只关乎一个人的品德和尊严。
一般来讲,办理政事,想要“惠”,就有可能带来“费”,同理,“劳”也会带来“怨”,“欲”会带来“贪”,“泰”会带来“骄”,“威”会带来“猛”。我们看,孔子给出的具体做法,只有积极的作用,而没有负面的影响,这就是做到了中庸。
子张又问:“何谓四恶?”
我们来看孔子给出的答案。
第一“恶”是“不教而杀谓之虐。”
这句话的关键点在于一个字“教”。
“教”的本义是教育,指导。《说文》给出的解释是:“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我们看,“教”的关键处在于“上所施”,只有如此了,才会有“下所效”的效果。这就是古代圣贤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道理。
“虐”的本义是凶恶,残暴。《说文》给出的解释是:“虐,残也。”
“虐”牵涉到一个问题——是非的认定问题。作为在上位者,你得明确告知民众,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如果做了不可以做的事情,该受到怎么样的惩戒,这些是要讲清楚的。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刘邦把自己的是非观念给关中的父老乡亲说得很清楚,这就是在上位者要做的事情——教化民众。如果刘邦都不说自己的政策,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谁能知道你的政策啊?但如果我广而告之了,你还违犯,再进行惩戒,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有法可依,民众才能心服口服。
现在一些家长没有教孩子怎么做人,孩子犯了错就肆意地进行打骂,孩子着急一哭,家长更气了,“憋回去,哭什么哭。”孩子小,你威胁他,他就认怂。但他每被你威胁一次,他的自尊水平就会下降一点。做错了,你就惩罚他,这就是虐待。真正爱护他,先要教导他。
第二恶是“不戒视成谓之暴”。
“不戒”是不加以告诫,包括不立法、命令、通过决策告诫等。
“视成”谓责其成功,立刻要求看到结果。“视成”也有理解成视为成就犯罪。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暴虐君主就是这样暴露他残暴无道、专制弄权的,这也能说的通。
“暴”的本义是表示双手捧物在日下曝晒,后来引申出仓促、猛烈、暴虐、暴乱、残暴等意义。
“不戒视成”最简单的理解,下午单位的领导说;你给我写个稿子,也没说啥时间要。可当晚上十二点,领导突然给你打电话,把你给我写的讲话稿发给我!搞这样的突然袭击,是强人所难,这就是“暴”。
现在,很多年轻人付出一丁点儿努力,就想得到天大的回报,恨不得今天早晨努力,晚上就要有结果,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人这一辈子,一定要懂得,没有几十年的奋斗而要想有成就,恐怕没有任何希望的。这个状态叫什么?暴躁,急用求成!怎么可能呢?
第三“恶”是“慢令致期谓之贼。”
“慢令”是政令发布得有些慢。
“致期”是要让民众限期完成。
“贼”的本义是破坏,引申指作乱叛国危害百姓的人。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我体会最深了。前些年,市领导平时也不怎么讲项目建设的事儿,突然通知;这两天进行全市项目建设大检查。到了一些地方,一大块空地上,县里先竖起一个大牌子,介绍这是什么项目,空地里都是刚刚犁好的麦田,看着让人可怜又心酸!如果平时给出一个进度表,前一个月听听项目汇报,第一个季度拿出具体的项目建设进度,三个季度时开展一次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你说,这该多好啊!
“慢令致期”,弄得大家众措手不及,甚至公开造假,陷别人于不义,这种做法是“谓之贼”,是祸害民众。如一件事情命令下去之后,你还要常常督促,让大家“宽为限,紧用功”。就怕什么?你不督促他,事情忙,他忘了,然后临到限期的时候才突然提起,他也来不及,你生气,做领导的生气也没用啊。
第四“恶”是:“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注意一点,第四“恶”指的是“吝”,而不是“有司”。
“犹之”是同样的意思。
“犹之与人”是“与人犹”的倒装。
“与人”是给人财物,给人财物和啥样的人相似啊,和“出纳之吝”一样的。
“出”和“纳”(入)本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同,这里偏指出,而没有入的意思。
“吝”的本义为遗憾、悔恨,引申指贪恋、吝惜、吝啬、小气、舍不得等义。
“有司”的本意是管仓库的小官员,出入都要精打细算,用我们现在话来讲,就是“小家子气”。
这里,孔子打了一个比喻,很多在上位者都有这个毛病,下属立了功,自然要奖赏,东西许下一箩筐,到该给的时候,像个管仓库的小官员一样,出手十分吝惜,舍不得给,这叫刁难人,这种人最为可恨。人家按理说应该得到的赏赐,你却不给,别人为什么要给您卖命呢?这不是坑人吗?想让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吃草,你说说,这可能吗?这样的人当领导,迟早会众叛亲离的,没人跟您混不说,您再多的财富,再高地位,恐怕也保不住啊?
楚汉战争期间,项羽这个人对待将士表面上很好,生病了都表示慰问,这是妇人之仁;真到了论功行赏,封爵封地时,他又非常小气了,舍不得。而刘邦刚好相反,该封的封,该赏的赏,从不吝啬,可谓慷慨。
孔子这里的意思是说;在上位者一定要心胸开阔,顾全大局,当赏则赏,不能像有司那样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斤斤计较,否则就难成大事,最多只能做个称职的小官吏。
这四种毛病是在上位者经常犯的。“不教而杀”也不一定是存心不教,可能习惯性地认为,做不好就应该受到处罚。这句话是提醒在上位者怎么对人;“不戒视成”是强人所难,暴躁的表现,这是讲在上位者要有戒;“慢令致期”明显有点作弄人的意味,这是讲在上位者做事情要有计划有部署;“不戒视成”与“慢令致期”都会招来民怨。“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这是讲在上位者激励人要大方。
政治是为人民服务的。儒家的读书人,一生的志向就是通过从政,运用所学做更多帮助百姓,利益天下的事情。
在本章句《论语》中,孔子把“为政以德”的“德”明晰化了,具体化了!“德”就是“尊五美,屏四恶”。“尊五美”是在上位者为政时要“以人为本”,要用正面的积极心态为民众服务,用一个词来说,就是“允执其中”。“屏四恶”是减少不必要的内耗和阻碍,合理施政,保证政令的畅通和善政的落实。“尊五美,屏四恶”,不仅对做好政务有帮助,同样对人生修养也大有益处。
上章句《论语》讲的是孔子以前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历代圣王的为政之道,是承上;本章句《论语》,是孔子给弟子子张讲儒家的为政之道,是启下。这两段《论语》注重论述的是儒家一以贯之的为政之道,所以本章句《论语》,尽管是子张的问话,也没有放在《论语•子张篇》,可以看出《论语》编撰者编撰是十分精当的。
0
阅读:1